课程实施研究的日益丰富逐渐拓展出人们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多元解释,也指引着学者们对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如课程实施程度 SEC、使用者层级与使用者形貌等工具的建构,即为忠实课程实施取向下的研究成果;而课程认同感和关注为本采纳模式 CBAM 中教师关注阶段的建构,则是调适观关注教师课程实施中能动作用下的“结晶”。
第 1 章 绪论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科书指的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适当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本,主要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也称为课本。它是一种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由于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主体对于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而教师用书是配套学生课本来编写的,往往在编写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学生课本中呈现,而特定内容的教学指导则在教师用书中呈现,且研究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因此本研究中教科书的指涉对象,包括了学生课本与教师用书。当然,考虑到具体的内容呈现于学生课本,相关教学的指导呈现在教师用书中,因此研究对教科书探究内容文本的分析,将以学生课本为主,教师用书为辅来进行,以更全面的获得对使用情况进行测查的启示。研究既视教科书为课程的载体,亦认可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认可教科书在传递课程内容的同时,亦传递教学的理念,指引并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行为。所谓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指的是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以促进师生选择探究教学策略来开展数学探究,并达到探究教学目标的内容。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简称课标实验稿)中指出:所谓“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此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是出现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探究全部或部分过程的内容。以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学生课本为例,其正文中的思考、探究、观察栏目,以及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实习作业栏目,它们的行文叙述及其配套教师用书中的相关说明,通常会出现“让学生实验、探究、实践活动、观察、调查、交流、思考、讨论、写论文”等话语,符合课标实验稿对数学探究的界定及描述,因此本研究中所谓的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指的就是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这些栏目。根据孔凡哲等人的理解,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包括理解和研究教科书,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等具体过程。本研究认为,教科书使用本质上是教学中的一类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根据教科书本身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最大化其为教学服务作用的活动。本研究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科书的使用,关注的是教科书的教学属性。所谓教科书的教学属性,指向的是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教学属性。故研究将教师对体现探究教学理念的教科书内容也即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教师教学中对探究内容编制的教学意图和功能的实现,并将教学属性中的教学设计次级维度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考虑到教学设计主要回答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和“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三个问题,故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的界定为: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
1.2 问题的提出
在这一节中,将通过对“为什么研究教科书的使用、为什么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为什么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在论述研究缘起的同时,梳理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并确定研究问题所属的学术领域,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以教科书的使用作为研究题材,一是因为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进展;二是因为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所谓教科书的使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根据教科书本身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最大化其为教学服务的作用的过程,也是“教科书走进教师与学生的过程,是教科书真正发挥功能的渠道”。而对于课程实施,广义的理解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的,该过程至少要经过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从成型教材到课堂教学的两次转换。鉴于教科书是“学科的主要教材”,“无论什么学科,教科书都是呈现最基础的内容,”研究认为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Valverde(2002)等人提出的课程三分模式(如图 1-1 所示)中,就将教科书当成联结意图的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纽带,意味着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走向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
Tanner 等则指出:教科书是“支配性的教室资源”,甚至决定该学科 80%的课程内容。而 Hall 和 Hord(2001)在研究课程改革的实施时,则将教师对教科书等教材的使用作为允许变革变异的创新配置表中(IC)(如表 1-1 所示)衡量课程改革被实施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揭示了在课程变革中,教科书的合理使用是推进改革的必要手段,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一些研究显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科书的使用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 Remillard(2000)在研究中就发现,参与研究的两位教师中的一位,在使用新教科书一年之后,声称教科书改变了她对“问题解决”的看法,增强了她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 触动了她对自己以及她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认识。而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却揭示了教师素质与课程改革需求之间的脱节。故要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在眉睫,教科书的合理使用则可作为促进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以为,通过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可以明晰教科书使用的过程伴随着课程内容的传递、解释、转化与更新整合,让实施课程的教师能对教科书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杜绝目前“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争给教师教学带来的误导,以使得课程意图能够经由教师之手准确实施而非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第 2 章 文献综述
本章旨在探讨相关文献以作为研究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的依据,本章的写作主要通过百度和Google引擎、国内CNKI和台湾广域数位图书馆等数据库、国外Springer和Pro Quest等数据库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检索西南大学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的文本材料以获得文献综述所需要的主要资料。研究者详细阅读了有关教科书、教科书使用、数学探究教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多部著作和大量论文。遗憾的是,基于对己有文献的搜集与阅读情况来看,尚未发现对高中数学教科书探究内容文本进行分析和使用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或论文,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进行静态研究,且鲜有涉及探究内容,而对于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的动态研究也更多是泛泛而言,未有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使用的研究,这种状况给本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却也提供了机遇。下面拟对教科书的本质属性、教科书使用、探究教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概要勾勒和评析,在肯定已取得成果的同时,指出尚存的问题,为本论文研究的开展寻找突破口。
2.1 对教科书本质属性的探讨
本部分将尝试回答“教科书是什么”“教科书具备哪些侧面的特性”这两个问题,也即对教科书本质、属性进行认定,这决定研究看待教科书的角度和研究策略的选取。研究将对文献中涉及教科书本质属性的论述进行述评,以探究研究开展的切入点。本部分尝试回答“教科书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研究认可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文本、教科书是教学活动文本和课程改革工具这样三种认识,以下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上述三种认识及其合理性。目前人们使用“教科书”这个术语时经常和术语“教材”有涵义上的交叉,有时用“教科书”指代“教材”,有时则用“教材”指代“教科书”。研究者以为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简称,指用于教学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本、教具等,其涵义比“教科书”大。而教科书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适当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本型式教材,包括学生课本和教师用书。教育研究领域中与教科书关系较为紧密的另一个术语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研究中多岐且重要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基点。钟启泉曾指出,“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学校中教学什么、何时教学、如何教学的问题,”
对于其中的 “教学什么”以及“如何教学”这两个问题,教科书均做出了一定的回答。由此可见曾天山(1997)所指出的课程、教材与教科书之间关系图是非常合理的。国内正如钟启泉指出的,教材中的“教科书是赋予其他教材以教育意义的最终‘据点’”,表明教科书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外 Goodlad(1979)给出的“五个层次的课程含义——理念课程、正式课程、理解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获得的课程”,则进一步明确教科书是正式课程中的一部分。
2.2 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述评
以“教科书+使用”和“教材+使用”作为题名关键词在 CNKI 进行跨库检索,检索项高达 269 和 1456 项(检索时间 2011 年 11 月 5 日),教科书使用研究及其成果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已有研究有的集中于探索教科书使用活动本身,用实证方法来探究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观念、水平及过程、情况(包括使用教科书的程度、使用教科书的关注点、使用教科书的风格)和影响因素,如王世伟《小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他们为什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两位新教师的质性研究》等,有的则是在思辨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使用教科书给出建议,如高芳《浅议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李伟《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浅议教科书之负面性及对策》等;有的研究集中于教师身上,也有的研究涉及到学生。以下将从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含义,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视角、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等方面,对教科书使用研究的成果进行述评。很多学者给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操作性定义,如 Remillard(1999)给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课程开发模型,点明教师使用教科书贯穿于确定与颁布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包括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在课前的选择与改编、课堂上的颁布等活动。Sherin 和 Drake(2004)则认为教师使用教科书“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包括对教科书的阅读、评价和改编三类活动”②。上述两种认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均视教师使用教科书为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活动,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而我国学者孔凡哲(2008)指出“教师使用教科书”,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课程实施任务, 实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针对教科书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理解和研究教科书,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等具体过程。这种认识关注到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特征。总体而言,目前人们对教师使用教科书形成了如下认识。(1)“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互动本质早期教科书使用的研究关注“教科书控制教学的程度”,视“教师-教科书”关系为教科书到教师的单向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并越渐认同教师的能动作用,相应的是教师使用教科书定义从“教师跟随或推翻教科书”发展到“教师利用、解释教科书”,教师在“教师-教科书”关系中处于决定性位置。最近的研究则同时关注“教师-教科书”中的双向作用,视“教师使用教科书”为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包含“教师和文本的双方参与”。目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互动本质已获得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Remillard“课程开发模型”、Sherin 和Drake 的课程策略矩阵、Remillard“教师-课程”关系模型、Stodolsky 和 Grossman关于“有效课程使用”研究以及 Brown 关于“教师工具”关系的研究等,都是该认识的产物。这种认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视教科书为文化工具,是社会文化进展的产物;第二,视教师为教科书的二次开发者,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创造着教科书的意义;第三,认同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存在“彼此适应”的关系——教科书因为教师的使用而改进其功能,而教师也会因为使用教科书而产生改变。
第 3 章 研究设计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数学硕士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内容的运用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数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