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数学论文 >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内容的运用研究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内容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0-09-21 15:10 | 栏目:数学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数学论文文章《数学硕士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内容的运用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课程实施研究的日益丰富逐渐拓展出人们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多元解释,也指引着学者们对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如课程实施程度 SEC、使用者层级与使用者形貌等工具的建构,即为忠实课程实施取向下的研究成果;而课程认同感和关注为本采纳模式 CBAM 中教师关注阶段的建构,则是调适观关注教师课程实施中能动作用下的“结晶”。

  第 1 章 绪论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科书指的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适当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本,主要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也称为课本。它是一种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由于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主体对于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而教师用书是配套学生课本来编写的,往往在编写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学生课本中呈现,而特定内容的教学指导则在教师用书中呈现,且研究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因此本研究中教科书的指涉对象,包括了学生课本与教师用书。当然,考虑到具体的内容呈现于学生课本,相关教学的指导呈现在教师用书中,因此研究对教科书探究内容文本的分析,将以学生课本为主,教师用书为辅来进行,以更全面的获得对使用情况进行测查的启示。研究既视教科书为课程的载体,亦认可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认可教科书在传递课程内容的同时,亦传递教学的理念,指引并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行为。所谓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指的是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以促进师生选择探究教学策略来开展数学探究,并达到探究教学目标的内容。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简称课标实验稿)中指出:所谓“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此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是出现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探究全部或部分过程的内容。以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学生课本为例,其正文中的思考、探究、观察栏目,以及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实习作业栏目,它们的行文叙述及其配套教师用书中的相关说明,通常会出现“让学生实验、探究、实践活动、观察、调查、交流、思考、讨论、写论文”等话语,符合课标实验稿对数学探究的界定及描述,因此本研究中所谓的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指的就是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这些栏目。根据孔凡哲等人的理解,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包括理解和研究教科书,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等具体过程。本研究认为,教科书使用本质上是教学中的一类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根据教科书本身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最大化其为教学服务作用的活动。本研究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科书的使用,关注的是教科书的教学属性。所谓教科书的教学属性,指向的是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教学属性。故研究将教师对体现探究教学理念的教科书内容也即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教师教学中对探究内容编制的教学意图和功能的实现,并将教学属性中的教学设计次级维度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考虑到教学设计主要回答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和“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三个问题,故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的界定为: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
  1.2 问题的提出
  在这一节中,将通过对“为什么研究教科书的使用、为什么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为什么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在论述研究缘起的同时,梳理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并确定研究问题所属的学术领域,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以教科书的使用作为研究题材,一是因为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进展;二是因为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所谓教科书的使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根据教科书本身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最大化其为教学服务的作用的过程,也是“教科书走进教师与学生的过程,是教科书真正发挥功能的渠道”。而对于课程实施,广义的理解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的,该过程至少要经过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从成型教材到课堂教学的两次转换。鉴于教科书是“学科的主要教材”,“无论什么学科,教科书都是呈现最基础的内容,”研究认为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Valverde(2002)等人提出的课程三分模式(如图 1-1 所示)中,就将教科书当成联结意图的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纽带,意味着教科书的使用是课程走向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
 教科书和课程三分模式
Tanner 等则指出:教科书是“支配性的教室资源”,甚至决定该学科 80%的课程内容。而 Hall 和 Hord(2001)在研究课程改革的实施时,则将教师对教科书等教材的使用作为允许变革变异的创新配置表中(IC)(如表 1-1 所示)衡量课程改革被实施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揭示了在课程变革中,教科书的合理使用是推进改革的必要手段,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一些研究显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科书的使用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 Remillard(2000)在研究中就发现,参与研究的两位教师中的一位,在使用新教科书一年之后,声称教科书改变了她对“问题解决”的看法,增强了她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 触动了她对自己以及她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认识。而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却揭示了教师素质与课程改革需求之间的脱节。故要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在眉睫,教科书的合理使用则可作为促进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以为,通过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可以明晰教科书使用的过程伴随着课程内容的传递、解释、转化与更新整合,让实施课程的教师能对教科书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杜绝目前“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争给教师教学带来的误导,以使得课程意图能够经由教师之手准确实施而非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允许变革变异的创新配置表

  第 2 章 文献综述

  本章旨在探讨相关文献以作为研究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的依据,本章的写作主要通过百度和Google引擎、国内CNKI和台湾广域数位图书馆等数据库、国外Springer和Pro Quest等数据库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检索西南大学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的文本材料以获得文献综述所需要的主要资料。研究者详细阅读了有关教科书、教科书使用、数学探究教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多部著作和大量论文。遗憾的是,基于对己有文献的搜集与阅读情况来看,尚未发现对高中数学教科书探究内容文本进行分析和使用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或论文,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进行静态研究,且鲜有涉及探究内容,而对于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的动态研究也更多是泛泛而言,未有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使用的研究,这种状况给本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却也提供了机遇。下面拟对教科书的本质属性、教科书使用、探究教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概要勾勒和评析,在肯定已取得成果的同时,指出尚存的问题,为本论文研究的开展寻找突破口。
   2.1 对教科书本质属性的探讨
  本部分将尝试回答“教科书是什么”“教科书具备哪些侧面的特性”这两个问题,也即对教科书本质、属性进行认定,这决定研究看待教科书的角度和研究策略的选取。研究将对文献中涉及教科书本质属性的论述进行述评,以探究研究开展的切入点。本部分尝试回答“教科书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研究认可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文本、教科书是教学活动文本和课程改革工具这样三种认识,以下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上述三种认识及其合理性。目前人们使用“教科书”这个术语时经常和术语“教材”有涵义上的交叉,有时用“教科书”指代“教材”,有时则用“教材”指代“教科书”。研究者以为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简称,指用于教学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本、教具等,其涵义比“教科书”大。而教科书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适当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本型式教材,包括学生课本和教师用书。教育研究领域中与教科书关系较为紧密的另一个术语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研究中多岐且重要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基点。钟启泉曾指出,“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学校中教学什么、何时教学、如何教学的问题,”
对于其中的 “教学什么”以及“如何教学”这两个问题,教科书均做出了一定的回答。由此可见曾天山(1997)所指出的课程、教材与教科书之间关系图是非常合理的。国内正如钟启泉指出的,教材中的“教科书是赋予其他教材以教育意义的最终‘据点’”,表明教科书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外 Goodlad(1979)给出的“五个层次的课程含义——理念课程、正式课程、理解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获得的课程”,则进一步明确教科书是正式课程中的一部分。
  2.2 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述评
  以“教科书+使用”和“教材+使用”作为题名关键词在 CNKI 进行跨库检索,检索项高达 269 和 1456 项(检索时间 2011 年 11 月 5 日),教科书使用研究及其成果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已有研究有的集中于探索教科书使用活动本身,用实证方法来探究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观念、水平及过程、情况(包括使用教科书的程度、使用教科书的关注点、使用教科书的风格)和影响因素,如王世伟《小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他们为什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两位新教师的质性研究》等,有的则是在思辨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使用教科书给出建议,如高芳《浅议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李伟《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浅议教科书之负面性及对策》等;有的研究集中于教师身上,也有的研究涉及到学生。以下将从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含义,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视角、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等方面,对教科书使用研究的成果进行述评。很多学者给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操作性定义,如 Remillard(1999)给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课程开发模型,点明教师使用教科书贯穿于确定与颁布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包括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在课前的选择与改编、课堂上的颁布等活动。Sherin 和 Drake(2004)则认为教师使用教科书“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包括对教科书的阅读、评价和改编三类活动”②。上述两种认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均视教师使用教科书为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活动,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而我国学者孔凡哲(2008)指出“教师使用教科书”,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课程实施任务, 实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针对教科书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理解和研究教科书,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等具体过程。这种认识关注到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特征。总体而言,目前人们对教师使用教科书形成了如下认识。(1)“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互动本质早期教科书使用的研究关注“教科书控制教学的程度”,视“教师-教科书”关系为教科书到教师的单向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并越渐认同教师的能动作用,相应的是教师使用教科书定义从“教师跟随或推翻教科书”发展到“教师利用、解释教科书”,教师在“教师-教科书”关系中处于决定性位置。最近的研究则同时关注“教师-教科书”中的双向作用,视“教师使用教科书”为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包含“教师和文本的双方参与”。目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互动本质已获得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Remillard“课程开发模型”、Sherin 和Drake 的课程策略矩阵、Remillard“教师-课程”关系模型、Stodolsky 和 Grossman关于“有效课程使用”研究以及 Brown 关于“教师工具”关系的研究等,都是该认识的产物。这种认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视教科书为文化工具,是社会文化进展的产物;第二,视教师为教科书的二次开发者,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创造着教科书的意义;第三,认同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存在“彼此适应”的关系——教科书因为教师的使用而改进其功能,而教师也会因为使用教科书而产生改变。

  第 3 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3.3 研究的方法选取
  3.4 研究的对象选择
  3.5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6 研究的伦理保障

  第 4 章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

  4.1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
  4.2 探究内容的呈现及探究的对象
  4.3 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偏向
  4.4 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

  5.1 调研数据分析的说明
  5.2 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3 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
  5.4 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
  5.5 本章小结

  第 6 章 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

  6.1 教师的因素
  6.2 学生的因素
  6.3 教科书的因素
  6.5 社会文化的因素
  6.6 本章小结

  第 7 章 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

  7.1 教师内在提升对策
  7.2 教科书探究内容的编写原则
  7.3 学校内部环境的转变趋向
  7.4 社会文化的合理状态
  7.5 本章小结

  第 8 章 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反思
  本研究是一项指向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及其教学理念的课程实施研究,正如前述本研究并不试图揭示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实施的程度,亦不关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所体现出的水平,而是旨在从探究内容的角度来揭示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科书的设计特点、教师的使用情况以及影响教师使用的各种因素,并试图在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访谈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的反思”这一节意在对本研究主题、方法及出发点进行审视,在揭示本研究与已有研究关联与差异的同时,论证研究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并指出研究所采取的理论假设,提请读者们注意。(1)对教师使用教科书分析维度的再思考首先,教学的内容。已有的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亦关注这一维度,更多考察的是教学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一致性,如 Komoski(1977)指出教师用书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不一致;Freeman 和 Porter(1989)的研究则以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与教学中覆盖的内容之间的一致性作为研究的一个问题,其研究中 4 个样本教师中仅有一个教学内容与教科书的符合程度很高②;等。研究者认可教学的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一致性是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重要维度,研究在第五章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从探究内容这一具体栏目来看,教师的使用比例是较高的,但部分探究内容在教学中受到了教师的改编。这一研究结论与已有教科书使用在教学的内容维度的考证结论一致。第二,教学的策略。已有的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亦有关注这一维度,如 Freeman和 Porter(1989)考察了教师教学每一个教科书主题的时间。但对于教学活动由谁完成?如何完成?学生是否有主导课堂的权利?等问题,却在已有的教科书使用研究中受到忽视,研究窃以为这些问题的回答亦是教师使用教科书活动的重要维度,必须加以考察和分析。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数据的收集采取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并采取三角检证的思路来整理资料,使得对某些问题如教学每一个探究内容的时间,无法在论文行文中进行完整分析。第三,教学的目标。虽孔凡哲和史宁中(2008)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框架略有涉及教科书内容目标的解读,但更多教师使用教科书已有研究中忽视了这一个维度的考察。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有着特定的教学意图,在教师用书中亦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这一维度的解读还涉及教科书设计某一内容的教学策略意图的确定,故在研究教师使用教科书时,这一维度亦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在第五章中对此做出了尝试。(2)对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因素的再思考已有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教师使用教科书放置于多要素系统下进行考察,如 Remillard(2005)指出教师、课程、环境影响教师对课程材料的使用;王世伟(2008)指出的考试、校长、教师信念、教师知识、教师责任感、先在与生成的学生因素、教科书设计、国家等均会对教师使用教科书带来影响;沈林(2011)则认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教师的教科书观、教师解读教科书的基础与态度、教师解读教科书的环境与取向等均影响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与使用,可见其仅关注教师要素;而毕华林( 2013)则在扎根理论的支持下,通过访谈归纳出教师、教科书、学生、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课程资源)、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考试、课时、教学要求)等是影响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但是考察社会文化对教科书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本研究在 TIMSS 课程理论框架的指引下,将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这一微观课程实施活动,视为在学生个体、教师和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文化三层背景下开展的日常教学常规活动,通过教科书的使用活动,“预期课程向实施课程最后向获得课程”逐层级流转,故而教科书使用活动受到来自教科书、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已有教科书使用相比,开始触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对教科书使用活动的影响,同时研究初浅的归纳中发现,各因素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互不相扰的,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是一复杂的教育现象。然而研究由于关注焦点而未对上述研究发现进行证实和进一步深挖,故而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的审视与思考。(3)对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策略的思考,研究在探究内容文本分析、探究内容使用透视、探究内容使用影响因素剖析,以及部分观察及访谈数据支撑下,从教师自我的提升、教科书探究内容的编写原则、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取向四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事实上,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教科书编制探究内容时的原则进行过系统论述,亦少见从数学研究的本质出发所建构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策略,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差异,亦是研究所可能做出的初浅理论贡献之一。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提出的策略中虽关涉到了影响因素分析章节中所剖析的探究内容使用的五个要素,但由于本研究以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故并未专对学生要素提出对策。(4)对教科书与教科书使用之间关系的再思考正如研究设计中所述的,本研究视教科书为预期的课程,并视教科书使用为实施的课程,而这两个课程之间的关系广泛的被研究者们所关注,如有学者指出各层次课程之间存在着衰减,而 TIMSS 的课程理论框架则指出预期的课程是实施的课程的一大影响因素等。本研究未关注学者们所指出的各层次课程衰减的状况及其原因,而是认可将教科书看成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一大影响因素的观点,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研究限于时间、精力和篇章逻辑结构,并未深入透彻分析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仅理想化地认可意图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一致性,从而理想化地认为教科书编写与教科书使用之间应该具有一致性,并以此作为选择教科书使用分析框架,以及认识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逻辑起点。这是本研究对待教科书与教科书使用关系的一个态度,值得在研究的最终章指出,提请读者注意。(5)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活动的再思考,已有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来探讨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活动,关注教师对于探究内容的解读、评价与使用的情况,亦建构 3x3的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策略矩阵。针对特定的教科书内容——探究内容,研究以为进一步的研究中可关注教师在三个阶段中不同活动的特点,如在解读活动中,考察教师关注目标、策略还是内容,同时对于目标,将按照新课程目标设计理念进行更细致划分,策略则按照主体、技能进行二维划分,内容则按照整体意图和细节进行二类划分;在评价活动中,则应考察教师依据什么来对探究内容作出评价;在使用活动中,要考察教师对探究内容的使用是否体现探究内容编写意图。
  8.2  研究的不足
  限于研究者的水平、能力和精力限制以及研究主题的特点,本研究的结论更多是理解性和建议性的,而非确定性的,这是教育研究本身的不足;具体到研究的实施,同样存在诸多欠缺,现概括出来,提请读者注意:首先,本研究采用 TIMSS 课程理论框架,该框架涉及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获得课程三个领域,但本研究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探查探究内容的学生学习效果,仅关注预期的课程(潜在实施的课程)和实施的课程两个领域及其之间关系,与横隔于两个领域之间的诸多因素。换句话说,也即本研究主要关注教师主体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其次,本研究的工具如文本分析记录表、课堂观察记录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均是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标,在已有文献和前期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虽请高校数学教育专家、教育统计专家、教研员和优秀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审议过,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再次,本研究采取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研究范式来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析以归纳结论。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原始资料非常庞杂,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中感到难以全面兼顾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数据资料的整体把握略显不够深刻,因此不排除数据使用时忽略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意义”,而只作了片面推断的可能性。第四,在获取研究结论的过程中,对于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由于研究采取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研究范式,利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综合来收集数据,因三类数据的量化与分析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故研究结论的得出主要基于定性的思路,在形成结论时难以保障每个观测维度都有三类数据的支撑。最后,本研究的教师样本仅局限于 Y 省,考虑到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不同地域的教育水平和改革进程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结论并不具备很强的推广性,正如前述,本研究更追求理解性和建设性的结论,而缺少一般的大样本研究的确定性、普遍性和推广性。
  8.3 研究的展望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是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有利于教师设计探究式的教学,也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因此从高中数学新教科书出版至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研究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如徐斌艳老师带领的团队即进行了各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形成了一批优秀且具有启发性的成果。但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的分析,其理论的起点是认可探究内容课程文本的优越性对其课程实施所具有的价值,然而这样的理论起点本身就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本研究所要解决的即是此理论起点的验证问题,本研究采取了实证的思路试图探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设计特点、教师使用探究内容的状况,并探究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因素,基于本研究的意图和上述提到的 5 个局限,以下的三个视角是值得后继研究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首先,考虑到研究理论框架中有三个课程领域,使得探究内容的使用既应涉及编写者、也应涉及教师和学生,为此,可围绕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研究,如可以编写者为研究主体,探讨探究内容编制意图;亦可以学生为研究主体,探讨探究内容使用的效果。这两个研究的联结点则是教师使用探究内容时的评价策略,为此,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教师使用研究,亦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次,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研究,可采取单一的质化思路,来深刻揭示教师面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的策略。因此,在后继研究中,可选取多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跟踪,收集每个教师应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 8-10 个课题中探究内容的策略,获得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策略的整体结论。最后,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在上述质化研究的基础上,区分出采取不同课程策略的教师特征,编制问卷描述这些特征,以能够进行大样本的调查以探查教师形成不同课程策略的原因。也即在后继研究中,可通过问卷调查不同策略和教师特征之间的相关来揭示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使得影响因素的探查能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深入量化处理基础之上。
  8.4 结束语
  总体说来,本研究是系统研究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个尝试,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主题的特点和研究者能力的局限,使得研究具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但通过这个博士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研究者经历了在导师指导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现象复杂性的认知。研究初始,感觉研究选题很具体且微观,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才逐渐发觉为使研究能得以操作和有效仍有诸多问题难以协调,如观察课例如何选取?教师样本如何选取?以及观察教师样本、访谈教师样本与问卷调查样本之间应该是何种关系?陡然觉察到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复杂性,深深感到那些书本上学来的教育理论,在面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活动时,需要创新性的理解和应用!本研究属于微观领域的课程实施研究,以教科书设计的一个创新性内容即探究内容作为切入点,来探查教育改革中课程实施的状况,与以课程实施、教育公平等为标题的宏大教育叙事相比,本研究切入点微小而缺少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匮乏,研究困难重重。但研究者深信,微观领域的课程实施研究实有必要,伴随着这些微观领域课程实施研究的开展,课程实施领域的理论研究才会逐渐的郑重并深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深化和发展的推进措施也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课程改革也才能够真正扬帆远航!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数学硕士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内容的运用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数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