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2-03-0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小学教育论文文章《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定义场所精神,让场所内的受众群体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对所在空间产生相应认同感与归属感。主要对小学校园的正式教学空间、非正式教学空间和辅助教学空间进行分析调研,对人与空间产生交往的空间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采集数据等方式,验证小学教学空间的受众群体在的不同空间环境所营造的不同空间体验对于受众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校园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宜人的校园环境、传递“小学精神”等方式,营造其小学教学空间所特有的场所精神,从而让受众在此获得相应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笔者通过参与对南京市小营小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设计实践活动中发现,“场所精神”让每一所小学拥有独立的认同感与归宿感,使不同的人进入这一特定的空间场所中,感受到此场所与众不同的独特体感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联系实际对笔者的新影响
在南京林业大学就读期间,笔者发现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建筑学、环境学、材料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理论化研究易导理论与实际相背离,因而理论需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自 2018 年以来,笔者有幸参与南京市小营小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学空间改造项目,对小学教学空间的建构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当下存在的两种社会现象:一是很多设计师对教学空间的解读过于刻板、设计过程大多流于形式主义。单一标准化、流程化的设计方法本没有问题,但需考虑到学校是从事人才培养的地方,且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因此在设计校园教学空间时,需考虑校园环境对于师生的影响,兼顾教学空间内的人的感受,以及关注每所学校独有的文化特点;其二,当今每所学校教学空间改造方案的主要决定权都在学校领导班子,校领导的个人审美能力和建设想法将直接影响其所在学校教学空间内的整体设计体验。教学空间改造的主要受众为在校师生,而校领导大多只具备深厚的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对于校园教学空间的建设需要专业设计师提供专业的设计指导,才能使当下的小学教学空间改造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同时根据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避免碎片式的校园设计理念与其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了基于场所精神下小学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进行研究。
1.1.2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五次科技革命的产生,第六次科技革命也即将到来(表 1.1-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小学教学空间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调研南京历史上“小学”和当代国内外一些有特色的小学教学空间,尝试对小学教学空间的场所精神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一些小学教学空间改进和发展的思路。通过笔者参与的部分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的实践活动,尝试提取一些小学教学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形成精细化的设计策略,为小学教学空间个性化、多元化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合理营造小学教学空间的场所精神,让教学空间成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从而提升教学空间的物理、生理、心理价值。本文通过对历史、现在的小学教学空间调研分析,归纳出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并尝试将策略用于实践活动,从而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成果。
第二章 场所精神与小学教学空间相关理论综述
2.1 空间与场所
2.1.1 空间的概念
自古以来,空间的概念一直是哲学的重要议题。公元前约 500 年,帕麦尼代斯认为空间是不存在的。16 世纪尼古拉斯·哥白尼将空间看作是绝对静态的。17 世纪雷内·笛卡尔认为空间是物理存在的客观形式,以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示,空间从思想领域的产物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形式。17 世纪艾萨克·牛顿认为空间分为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莱布尼兹则认为不存在绝对空间,空间就是实体。而 18 世纪末康德却认为空间是大脑的产物,是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叔本华则直接将空间与建筑联系起来。空间是构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英文“Space”包括了“空”和“距离”。德文“Raum”不仅包括“空”和“距离”,还包括了围合。19 世纪 90年代,空间作为建筑词汇出现。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认为建筑空间是由边界界定所围合的实体,奥古斯特·施马索尔认为建筑的任务就是空间创造,阿道夫·路斯的空间概念是“空间布局”,他认为创造建筑就是为了围合一个让人舒适的空间。卡米诺·西特认为城市设计是“空间艺术”。
2.2 场所理论
2.2.1 现象学
18 世纪,拉姆贝特在《新工具》中第一次提出现象学。康德将人们经验中的对象称作现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认为现象学是研究精神的学科。20 世纪胡塞尔是最早对“现象”进行研究的人,被认为是现象学之父。现象学成为一种研究“纯粹意识”的科学。胡塞尔认为现象是一切的起源,为了认识事物就要从直接、直观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这是“回归事物本身(Back to things in themselves)”,也是现象学第一原理。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出发阐释存在的概念,“我”的“在”就是世界,他认为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20 世纪现象经过了先验现象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综合研究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先验现象学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胡塞尔主张返回到原始的“现象”,研究“纯粹意识”的本质才能导出一切哲学的最终基础。存在主义现象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研究“存在”,另一个代表梅洛-庞蒂研究“人的存在”。存在主义现象学强调世界的存在性质。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已经较广泛地应用到其他学科研究中。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是想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20 世纪 50 年代末,完成战后重建任务的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对建筑的要求由生存需求转变为生存和精神需求兼纳,因此就出现了用现象学去研究建筑学,从而使建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第三章 历史上南京地区各时期的“小学”教学空间梳理.......................... 27
3.1“政治教化”为要求的南京地区古代教学空间............................ 28
3.2“中体西用”为潮流的南京地区近代教学空间............................ 31
3.3“民主科学”理念下南京地区的现代教学空间............................ 33
3.4“特色体系”为追求的南京地区新时代教学空间.......................... 35
3.5 本章小结........................................................... 37
第四章 场所精神下小学教学空间现状.......................................... 39
4.1 调研内容与意义 ..................................................... 39
4.2 国内外小学整体教学空间调查研究 ..................................... 40
4.3 小学教学空间导视系统调查案例 ....................................... 52
4.4 本章小结........................................................... 54
第五章 小学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策略........................................ 55
5.1 小学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目标 ....................................... 55
5.2 小学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原则 ....................................... 56
5.3 小学校园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 57
5.4 本章小结........................................................... 58
第六章 体现场所精神的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实践............................ 60
6.1 南京市小营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 ................................... 60
6.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精细化设计 ..................................... 70
6.3 本章小结........................................................... 7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5
7.1 结论............................................................... 75
7.2 展望............................................................... 75
7.2.1 未来小学教学空间的发展趋势 ................................... 75
7.2.2 小学教学空间的无边界化发展趋势 ............................... 76
7.2.3 教学空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 76
第六章 体现场所精神的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实践
6.1 南京市小营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
6.1.1 项目规划背景
南京市小营小学创办于 1952 年,是由华东军区空军干部管理部所创立。前身为空军子弟小学。1964 年后,学校由部队交给地方管理,后更名为南京市小营小学。由于其特殊的创立背景,南京市小营小学与地方空军部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校生绝大部分都是地方空军部队家属子女,得天独厚的军民情谊使南京市小营小学与国防科技有着结下了不解之缘。南京市小营小学比邻解放军空军东部战区部队大院东侧,地理位置相对受到制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教育为先的大势,“十三五”期间,玄武区人民政府投资 16 亿元,在全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等 24 处,辐射全区 7 个街道,为了解决较老校区教学空间老旧及教学辅助空间面积紧缺等问题,南京市小营小学的主教学楼(图 6.1-1)及体育馆等也被列入此次改扩建项目之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21 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社会智能化、高速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小学教育一直饱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定的教学空间,校园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为了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建设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场所蕴含着不同的场所精神,因此,如何营造教学空间的场所精神成为当下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也随之展开了对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场所精神为研究视角,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营造策略。通过对教学空间场所精神的剖析与研究,开展对国内外小学教学空间的的现状调研。为小学教学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1、通过对目标小学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原有小学校园现有的规划概况进行初步了解,或是对新建小学校园整体布局构思大体规划方向。对其小学校园的功能分区及空间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对校园整体规划特征予以描述、归纳与分析。
2、定义场所精神,让场所内的受众群体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对所在空间产生相应认同感与归属感。主要对小学校园的正式教学空间、非正式教学空间和辅助教学空间进行分析调研,对人与空间产生交往的空间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采集数据等方式,验证小学教学空间的受众群体在的不同空间环境所营造的不同空间体验对于受众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校园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宜人的校园环境、传递“小学精神”等方式,营造其小学教学空间所特有的场所精神,从而让受众在此获得相应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笔者通过参与对南京市小营小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设计实践活动中发现,“场所精神”让每一所小学拥有独立的认同感与归宿感,使不同的人进入这一特定的空间场所中,感受到此场所与众不同的独特体感。因此,营造场所精神对于现代小学校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使命。不仅能传递小学精神,还能使小学教学空间内的建筑与环境相统以一,推动人与空间场所对话。是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小学教学空间精细化设计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小学教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