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体育论文 > 基于中美角度分析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比较

基于中美角度分析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比较

时间:2020-09-11 08:45 | 栏目:体育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体育论文文章《基于中美角度分析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比较》,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我国在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中,家长、教师、教练、体育运动伙伴等建立网络关系,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信息、资金支持、情感鼓励帮助等。社会团体积极组织相关体育比赛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加强场馆资源共享,鼓励相关俱乐部走进社区和学校等来加强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是为办好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教育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1]。可见,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越发重视这种全方位教育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将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融入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2],使得全社会人民对青少年体育的认知上升一个新高度。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要着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3]。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国家赋予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改革要求和发展方向。近年来,为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一系列意见,其中包括要坚持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衔接,在保证教学时间和效果的同时,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加强青少年课外活动与科学锻炼指导等[4],这集中体现了学校体育整合家庭、社会组织的人力、物力等多种资源优势,共同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较弱,为改善这种局面,需要用系统论观点建立一个资源整合、多组织共同运作的有机统一体,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状况,有必要建立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体系,三者紧密联系、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育教育辐射力度,为青少年体育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育人氛围。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好似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与土壤的滋养。为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战略总目标,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教育的实现对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幸福指数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为实现更优质的体育教育,需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级组织进行密切联系,这是教育在改革发展中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学校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密切联系家长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创造良好体育文化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效沟通不脱节,逐步形成体育一体化联动机制,提升青少年身体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以实现终身体育。
1.2 文献综述
  通过 CNKI 等数据平台对多个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主题文献进行检索,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与“合作”、“一体化”等关键词进行多重组合,共搜集约 1307 篇。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根据图1可知,自 21 世纪以来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量逐步上升,近十年来处在较高发文数量位置,且发展较为平稳,说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
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发文量总体趋势图
  我国关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终身体育等目标层面上进行,并指出未来学校体育基本发展方向等。沈建华等[1](2000)在研究中提出我国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实现多赢发展,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建立学区体育俱乐部,使得家长、学校和社区一同加入。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大家参与并有组织的向居民开放,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让学校体育“走出去”,将家庭和社区成员“引进来”。在我国当下社会发展时期,家、校、社体育的结合是我们与国际学校教育、体育接轨的需要,更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韩勤英[2](2004)在研究中指出,推动终身体育发展必然需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实现一体化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学校体育责任过重的问题,也为未来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延续奠定基础,要借鉴“学区体育”新模式,重视社会体育力量参与,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郭戈等人[3](2005)在研究中指出,未来家庭体育发展路径会由独立性向联合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层次多、渠道广和领域宽的大众体育局面。家庭与学校、社会体育相互渗透,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吴玲等[1](2008)研究指出,学校体育需要充分发挥人才与资源的优势,家庭体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社会体育发挥其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物质资源优势,各自利用其独特优势为彼此服务,加强互动与联系。李小进等人[2](2014)提出“绿色体育”是家庭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尊重个人、尊重生命、促进健康为价值起点,倡导公正纯洁、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发展,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共同践行。Brener, Nancy D 等人[2]指出家庭和社区可为学校健康促进计划提供时间、经验和资源。首先,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庭互动,使学生受益于家庭专业知识,了解家庭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次,社区组织可以为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材料或客座讲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体育健康,以加强学校的健康计划活动,家长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共同参与帮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学校和社区可通过其它组织为学生、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必要的健康卫生服务,如筛查;家长通过学校健康咨询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参与学校健康项目和服务规划等。最后,学校和社区可以共享运动场地、教室等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鼓励学生、家庭和社区成员参与。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学校体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概念有着不同界定。周登嵩指出学校体育是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身体进行运动教育,目的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传递体育文化、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过程。[1]苏竞存指出学校体育是在特定教育机构中根据自然科学规律有意识的进行科学体育运动,属于一种强制性义务教育特性的文化教育活动[2]。杨炳荣在研究中指出,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向青少年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质健康,以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和良好意志品质,为青少年拥有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意识奠基。[3]付甲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及规律研究中[4],指出学校体育是一种教授技能、健身育人(指引导、启发、感化人)的教育过程,最终以培养完整的人是学校体育宗旨、核心。参照以上学者论述可知,学校体育所面向主体是全体学生,实质是开展强身健体的教育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终身体育。家庭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开展家庭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叶展红等人对家庭体育的构思研究得知,家庭体育概念是由家庭概念引申出的“五要素论”,活动对象为家庭成员,场所主要是家里和周围环境场所,选择健身内容和方式方法是根据环境条件和家庭成员的爱好需求,再加上家庭体育的动机、频率、组织形式以及消费水平等要素,构成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1]。蔡岳建指出家庭体育本身属于社会体育的一种,可以使受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在家中得到体育运动延续[2]。李志华研究得出,家庭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要使健身性和娱乐性融于一体来满足家庭体育需求[3]。张永保指出,家庭体育一般是自发组织来进行体育运动,其中运动项目、形式以及场地的选择比较灵活多变,强身健体的同时使身心获得放松,[4]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保持家庭和谐稳定。根据以上学者论述得知,家庭体育主要包含主动和相对被动两个层面。主动层面是家庭各成员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自主选择身体锻炼方式等来促进其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具有一定社会效益。除此之外,相对被动层面是指家庭体育建立在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基础上,在学校为青少年制定的各类体育计划、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安排的有关体育活动条件下,由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并完成相关体育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系统”是指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初创者贝塔朗菲指出:任何系统都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机械相加或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所包含特性是其各组成要素在个体孤立的状态下所不具备的。系统论是一门科学。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其中每个组成要素都处在系统一定位置,具有特定作用[3]。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整体系统和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符合人的期待,使得目标达到最优化。本文采用系统论的观点优化目标,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将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联合体来看作是一个系统,发挥整体的力量来促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向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再让学校体育“单枪匹马”来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毕竟整体联合起来的力量是“学校体育”这一单一要素状态下所达不到的。这一整体并不是组成要素的简单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或缺、各司其职却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它是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导、中心,家庭体育教育为载体、基点,社会体育教育为依托、保障的一个系统。渐进主义模型是由 Charles E.Lindblom 等人提出的一种政策过程分析模式。从认识论来看,公共政策的设计是一个稳中求变、不断完善的过程。由图 2 可知,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渐进性修订产生新政策,新增政策又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来调试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从方法论来看,在渐进调整和量的积累中继承延续、不断发展,以动态平衡逐步实现政策价值目标。
渐进主义模型图
  政策的转变主要通过一系列相对较小的变化来实现。政策制定者一般都是采用修补的方式对政策目标进行调试,政策不是一劳永逸的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只是其中一个步骤,在不断被调整、渐进性修正的过程中来逐步接近预期目标,美国在政治变革中有所体现这种性质。[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系列政策措施与渐进主义模型也存在契合性。我国在渐进主义改革文化背景和学校体育实践特征条件下,可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体育政策变革亦是符合渐进调试的过程。[2]因此,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都是具有渐进主义特性的,这为分析两国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政策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学习和借鉴美国的长处,探寻我国相关政策发展优化路径。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历史发展特征比较
3.2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目标定位比较
3.3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政策内容分析与比较
3.4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比较
3.5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评价督导制度比较
3.6 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文化环境建设比较

4 结论

  本文以系统论、渐进主义模型(政策过程分析模式)、组织理论与组织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体系,选取两国学校和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历史发展特征、目标定位、政策内容分析、工作机制、评价督导制度和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6 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
  (1)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历史发展特征方面,两国发展过程都比较曲折。我国经历了萌芽期、初期,现处于发展探索期。美国发展时间较早,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可借鉴美国多年发展积累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特点来具体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这是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保障。
  (2)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目标定位方面,两国都注重终身体育的实现,都是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大方向具有相似性。我国注重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的氛围。美国注重使学生拥有健全健康的身体、形成积极生活方式、帮助更多孩子成功。我国目标定位要坚持与时俱进,符合本国国情,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良好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提升身体运动能力。
  (3)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政策内容分析方面,两国政策主题类型多样化,5 种政策工具、实体价值、符号价值都有所体现。我国相关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各级各类部门,政策通常是在宏观层面对学校体育顶层设计进行部署规划。美国相关政策制定主体除各级政府外,有 HHS、CDC 两个国家相关部门和多个社会组织团体,从政策工具中权威工具和学习工具、政策实体价值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我国需要加大相关政策内容制定的微观探索,加强相关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量化具体指标,使得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目标更为清晰明确,避免因措施不够具体缺乏数据支撑而难以进一步实施。
(4)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方面,两国都涉及多级别、多层次宏观组织机构管理运行,都存在涉及主体是家长的组织机构,与体育教师直接进行沟通联系,加强家长对孩子体质健康水平的认知。我国许多学者着力构建相关工作机制模型,组织机制是在国家层面由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参与主体范围比较单一。美国分权管理体制下涉及高中低三层机构组织,参与主体范围较广泛,除了家长之外,相关教育工作者和社区成员,校医、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都可以加入相关组织机构中。我国应拓展相关组织机构实施、参与主体范围,使更多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组织管理。
(5)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评价督导制度方面,两国都涉及“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监督与评价,为学校体育教育合理化建议,认为家长是青少年运动水平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我国家长评价主要包括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评价与家长被评价。美国相关评价体系比较细致具体、操作性强、可测量,对于设定的目标、对应的指标以及各级别内容提供多样化选择。我国也应积极构建具体、可测量的评价督导制度,如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PTA)做出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标准,可为我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6)在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文化环境方面,两国都比较重视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发展背后的文化环境状况不断产生细微变化,以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但两国体育文化建设存在根源性差异,我国当前着力加强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注重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和舆论宣传;美国体育文化根深蒂固,每个家庭对孩子体育教育重视度非常高,具有浓厚的根源性体育文化氛围。我国要继续探索学生感兴趣、学校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自觉意识,促使青少年体育形成独特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中美角度分析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比较》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体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