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12-1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毕业论文文章《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大学生)择业之影响》,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1.Front section
a.
Introduction(介绍)
Motivation(动机)
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数据称: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为108万,随着1999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2006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504万。这个政策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高速增长,很少有哪个国家在很短的时期能,在大学扩招4、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翻倍增长,基本上大学在校生增长了4.6倍,高中生考入大学的比例增长了接近一半,这是非常猛然的增长。 毕业生突破700万2014年或成更难就业季,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预计将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广大应届生需要尽早筹划职业规划了。
《2013年中国
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把目光投向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从毕业生个体特征、用人单位需求、国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家庭社会地位和收入等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已是学者们的共识。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大学生就读院校、单位选择、毕业去向和就业收入有着显著影响(文茂东2005,郑洁2004,李黎明2008)。但是,目前我国针对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择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其意愿和行为,乃至最终就业结果的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是以“伦理本位”为特征的“乡土社会”(费孝通,1998),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教育扩张导致的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的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在劳动力市场得以扩大。即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同,中国职业获得途径通常也分为两种:一是、市场渠道,二是、非市场渠道(即社会资本渠道)。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其专业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差距。那么在求职过程中,仅仅一个特殊的就业机会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通过好的职业地位实现人生的向上流动。(郑洁2004,李黎明2008)。第三、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走出校园之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父母拥有的社会网络和资源(郑洁2004,李黎明2008)。
Objectives &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目的、意义)reserch quesetion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对毕业生职业选择、职业地位获得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大学毕业生的家庭社会地位这一社会资本为研究出发点,重点分析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发挥的作用;解释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择业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理清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就业状产生的影响,其重要包含对大学生预期工作的影响和第一份实际得到工作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好的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障碍、扩展信息渠道、提供可靠地经济后援、减少工作搜寻成本;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和满意度、降低失业风险、体现人力资本价值。与此同时,为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b.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开启,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部数据显示,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空前地突破700万,达到了惊人的727万。从2001年114万,到2014年的727万大学毕业生,13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38倍。
2013年将有3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初次就业。2014年再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无疑将使得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将变得更加困难。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各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数却不断减少,这无疑更加加剧了就业难度。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公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中称,2014年100家典范企业预计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减少了7.3%.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户籍、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不合理的社会继替规则,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高等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求职信息的不对称,就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共同使然[3][4](董金权,2008)。对于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大部分来源于自身的家庭成员。因自身家庭成员所处的社会阶层的不同导致社会资本的差异,并随着社会分层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拥有社会资本的差异程度呈现出不断扩大的程度。好的家
庭背景使毕业生更容易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而也许仅仅一个面试机会,就会使其职业地位获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之,就会出现择业范围狭隘、就业困难屡战屡败,导致求职缺乏自信心。甚至有人提出,在当下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拼的不是个人实力,二是“拼爹”,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贡献甚至可能大于人力资本。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其实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习惯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运用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也逐渐意识到学习成绩不在是用人单位考量的单一标准,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也成为人力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社会资本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视角来分析其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在衡量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时,郑洁(2004)的研究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行为和工作落实情况不同程度的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及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此外,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也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越高。边燕杰(1997)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就业信息,但没有关系强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的关系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它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过程不顺利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社会关系,其次才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5](王国枫,2005)。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力与关系相比,后者对就业的影响更加重要;24%的毕业生表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6](郑洁2004)
1,研究方法:
1定量问卷+定性访谈相结合,计划通过问卷调查100个毕业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面对面访问15个毕业大学生。(抽样调查的好处:经济性好.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缺点:浪费时间,属于非全面调查的范畴,会出现误差和偏误问题 )
2, ,研究对象通过以往认识的毕业大学生同学,进行放射方式的寻找。
3,问卷设计中考虑的变量:
2.1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专业
2.6研究对象的学历、专业、应聘经历(是否有父母参与)
2.4研究对象期望的就业地区、工作单位、工种、月薪
2.5研究对象现实中的就业地区、工作单位、工种、月薪
2.2研究对象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总收入
2.2定性方面了解机制???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好处
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比较对照来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的。相比而言定量分析更加科学,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是要求较高的数学知识,而定性分析的方法虽然比较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知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比较实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分析的定量分析是一种盲目的,价值意义不高的分析,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科学,他可以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和深入的结论。
Reference
[1][4]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教育部: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68%[EB/OL].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90708/15554011.html.
[3]董金权,苏国红.大学生就业难 :一个社会学的审视[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5]王国枫.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6][26][50]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边燕杰、费孝通(1998)、布尔迪厄、郑洁(2004)、李黎明(2008)、文茂东(2005)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家庭社会地位对毕业生(大学生)择业之影响》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