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硕士论文:黄山遗址展览路线与博物馆设计研究

建筑硕士论文:黄山遗址展览路线与博物馆设计研究

时间:2020-09-21 15:26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建筑硕士论文:黄山遗址展览路线与博物馆设计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基于对史前制玉文化与古遗址展示的时代背景,总结阐述遗址价值,然后根据遗址的出土文物及聚落环境总结分析,分别从环境、聚落、文物层面得出就地取材、聚落格局、因材适用及制玉工艺等文化特征。最后通过与同期古玉遗址,提炼出黄山遗址对比之价值。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不同国家的文物分别承载着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代表着国家文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展示与教育价值。如何将文物以正确的方式理念展示,探索活化路径,通过文物展示唤起当代公众的内心感受,仍然是文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2014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文物展示的关键:“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倡议激发文化遗产活力,为公众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文物展示工作的初心与使命不仅是为了保护研究,更是为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向世人展示历史智慧与启示。当文物发挥了现实作用,其保护研究工作才更有意义。2019 年 10 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根据第 1-8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的古遗址类别进行了初步统计(图 1-1),从第一批至第七批古遗址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并达到顶峰,虽然第八批古遗址数量有所回落,但是数量占比仍在稳定在 1/4 上下,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第  1-8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数量变化图
  古遗址对于研究与展示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因数量大、类型多、结构复杂、保护展示困难等种种因素,易形成静态、被动的遗址保护展示观念,据调查资料显示(表 1-1),74%的史前遗址并未进行有效的展示方式。因此,一方面,文保单位目录里古遗址的数目不断攀升,保护管理的工作加重,社会防控的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因古遗址易受到破坏、可读可视性差,造成保护展示工作严峻、公众兴致不高,以至于出现遗址展示的困境。如何为遗址制定恰当的展示方法,在保护与展示当中找寻平衡,既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又可以将遗址独特的文化展示展现于公众,仍然是关于遗址展示的关键问题。作者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起,跟随导师研究并完成项目实践《南阳黄山遗址保护规划》,并对黄山遗址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研和阶段性汇报。在这段项目实践中,对于遗址的前期分析及保护规划工作深入了解,并对后期的遗址展示工作产生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想法,在与导师商量题目与框架之后,就确定了以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为论文主要研究方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分史前遗址展示方式统计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新的定义及内容概括,并且在前言中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文化遗产的双重性之间建立了联系。晋宏逵先生就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示“在传统工艺技能、有关工具和某些文化场所与中国文物古迹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遗址展示的重心往往在于其物质内容或属性,若想要充分阐释与展示遗址的整体价值,仅从已经部分损坏或尚未完全探明的遗址中很难体现。黄山遗址是以大量独山玉制品出土、并存在完整的制玉遗存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按其功能属性分类,属古代手工业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甚至中原仰韶文化分布区制玉文化十分重要。遗址存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以遗址本体及环境为主的物质形态与制玉文化为主的精神形态。若仅将遗址展示的视角放在黄山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等上,那么会造成制玉文化展示的缺失。因此作者以黄山遗址保护与展示的角度出发,挖掘遗产地之间的文化关联,探寻史前黄山先民的制玉序列,以“现代”的视角观望“历史”,在现代地理因素上将其展现出来,从而探讨更契合于黄山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为这一类遗址展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正确认识黄山遗址价值及相对比其他遗址的特殊性,是进行遗址展示工作的首要前提。黄山遗址于 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至今,经历了多次考古勘探及考察工作,并且通过进一步研究被证实黄山先民采取“独山取材”的办法开始“打制、切割、琢磨独山玉制品”,并且遗址很可能是“一处黄河流域与江汉平原间较大的独山玉加工厂”,至此一个清晰完整的史前制玉的文化遗址雏形始现。孔富安先生将古代制玉技术提炼出“材料”、“工具”、“工艺”等主要要素并进行研究,依附于实物层面则是“玉料”、“制玉工具”、“玉制品”,在地理层面上反映的则是“玉料产地”、“流通方式”、“制玉作坊”,三者应是相互依存。因此,产玉独山与黄山遗址之间存在着史前运玉的“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形成相对清晰完整的制玉序列,才能够在史前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形成规模较大的制玉场所。这种制玉序列不仅代表了史前黄山先民采玉制玉的运动路线,也体现着独山玉文化的早期发展历程。“制玉”,古称“治玉”,一般为制作玉器或玉制品的过程,如“切、磋、琢、磨”;“序列”一词在《辞海》当中解释为:“按次序排好的行列或依次论述。”  但“制玉序列”的概念并不常见,主要是对于制玉体系的研究多停留在采玉手段、玉石之路、制玉技艺等各自层面上。还有一部分原因,史前考古资料匮乏,自然地形经历千年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许多古玉文化遗址虽出土玉器众多、甚至具有礼制象征,但玉料产地仍然存在疑问,那么整个制玉体系就缺少了源头,便无从得知。

  第 2 章  黄山遗址的现状

  本章节主要为黄山遗址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因史前遗址缺少文字记载等具象的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进行探索。通过对黄山遗址的本体及周边环境概况整理并结合遗址考古的历程及结论,综合得出遗址的构成要素,充分认识到遗址的文化价值。根据黄山遗址的档案资料以及田野考察,对于遗址现阶段的保护展示现状进行分析,为之后的展示工作奠定基础。
  2.1 遗址概况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 100 米处,属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类别,  2013 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本体呈现为高出周围地表约 30 米的山丘形态,山丘顶部呈平台状,山体南部、西部因农业耕种部分呈梯田状,北部、东北部较陡峭并暴露部分岩石。遗址核心区东西长 600 米,南北长 500 米,文化层厚度达 1 至 3 米,文化遗存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情况良好。结合以往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包含房屋基址、工棚、墓葬、灰坑等遗迹,玉器陶器、骨器、瓮棺、石器等大量遗物,涉及屈家岭文化、中原仰韶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和特征,其中以独山玉制品的数量最为庞大。黄山遗址既承载着中原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又有着屈家岭文化的显著标志;特别是紧邻南阳独玉采集基地——独山,成为了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处具有采玉制玉完整过程的古文化遗址。黄山遗址本体四周为农耕田地、承包林地,基本呈本土自然风貌,历史环境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本体向东约 500 米为白河,目前尚未有已修建的道路通往,但两者之间并无高大建筑物阻挡视线。白河,古谓淯水,文字记载最早出于《山海经》中的《中山经》:“支离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入汉。”北魏时期《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淯水又南径预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白河现阶段已不具备通航能力,为城市提供用水之用。据悉,现阶段已开始在白河沿岸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将从市区向北并经过黄山遗址向南呈带状,贯穿上段森林景观、中段乡村田园景观和下段现代城市景观,营造并组合而成的具有不同风貌、极具特色的复合湿地景观15。遗址本体向西南约3 千米为独山,独山自古物产丰富,所产独玉为全国四大名玉,而黄山遗址于 1959年出土的四件独玉制品,将独山开采史推向了近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  综上,黄山遗址周边因未有高强度的建设活动,历史环境总体保持良好,具有优秀的人文资源与景观条件。独山、丰山、蒲山皆是历史传说中南阳九架孤山之一,赋予浓重的本土人文色彩,白河自古以来贯穿南阳盆地,两岸水土资源丰富发展农业耕种,而黄山遗址则位于四者之中,呈“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也证实了山水格局在早期城市聚落选址的重要性。
  2.2 考古历程
  1956 年,南阳县文化馆在黄山村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遗物,确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 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为配合焦枝铁路建设对黄山遗址北部与西南部进行了试掘,在试掘的千余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大批房基、墓葬和各种器物,因年代久远、考古发掘受时代局限,因此这批资料形成积压。但惊喜之处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可以发现:“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房交错相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和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此外,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的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文字内容表明黄山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聚落环境,并且已经存在建筑布局的迹象。同时,遗址出土了 5 件玉器,有铲、凿、璜等,经有关部门鉴定,全部为独山玉制品,其中一件玉铲被誉为“中华第一铲”,现展于河南省博物馆。2003 年至 2006 年,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研究中心师生对遗址先后进行了27 次调查和地表文化遗物采集,获取石制品标本 216 件、玉制品标本 296 件,陶器标本 293 件,还有独山玉质标本数百件。根据此次采集成果,发表了十余篇期刊论文与著作,对史前黄山遗址的玉料来源、工艺流程、农耕方式、产业组织等重要信息初步认知20:(1)  明确了黄山遗址采集的大规模玉制品的玉料来源为遗址西南 3 千米处的独山。(2)  黄山玉制品的制作,大体经过了选材、打剥、切割、琢磨等工艺流程。(3)  黄山遗址是一处以农业耕种为生产方式的史前聚落遗址,同时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制作中心。(4)  在黄山遗址采集的石制品中,有各种各样的砺石 29 件,分别是砂岩和石英砂岩。经初步模拟制玉试验,采集到的砺石具有很强的“攻玉”作用。(5)  黄山玉铲作为遗址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劳动工具的分化与专门化,并形成商品交换,形成了手工制造业的特征。2006 年 10 月到 2007 年 12 月间,为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课题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在遗址本体上清理一些局部剖面,发现仰韶中晚期、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堆积层,以及现代由于平整土地为梯田造成的多个次生地层堆积,采集了一些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时期陶器与石器标本,确定遗址的大致范围、年代序列,以及根据遗址地表石制品极多,推测遗址可能为某些特殊陶器与石器的产区21。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8 月,为给黄山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必要的基础考古资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及周围附近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在遗址西侧、西北部发现 3 条古河道,遗址处在 2条古河道和东部的白河的交汇地带,除南部中间地段陆地相连外,遗址被古河道和白河环状包围,推测遗址很可能是一处水运发达的较大型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第3 章  黄山遗址的价值与特征

  3.1 时代背景 
  3.2 价值阐述
  3.3 文化特征
  3.4 同期对比

  第 4 章  黄山遗址地理架构及特点

  4.1 地理架构
  4.2 制玉序列
  4.3 地理架构特点
  第 5 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 
  5.1 展示线路依据
  5.2 线性遗产理念应用
  5.3 展示线路原则 
  5.4 展示线路内容
  5.5 内容展示方式

  第 6 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6.1 展示线路现状评估
  6.2  展示线路策略
  6.3 展示线路布局
  6.4 展示节点规划
  6.5 展示线路设计

  第 7 章  “玉出山石”——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

  7.1 前期思考
  7.2 设计策略
  7.3 设计构思 
  7.4 设计成果

  结   论 .

  综上所述,黄山遗址作为史前制玉遗址,代表着历史阶段手工业的发展,为研究当时社会背景、生产生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研究价值。诸如此类手工业遗址,其重要价值并不仅限于出土的器物的规模、大小、材质甚至等级象征,应该要去探索器物所蕴含的生产流程、方式与历史文化。因此,以黄山遗址为例,探索手工业遗址以展示线路方式去展现史前生产链条,将周边存在关联的地理环境整合展示,从而形成区域遗产,共同向公众阐释当时社会背景下手工业的概况。针对于黄山遗址展示线路及博物馆的具体设计内容:(1)首先,对于黄山遗址的本体分析要基于考古资料,应确保文化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进而再进行下一步骤的研究设计工作;对于黄山遗址的周边环境,要将遗址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现存的山川水域、神话传说、考古发掘等,将当时遗址的空间格局尽可能地凸显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方式进行联系。(2)针对黄山遗址与独山之间联系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不仅在文化层面的制玉序列的联系,同时在技术手段上运用遗产廊道的方式,对于两者之间进行规划设计,为展示线路的研究提供了文化依据与理论指导。(3)对于展示线路的展示点的确定,前期通过遗址概况与考古历程对遗址构成要素进行整理,为之后的展示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更全面的认识,进而通过要素评估进行展示点的选取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展示方式分析。(4)对于展示线路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研究,既要考虑与遗产地、展示点的关系,又要在线路空间层面把握片区规划、空间设计、景观结构等,而线路设计又需要把握更细节的要素,如宽度、断面设计、解说系统、公共设施等。(5)遗址博物馆设计处于展示线路与遗址环境的双重角色下,既要兼顾建筑的重要节点作用,有需要考虑遗址保护的关系,避免对遗址产生过大影响。因此,博物馆设计以一种积极的态势,面向城市与展示线路起到文化标识性,又相对远离遗址,形成视线上的对话。

  不足与展望

  论文至此,仍然感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阶段国内对于跨区域、关于遗址的展示线路实例较少,并且需要多学科领域共同完成这一复杂工程。因自己学识水平有限、专业学习较局限,文章中的展示线路主要是基于考古资料的解读,进行对线路的规划布局、节点设计、遗址展示进行重点分析,而从景观角度、旅游专业、人文地理等方面研究深度尚浅,可能会造成局部研究并不全面。作者跟随导师现场调研及汇报阶段性工作,多次前往南阳黄山遗址及独山,对于这两处遗产地有相对较深的了解,但对于两者联系的空间因特殊情况不能现场调研。因此,对于此处分析主要基于卫星图、CAD 图纸、地图街景,研究深度仅停留在线路规划设计阶段,这也是文章研究的缺憾之一。独山与黄山遗址在实际情况中,存在多种联系的可能性,如旅游大巴、公交线路等方式,而作者希望能将两者形成遗产区域,通过慢行系统进行联系。在实际体验中,线路跨度较长,虽然文中提到一些解决措施,如分主题线路,自行车、搭驳车综合使用,但对于总长 10km 的展示线路未免存在低效、过长的弊端,因此希望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考虑独山与黄山遗址之间的关系,通过上层规划手段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而不单单是一条展示线路或者展示带的联系。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并不单单表达遗址先民制玉用玉的历史,更代表着史前社会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而自发采集玉料,对大自然进行主动式的探索。黄山遗址的制玉序列所反映的地理架构完好地留存至今,具有极高的价值,但遗址北侧的历史文化名山丰山与蒲山被人为挖掘破坏而消失殆尽。因此,作者希望留存这珍贵的遗迹,古人曾为独玉前行三公里寻玉,现在我们可以沿着展示线路去感受历史时空变化。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建筑硕士论文:黄山遗址展览路线与博物馆设计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