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老龄化标准为,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或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则称该社会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迗1.3亿,占总人10.2%;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占总人口6.96%。以上数据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将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构成巨大挑战。从1999年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到2014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10多年来国家给予老年人越来越多关注,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针对老年人的设计规范逐渐增多,身体机能状况不同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逐步以法规的形式得到保障。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尚未出现老龄化问题。我国当时经济基础教薄弱、人口基数大,建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多数人的居住问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化和产业化主导,社会福利事业在社会资本的注入下快速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多种类型老年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住宅、护理院、托老所、老人养护院等。20世纪90年代已有“家庭养老”向“集中养老”的探讨。同期,出现关于“两代居”及“通用住宅”等关于老年住宅户型的探讨;对于养老机构的关注点从单纯的建筑功能空间营造转向基于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氛围营造;户外环境建设由80年代普通公共娱乐场地建设到结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为应对老年人口户外活动需求,无障碍设计可结合城市公共步行系统与绿地系统统一设计。我国借鉴西方发迖国家的养老方式经验,2000年后开始构建大规模养老社区,并在特大城市周边兴建养老社区以发展综合养老产业。但这种将老年人与原生家庭分离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养老”大相径庭,深受传统观念侵染的老年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且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而养老设施配置数量却有限,因此大型综合社区养老并不不适宜在我国大规模推行。目前中国多数老年人仍旧居住在其年轻时的住宅中,其中大部分为老旧住宅,为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老旧住宅区的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原有的旧城区通过城区改造嵌入小规模养老社区,将老年社区融入到城市社区人居环境之中,建立年龄层混合的老年社区,避免集中型大规模老年社区的不合理性,从层级式的圈层结构逐渐向功能复合的多核结构转变。21世纪我国开始提倡“居家养老”方式,注重居家养老体系构建的同时,以社区为单位不断完善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等老年人居家养老所需的社区养老设施。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养老机构的设计偏向“家庭化”,注重无障碍设计与人文关怀;室内细节设计方面也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殊性,尤其是厨卫设计会更重视老年人的使用安全及私密性要求。户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营造本着通用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将老年人特殊的设计要求融合到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当中。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然而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一未富先老。我国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在国家还处于发展阶段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养老建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论文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且出版时间相对稳定具有实时性,因此对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快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针对养老建筑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论文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当前研究不足和研究重点,以实际案例剖析养老设施发展现状,为以后进行相关方向研究的学者提供数据参照及实践借鉴。本文基于大建筑学背景,从城市规划、建筑学视角出发,利用学术论文统计方法对养老建筑进行审视。本文是从论文统计的角度研究养老建筑及其关注重点,选取论文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时间范围:中国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老龄化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多。大建筑学领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养老建筑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现代化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因此本文选取的期刊论文时间范围选定为1949一2016年。期刊选择:期刊是最基本的常用的文献类型之一,在期刊论文的实际分布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对于某一课题研究,少数期刊含有的相关信息量很大,
而多数期刊的相关信息量却很少。也就是大量的信息集中在少量的期刊论文中,产生了所谓“核心期刊”。多数非核心期刊论文通常多学科交叉,内容分散,专业性偏弱或仅仅与本专业间接有关。只要掌握课题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就可以较快地了解研究领域的相关信息。
第二章 中国老龄化问题
2.1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有宏观调控作用,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现阶段老龄化水平比较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比重增加较快。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突出特点为“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是指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挑战。“未富”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我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不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先老”是指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劳动力供应会随之减少,从而物品价格上升,我国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目前我国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远远超过世界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预计我国将从2021年开始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增长率达到3%-5%,此段时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最快的时期。2051年到2100年我国将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冲击愈发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劳动力老化。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可能带来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减少,曾经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老化不利于我囯经济发展。二、不利于农业发展。我国乡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离乡外出打工,留守老人负责农业经营管理;但老人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相较于年轻人较弱,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甚至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三、不利于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老年人创新的动力和精力相对于年轻人较弱,而且老年人受传统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影响束缚较大。在知识快速更迭的当今,老年人在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年轻人。四、加重财政负担。国家用于安老建设的财政支出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与日俱增,而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会相教之前有所减少,进而减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减缓又会导致财政
收入的减少,由此形成不良循环,削弱社会再生产能力。
2.2传统养老建筑分类方式
老年人口有多种分类方式,可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划分,但由于相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也不尽相同,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或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划分。根据老年人年龄分类:60—64岁,此阶段人群刚刚迈入老年人阶段,一般情况下身体处于较为健康状态,与中年人无较大差异,生活起居自如,甚至有多余精力帮忙照顾第三代子孙。65—74岁,老年人身体机能开始缓慢衰退,健康状况渐渐与非老年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此阶段的老年人可以自理,能够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75—84岁,老年人身体机能加速衰退,体能较以前大大减弱,反应变得迟钝,活动范围有明显缩小。85岁及以上,多数老年人不能够完全自理,需要有不同程度的介护工作,根据老年人各自的身体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照护。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分类:第一阶段:身体健康状况与非老年人几乎没有差异,行动自如,衰弱也相对较为缓慢。第二阶段:基本生活能够自理,但身体衰弱加速,步行速度明显减慢,易出现磕泮摔倒,老年人特征明显。第三阶段:长时间独立行走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拐杖或其他人帮助,耳聋眼花等老年人衰老特征明显。第四阶段:难以长时间站立,日常生活需要介护帮助。三、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分类自理老人:老人身体状况较好,伴随的小病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甚至有余力照顾家人。自助老人:老人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拐杖或轮椅等辅助性工具实现自我照料,偶尔需要他人的帮助。介护老人:老人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他人照料打理。我国目前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老年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计在2051年——210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人口快速老龄化使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迅速降低,带来众多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将老年人口分为不同类型,并相应地衍生出很多类型养老建筑。但总体来说,随着老年人口分类细致化,养老建筑类型偏向于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