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博士论文 > 体育博士论文:基于我国老年人视角探讨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体育博士论文:基于我国老年人视角探讨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时间:2020-09-21 15:36 | 栏目:博士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博士论文文章《体育博士论文:基于我国老年人视角探讨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主要基于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区协同、体育社会组织协同、赛事与活动协同、社会支持网协同等 7 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一,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强化制度协同供给,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加强引导协调,实行多主体跨领域协同支持;加强监管与评估,保障老年人体育政策的落实。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大力发展体育社团,提升协同政府专业服务能力;发挥老年人体育体协作用,推动体育赛事与活动的开展;完善体育志愿者制度,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常态化。三,拓展市场协同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市场供给。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市场支持力量;引导规范市场体育市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四,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培育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宜居环境建设,配建老年人身边的健身设施;整合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提升老年人体育服务水平;建立医体结合的体育服务支持体系,普及和推广社区老年人“运动处方”。五,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举办老年人体育赛事,提供竞技与展示平台;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体育生活。六,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完善老年人体育信息传播机制;建立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数据库,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改进宣传方式,提升老年人体育传播效果;重塑老年人体育参与舆论语境,营造良好体育参与氛围。七,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网。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引导老年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加强敬老爱老道德建设,构建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弘扬积极老龄化观念,引导老年人自助与互助发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 亿人,占总人口 17.3%。从 1999 年到 2017 年,我国老年人口净增 1.1 亿,2017 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 1000 万,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 4.87 亿,占总人口的 34.9%①。这意味着我国老年人口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每 3 个中国人中就会有 1 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加速将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将全面、深刻而持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能否有效应对不仅影响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切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②。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仅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些都为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体育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 年国务院 46 号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与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养老等行业的融合发展。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李克强总理在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1 岁,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更是将全民健身定位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全民健身首次融入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格局中,凸显了体育在增强老年人身心健康、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意识到体育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预防和治疗疾病、延长健康寿命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进而对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服务质量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然而,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人口、发展基础存在差异,资源配置结构性不平衡,另一方面老年群体数量庞大,体育服务需求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导致老龄体育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力量薄弱、且各自为政,尚未建立起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协同支持系统。这种状况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较大。面对日益增长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以及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如何以老年人体育需求为导向,补齐老年人体育服务支持这块“短板”,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了解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深入探讨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问题,构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待。特别是根据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的特殊国情,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事业,不仅是广大老年人的迫切希望,更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成为相关部门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学术界需要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实践提供智力资源。基于这种学术动机和价值取向,本文研究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旨在构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的实现路径,旨在通过这一支持系统满足新时期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老年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体育途径支持人口老龄化提供参考与借鉴。当前我国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正确对待和解决老龄化问题,对于我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之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也是人民群众享受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前,2.22 亿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将会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体育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显而易见又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了解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构建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让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让老年人享受尊重、关爱与服务的具体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质的衰弱,老年人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又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容易引起生理上的和情感上的失落。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朝井均教授认为,随着行为能力的削弱和社会交往的减少,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滋生出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带来各种精神上的压力,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体育健身活动。而早在 1994 年,一份来自英国著名运动心理学家兰德斯和皮特鲁兹罗的研究报告就指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能显著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减少焦虑的压迫,使心情轻松愉快。周成林①等(2003)的研究表明,整体上看,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对老年人的认知、情绪、人格和生活质量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却并不一样。具体而言,自行车、游泳以及慢跑等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提高效果明显,而气功、太极拳等在调节情绪状态上更有成效。杨建辉②(2011)的研究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的老年人在情绪、认知、智力、人格、人际交往、幸福指数等方面都更胜一筹。王港(2014)在基于情绪加工神经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参加集体娱乐体育活动能有效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消极情绪③。陈治强(2016)在陕西省调查后发现,老年人群常见心理问题有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而体育锻炼的作用效果则是因性别而异。体育锻炼对于老年男性,能较好地改善人际关系、焦虑和偏执状态;对于老年女性,在改善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状态方面有明显效果④。综上,体育参与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作用甚大,这点已成学界共识。但对此的研究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方式上的“短平快”。缺乏对研究对象长期的、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细致的追踪研究。研究成果中许多仅仅是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状态下对某一特定样本的调查研究,所揭示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研究的行为本身也不具有持续性;二是研究手段上的“拿来主义”。不少研究所用的思维方式、研究工具,包括仪器、量表、问卷调查等多是西方舶来品,不管青红皂白,不问是非曲直,拿来即用,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其行为、动机还是其成果的普泛性、科学性上都是值得怀疑的。
老年人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情况分析图

2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概述及相关理论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的研究,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老年人的概念,这是确定体育社会支持对象的前提;二是体育服务的性质,这是根据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确定服务主体的前提;三是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内容,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基础。以上概念及其内容的探讨,是进行本研究的前提,也是下文开展研究的基础。本章主要是进行学理研究,在厘清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的同时,梳理本研究所要用到的几种重要理论及其基本内容,为下文模式的构建与路径探讨提供理论基础。
2.1 老年人体育服务概述
《新华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老”有多种含义,其中排在首位的解释是“年岁大,与幼、少相对。”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人之衰老,表明人已步入老年。可见,对于“老年”的界定,古人主要是着眼于个体年龄层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类的日趋复杂,以及研究问题上不同的起点和重点,人们对“老年”的界定已经越来越个性、多样,越来越深入细致了,研究者对“年龄”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当今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以年代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来界定的。年代年龄即出生年龄,指的是个体离开母体后生存的时间。发达国家一般将65 以上称为老年期,发展中国家则将男 55 女 50 作为老年期限,我国 60 岁以上称为老年期。生理年龄顾名思义是指生理学上的年龄,其标准是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功能,以及反应其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生理年龄被分为 4个阶段:0-19 岁为第一阶段,20-39 岁为第二阶段,40-59 岁为第三阶段,60 岁以上为第四阶段,分别为生长发育期、成熟期、衰老前期、衰老期。据此,60岁以上者被界定为老年人。但这只是一个大致意义上的区分,需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往往并不同步。
2.2 社会支持概述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最初是由 Raschke 提出,最早开始引入是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它用于指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因素。但由于社会支持涉及到多方面的行为、关系和过程,要给出一个普适性的概念非常困难,因此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阐述社会支持的概念。Harry 基于主观感受的视角,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感觉和态度。Sarason 等则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个体能感知到的,来自他人的接纳、关心、支持和爱护的感受,以及所得到的外界的帮助。Tolsdorf(1976)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帮助某个中心人物实现其个人目标,或满足其在特定情形下的某种需要,这是基于功能角度的定义。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较快。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李强(1998)认为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内外部的物质与精神扶持,也牵涉到家庭之外各种支持与帮助,是各种社会组织与个人对社会脆弱群体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①。陈成文②(2000)、程虹娟③(2006)将之界定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网络的选择性社会行为,是其通过物质和精神途径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施加的无偿帮助。陈贝贝(2004)基于社会资源作用、社会行为性质与社会互动关系三个层面来界定社会支持④。社会支持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对它的界定也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群体所得到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为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服务。社会支持理论研究最早来源于“社会病原学”,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范畴的内容,早期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心理健康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对社会支持理论的应用与研究已远远超越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范畴,发展成为指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生存和发展困难所提供的精神或物质支持的社会行为的总称。本研究所指的社会支持并非指单纯的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即对于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支持行为。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主要由主体、客体和介体 3 个组成要素构成。主体是指社会支持的提供者,依据提供者的组织属性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主体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体。正式的社会支持主体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支持,这一类社会支持主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正式的组织规范,所提供的社会支持有自己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且从事帮助行为的人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则是遵循自愿原则的个人或群体所提供的精神或物质帮助,其主体没有特定的功能,也没有正式的社会支持的规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寻求任何经济回报的社会行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体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同事、朋友等。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指接受社会支持的个人或者群体。这种个人或群体不是全体社会成员,仅限于那些凭借一己之力难以维持一般基本社会生活标准的社会弱势群体。本文的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特指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介体,是指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途径与内容。
老年人体育指导服务需求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发展历程及演进特征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发展历程
3.2 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4.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特征
4.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4.3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4.4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的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层次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

5.1 支持主体层面
5.2 支持内容层面
5.3 支持形式
5.4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及对我国的启示 

6.1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6.2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7.1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基本理念
7.2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框架构建
7.3 协同系统的宏观社会支持结构
7.4 协同系统的微观社会支持结构
7.5 多元主体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

8.1 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
8.2 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
8.3 拓展市场参与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市场供给
8.4 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
8.5 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
8.6 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
8.7 弘扬传统美德,重建个人社会支持网
8.8 本章小结

结论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肇始阶段(1978 至 1991年)、探索阶段(1992 年至 1998 年)、发展阶段(1999 至 2010 年)和深化阶段(2011 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制定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具体及社会支持主体日益多元化。
  2.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 Kano 模型的分析,湖南省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层次及其优先满足序列表现为:7 项必备要素是健身器材、空地、周边场地器材情况、健身路径、科学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和组织日常锻炼;4 项一维要素是田径场、运动技能培训、体质监测站点和草根体育组织;7 项魅力要素是体质监测点进社区服务、运动处方设计、趣味性体育活动、各类球场提供、组织参加体育活动和赛事、竞技性体育赛事及健康养生知识传授;5 项无关要素是官方体育组织、相关运动专业知识、体育规则、体育政策法规及体育旅游。
  3.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在于:支持主体层面,正式支持主体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支持内容层面,体育设施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信息资源缺位,宣传服务意识淡薄,体质监测推广力度不够,普及程度略低,健身指导人才培养不足,宏观设计与后续管理缺乏,体育活动偏重赛事,趣味性体育活动不多,社会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在支持形式层面,形式单一,重单向指导,轻双向互动。
  4.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注重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政府出台政策法规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重视通过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服务;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协作等。然而,由于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老龄化程度以及治理老龄化的理念的不同,各国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 构建了由宏观结构——微观结构——运行机制三部分构成的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宏观结构上,这一协同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协同理念、协同规范、协同方式与协同主体;运行机制主要设计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与社群机制三种机制;微观结构上构建了“政府——社会体育组织——社区——其它组织——个人社会支持网”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微观结构。
  6.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 ;拓展市场协同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供给;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网。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体育博士论文:基于我国老年人视角探讨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