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11-0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体育教学论文文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四有”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以郑州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的掌握呈现较好的现象,教师们都能明确当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形成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认知不完整。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环节上也能紧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能够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内容,但也出现了目标设置不具体,导致教学评价时可依据的指标不精确的现象。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需求: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国家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理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国情,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长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设计,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真正明确和培养出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教育理念的改变、培养目标的改变、课程内容设计的改变以及教学评价的新形式都要依托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发生新的改变。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新方式回答“要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这一具体问题。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每个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的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国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也是对中国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随着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的出台,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27 号文件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 号,以下简称 27号文)中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当前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27 号文件还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政策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为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政策依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以及“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把健康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学校体育健康,注重健康行为和知识的培养,这是属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给予学生最领先的教育观念,用专业的素养指导学生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的要求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理论准则,结合“四有”体育课堂中的优秀案例,对郑州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创新点和亮点进行推广,将不足和困难进行整合,提出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本文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利用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已经形成的形式和标准,对目前高中学段体育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处与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寻求新的突破,将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行经验总结,为高中学段体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2)理论意义
文章通过对郑州市高中学段体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研究,将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提炼为共性问题,形成理论,继续完善实践过程。同时也能对小学、初中学段的体育教学实践起到启示作用,能够更快的将我国各学段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完善具体化、细致化,从而对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让学生通过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与关系梳理
2.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国家教育部在 2014 年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并要求各学科根据各学段的学生特点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1.2 学科核心素养
各学科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林崇德[1]指出我国的新一轮教育改革要从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入手,其中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求在建立学科核心素养时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楚各学科的特有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善教师方式,例如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而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研制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研制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指南,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核心素养,才能将其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在构建评价体系中,林崇德给出两个建议,一是依据学业标准进行考试评价,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的考核。至此,本文的研究遵照林崇德的教学实践思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从学业标准出发设置评价标准。
2.2 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学科教学实践的研究
2.2.1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与教学实践融合的研究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推出,高中生体育教学正式迎来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首次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写入其中,与课程目标并行。季浏[6]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结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提出了 11 条指导性意见,并举例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应该如何改革。从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化、教师教学观念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培养兴趣方面改变、依据运动技能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根据学校条件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重视体育健康理论课程和与国家政策实时对接方面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该如何改变。他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健康课程的设计每一环都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7]。之后将教学计划建议和学业质量进行深度解读,提出了教学计划的三种模式: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实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设计原则[8];提出学生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到什么程度是通过对其学业质量的评价而定的,所以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现[9]。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背景,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课程设计要求,以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形成是否遵循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以及践行“四有”体育课堂的效果。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结合本研究的内容,本人通过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关于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资料。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核心素养"、"体育教学"、"实践研究"等关键词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得到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与总结,得出了本研究的写作思路与素材,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3.2.2 访谈法
通过实地调查,拟定访谈提纲,对河南省学校体育学方面相关的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共 14 位。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微信等形式,就本研究所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郑州市体育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4.1.1 教学理念
在对郑州市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了解并贯彻的教学理念调查中可知。虽然,当前郑州市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居多,但在有限的任教时间内,有 71.19%的教师参加的培训都超过 6 次,见表 4-1。
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形成和改变的基础途径就是参加培训进行再学习,所以对在校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解,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形成的一个基本指标。笔者在对郑州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形成的调查中,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拆分,设置为多选题,旨在判断教师能否对其理念掌握的完整程度。由表 4-2 可知,在共收集的有效问卷中,体育教师对“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部分选择较少,只有 69.49%的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发起点的一部分;两位教师在“其他”选项中做出了补充,在这两位教师中,一位教师填写“为国成才”,虽符合基本理念,但表述过于简单;另一位教师填写“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此项为笔者设置的遗漏项,但只有一位教师将其补充,评价体系的设置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环节,显示出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于教学评价部分的考虑欠缺。上述调查的结果显示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认知的不足,对基本理念的认识不足代表着教师再学习、再培训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4.2.基于“四有”体育课堂评析现状
4.2.1 指导思想
首先在指导思想中,教师们明确依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作为教学设计的发起点,并且能够将指导思想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准确描述,并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设置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化的目标,例如“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利用射门游戏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等字眼,将笼统的指导思想细分为每节课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程度,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总结,对于指导思想的熟知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展现。而在郑州市高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有部分教师在指导思想的形成上偏离核心素养,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不精确,不全面,在设置的干扰选项中“入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的掌握呈现较好的现象,教师们都能明确当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形成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认知不完整。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环节上也能紧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能够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内容,但也出现了目标设置不具体,导致教学评价时可依据的指标不精确的现象。
(2)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时,能够有意识地将体能练习加入课程内容中,显示了“四有”体育课堂强调体能发展要有实效性的良好效果,体育教师回归体育学科的本质,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输送给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魅力所在。但有部分教师在安排体能练习时没有将其与本节课的技能学习相结合,虽然发展了学生体能,但对于技能学习没有起到助推作用,好的体能练习安排可贯穿整节课的内容。
(3)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在竞赛活动安排方面基本都能落实到位,在竞赛活动中对于学生胜负意识、规则意识、角色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效果较好,但在竞赛活动与技能练习的衔接上还出现略有偏差的现象。
(4)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教学方法的掌握整体较好,能够应对正常教学任务,但部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容易忽略有效性原则,存在重方法、不重效果的现象,教师会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未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郑州市高中部分体育教师整体上在形成教学评价时,能够依据科学性原则,但部分教师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模块的关联较少,仍采用之前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行评价,就导致了能够感受到教学效果一般但无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现象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四有”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以郑州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体育教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