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户籍;社会实践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大学生
一、理论基础与实证发现
教育不公平现象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力争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我国而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障碍。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人意味着愚昧、贫穷、落后等,他们无疑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下层。农村学生在教育资源和家庭背景上均处于劣势,导致城乡学生在教育资源起点和教育过程中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进而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并且,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教育对农村大学生的意义更大。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通道,他们想通过在学校取得优异的学业成就来获取相应的职业,从而改变其家庭所处的底层社会地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此,探讨家庭户籍对高校大学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高校管理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为改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前,已有研究集中探讨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口及出口(即入学机会和就业)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过程研究较少,且关注的焦点是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1-2]。学习成绩仅仅反映了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一方面,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未被关注,比如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反映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表现的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3]。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将来的发展,也是衡量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有必要探讨家庭背景对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家庭城乡户籍是反映家庭背景的关键指标,体现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等普遍低于城市家庭,使得城市家庭用于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较多,农村家庭用于发展和培养孩子的这些资本相对较少,这种发展资本的差距进而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家庭城乡户籍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即来自城市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好于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4-10]。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将户籍作为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处理,很少从制度层面分析家庭户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学生参与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大学生在学校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以及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毕业后大学生进入不同阶层的推动力。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反映大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研究表明,学生干部岗位对担任者既有较高的要求,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锻炼效果[11],学生干部岗位也是一种稀缺的教育资源,由于岗位的有限性,仅有少数学生才能参与其中。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对大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12-15]。国内也有少量学者发现,学生参与会正面显著影响学生的课程成绩、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16,17]。阿斯汀、帕斯卡雷拉、汀陀等学者提出了学生参与理论模型,他们认为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学生参与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之外,学生上大学前的特征(比如家庭背景)、高校环境也会通过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产生间接影响。Pike,Smart,Ethingtion 实证研究了学生背景特征、学生参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学生性别、种族、学科背景对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果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并证明了学生参与在学生背景特征与学习成果之间起中介作用[18]。国内学者也证明了家庭背景对学生担任干部的直接影响,即来自城市、阶层地位高的家庭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显著高于来自农村、阶层地位低的家庭的学生[19]。因此,本研究意欲探讨家庭户籍、担任学生干部和社会实践能力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假设担任学生干部在家庭户籍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环境、政策对学生参与会产生重要影响[19-21]。为了控制入学机会公平变量,重点研究家庭户籍对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了陕西省 4 所和河南省 2 所高校的大学生,按年级和专业类别分层进行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 2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774 份,回收有效率约为 88.7%。其中大一学生 482 名,大二学生 429 名,大三学生 485 名,大四学生 378 名;男生 934 名,女生840 名;文科生 495 名,理科生 596 名,工科生 683 名;学生干部有 435 名。由于大一学生刚到校,其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未显现出来,所以在研究时,将大一学生剔除,剩余 1292 名学生。
(二)研究工具
1.家庭户籍和担任学生干部的测量指标
本研究对学生干部的操作性定义为:在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群体或组织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有关学生工作的学生[22],主要包括班级干部(班长和团支书)、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共青团干部等。本研究以家庭户籍区分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并以二元变量度量,如果学生的家庭户籍是农村,则家庭户籍取值为0,如果学生的家庭户籍是城市和县城,则家庭户籍取值为 1。在基本情况一栏设置几个问题,测量学生家庭户籍和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
2.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问卷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状况。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由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和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23]。本文研究的是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该问卷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加工与利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六个因素,采用 5 级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验证性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χ2 (50.249)/df (9)=5.58,RMSEA=0.061,TLI=0.948,CFI=0.978,NFI=0.973,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的要求。
(三)数据分析方法和施测过程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现场填写,现场收回。运用SPSS17.0 和 Mplus6.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家庭户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结果
(一)家庭户籍、担任学生干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描述统计
从均值和比例来看,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以量表的均值 3 为参照);并且,在所调查的学生中,60%左右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大约 1/3 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实践能力在专业类别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差异极其显著。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担任学生干部在专业类别、年级上差异不显著;家庭户籍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显著,即工科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文科(统计结果见表 1)。
(二)社会实践能力、家庭户籍和担任学生干部的相关程度
由于家庭户籍和担任学生干部都是定类变量,社会实践能力是连续变量,根据变量性质,采用了等级相关的计算方法。先将家庭户籍和担任学生干部转为虚拟变量,然后采用积差相关法计算这两个变量各自与社会实践能力的相关系数,担任学生干部分别与社会实践能力、家庭户籍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社会实践能力与家庭户籍的相关性也显著,这为下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担任学生干部在家庭户籍与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虽然自变量和中介变量都是分类变量,但是可以将两者转换成虚拟变量后进行分析,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建立路径模型。实践经验表明,几乎所有高校选拔学生干部的前提是成绩不能太差,可见成绩会影响学生干部的选拔。本研究也证明了成绩与担任学生干部之间相关性显著(r=0.128,p=0.000)。所以,在模型分析时,控制了成绩因素,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路径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0.00,RMSEA=0.000,TLI=1.00,CFI=1.00,SRMR=0.000。可见,模型拟合程度理想。本研究设定让系统抽取 1000 个样本,运用 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值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是否担任干部变量的中介效应值95%的置信区间为 0.014-0.05,表明中介效应在 0.0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担任学生干部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中介效应值为 0.022,占总效应的 22.47%。
四、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讨论
本研究表明,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所调查的该类高校中,仅仅大约 1/3 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这与陈齐苗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4]。这说明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管理职位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需要。同时,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中,60%左右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这与李春玲等的研究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学生[25]。这从侧面说明了农村学生进入地方高校的比例较高,又再次反映了城乡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本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在不断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在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会增多,自然三、四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水平就会高于二年级学生。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户籍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显著,即工科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文科。这可能与在承担就业风险能力上不同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有关,即经济、社会资本较多的家庭承担就业风险的意愿更强,经济、社会资本较少的家庭更愿意回避就业风险。对农村家庭而言,父母期望孩子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减轻父母经济压力,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在他们看来,选择能学到一技之长的工科专业有利于孩子就业,毕竟农村家庭没有更好的社会关系帮助孩子就业,只能依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创出一片天地。这就导致了工科专业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学生。本研究也显示:家庭户籍、担任学生干部与社会实践能力两两相关显著,说明来自城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这与李军凯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6];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与王静波、王翡翡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7]。来自城市大学生是干部的比例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这与朱新卓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8]。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担任学生干部在家庭户籍和社会实践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户籍既会直接影响社会实践能力,还会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存在不同影响,与农村家庭环境相比,优越的城市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城市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使得他们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毕竟担任学生干部是对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皮亚杰指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源于活动。只有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阿斯丁的学生涉入理论认为,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他们的收获也就越大。因此,大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担任一定的管理岗位,参与一些管理实践。可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岗位太少,长期由少数学生担任,尤其是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远远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锻炼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需要。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在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这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就会造成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别。首先,在家庭教育环境或资源方面。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用于投入子女发展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比较缺乏,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较多,这种丰厚的资本有利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一般而言,农村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不如城市家庭丰富。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更多使用方言,其语言方式不利于探讨抽象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等,更适合沟通实践经验,对子女在校需要学习精致型语言的帮助不大[29]。因而,农村的孩子缺少学习“公用语”或“规范语”的机会,使得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受到限制。而城市家庭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抽象字眼、形容词、规范语等语言形式[29],使子女从小就受到精致型语言环境的熏陶,这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校所学到的精确语言,为他们与别人顺利沟通交流奠定基础。另外,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他们接受各种乐器、棋类等技能的培训,缺少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上大学后则缺少参加相关活动的能力或才艺,这就会妨碍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而城市家庭的孩子接触的资源丰富,参与的活动较多,从小父母就有经济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或夏令营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这就使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具备担任学生干部所要求的素质或能力,导致来自城市大学生担任干部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其次,在学校教育环境或资源方面。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创设的课外活动中获得。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仅科学合理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不合理的教学则会妨碍学生能力发展[30]。这说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有条件的,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等,而这些都归结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可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资源存在着差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就读的中小学校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设施、优秀师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学校给他们提供了更多锻炼自身组织能力、演讲口才等方面的机会。而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虽然近几年国家增加投资改善了他们的硬件设施,可是,他们的软件教育资源较差,缺少优秀教师,城市同学常见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缺少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这种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别就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具备这些能力而在竞选学生干部时,其竞争优势强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同时,这又使得他们社会实践能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深入揭示了家庭户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机制,丰富了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验证了阿斯丁等学者提出的学生参与度理论模型在中国高校背景下的适切性,也进一步支持了有关结论,即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持续影响。同时,该研究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尤其要改善农村软件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采取各种培训方法改善农村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其次,高校要为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享受高校中稀缺教育资源的机会,尤其尽可能让大多数人都有机会担任学生干部,扩大学生参与的面,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或质量,尽可能做到教育过程的公平性,让学生都有同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最后,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从样本代表性上看,被试主要来自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结论的推广还存在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重点高校大学生;其次,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不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尝试追踪研究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高耀,刘志民,方鹏.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所高校的调研数[J].高教探索,2011(1):137-143.
[2]郭俊,李凯,张璐帆,马颖.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8):29-34.
[3]李玉文,毕玲.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J].教育探索,2014(10):44-47.
[4]庞维国,徐晓波,林立甲,任友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12-21.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户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影响机制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实践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