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分析:整理、阅读英国《积极新闻》官网上 2019 年 1 月-12 月期间的285 篇新闻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积极新闻》报道中的文本关键语言信息进行分析 ,梳理清楚《积极新闻》的报道主题构成、报道理念和报道风格,总结其报道特征。 (2)个案研究:选取“建设性新闻的先驱”《积极新闻》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对《积极新闻》官网上 2019 年 1 月-12 月期间的 285 篇新闻报道进行纵向深度分析,解读在建设性新闻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呈现方式及影响。选题创新和角度创新:我国学界目前关于建设性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阐述、历史溯源、特征呈现、价值启示等方面。本文通过典型的建设性新闻媒体报道,对建设性新闻特征及媒体角色进行研究,在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当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我国媒体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功能、媒体角色认知、媒体角色演变方面,相关学者尚未考量建设性新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媒体角色的角度对建设性新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关于媒体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媒介环境下媒体角色变化、新闻报道中媒体角色定位、公共危机中媒体角色、形象构建与媒体角色四个方面且以案例研究为主。我国对于媒体角色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成果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我国媒体的发展脉络。国外对于媒体角色的研究的聚焦点并未落在媒体角色上,主要集中在理论上。媒体角色研究当前并未针对建设性新闻中的媒体角色展开相关研究。
第二章 建设性新闻:起源与发展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梳理建设性新闻的发展历史脉络、概述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 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
早在20世纪初时就已经出现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建设性”一词与新闻业连结起来首次出现在《记者的信条》中,作者是沃尔特·威廉姆斯。约一个世纪以后,丹麦国家广播公司新闻部门主管乌尔里克·哈格鲁普在一家报纸的专栏中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完整概念。他主张人们应该用建设性新闻这种全新的新闻标准来补充传统,从而尝试舍弃掉阐述死亡、破败和痛苦的新闻报道,用带来希望的新闻故事和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充满报纸版面。随后,丹麦国家广播公司的前记者凯瑟琳·格尔登斯特德在哈格鲁普编著的《建设性的新闻故事》文集中对建设性新闻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她发现,对负面报道的关注会导致
读者情绪的沮丧,由此呼吁记者应该更关注“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和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新闻。”此后哈格鲁普和格尔登斯特德相继出版建设性新闻相关著作《建设性新闻学手册》、《从镜子到推动者: 建设性新闻的积极心理学五要素》,这些著作不管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为建设性新闻的落定和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影响。直到2017年麦金泰尔大众传播学博士论文《建设性新闻: 积极情绪与解困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效果》的完成,建设性新闻在理论上才开始真正定型。 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广为认知并且成功改变新闻教育格局就源于各类实践运动。《卫报》、《赫芬顿邮报》、荷兰新闻网《记者》、《纽约时报》Fiex 网站等都将这一新兴的概念付诸新闻生产实践。例如,《纽约时报》于2012年开设“解决之道新闻网”网站,目的是帮助社区及读者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该网站的开设者是该报社“解决”(FIXES)栏目的记者。该网站与《西雅图时报》等多家媒体合作,其做过的有关解决教育问题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芬兰广播电视台(Yle)则将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融入社交媒体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报道模式,其议题聚焦于各类热点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老人赡养等社会问题都是其报道重点。除了业界实践,推广建设性新闻的学者也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建设性新闻人才培养领域,他们活跃在非营利机构和大学院系,开展新闻记者和专业学生培训。Constructive Institute(建设性学院)和Constructive Journalism Project(建设性新闻项目)是目前两个颇为知名的非营利性培训机构。 建设性新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实践目标:微观、中观和宏观。一是微观层面:受众在接触建设性新闻后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引导,感受到了正面的激励和希望,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问题或伤害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建设性新闻应消除受众对世界的负面看法,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二是中观层面:媒体与公众构建并保持良性关系,受众充分信任媒体以便媒体能够获得足够多的阅读量和较大的覆盖度,媒体品牌具备一定的公信力。三是宏观层面:报道中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且为受众构建一个话语空间,从而引导舆论形成社会共识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2.2 建设性新闻的内涵与特征
建设性新闻作为全球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中的新兴方法,旨在通过记者的深度介入,告知人们客观问题并提出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预测关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以此创造积极的社会影响。建设性新闻主张在忠于新闻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鼓舞人心的积极叙述,倡导公民参与的理念,寻找可转化为行动的观点资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建设性新闻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以新闻核心价值为依托的“价值丛”,可以分为和平新闻、恢复性新闻、方案新闻和预期新闻四个分支。四个分支都与积极新闻学相融合,以积极新闻学的视角来丰富其体系。建设性新闻提倡在新闻工作中引入PERMA元素,PERMA元素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塞利格曼还提出实现幸福人生的PERMA元素理论,即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积极情绪是指希望、快乐、尊重等积极感受,这类正面情绪是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内容。投入即专注,将全身心都投注于当下正在从事的工作或活动,在专注中收获积极感受。关系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际网络,一般处在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中心的个体幸福感最高,因为所处位置所带来的肯定无形之中促进了个体的积极自我认知。意义是指个体或社会赋予某一事物以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激励个体产生积极行动,亦可以帮助个体缓解负面情绪和伤害。成就是指个体对于环境的认知和掌控,更为强调环境为个体所带来的利益和帮助,并非个体对于环境的影响。 建设性新闻具有六个特征:提供解决方案、强调公民赋权、构建语境、积极情绪、未来导向和行动导向。 提供解决方案;是指媒体机构不仅仅传达社会现实,而是在呈现问题的同时报道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方案导向是建设性新闻的核心来源,更是体现积极性的重要路径。有学者指出即便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有效的,但是仍然可以为受众带去希望,避免受众陷入绝望孤立的负面情绪中。强调公民赋权:指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并非一个孤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而是应该与公众建立关系,融入到公众中,了解公众心态、洞悉公众日常、参与公众议程。除此以外,还需要将公众当作新闻生产的合作伙伴,从而将公众转化为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力量。这就需要破除阶层固化和刻板印象,让全社会的公众平等地参与进来。 构建语境:构建语境是指新闻记者在报道争议和冲突时,需要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供充足的背景材料,同时需要给予冲突双方足够的话语空间,并非只专注于呈现其中一方的观点和行为。通过这种话语空间的平衡来显现新闻事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所在,引导受众理性探讨事件本身然后正确行动。 总而言之,建设性新闻客观上在反映一种新闻思维、满足一种新闻需求、担负一种新闻责任,主观上又在提供一种新闻方法、尝试一项新闻创造、推动一场新闻整合。在互联网主导的时代语境下,公共传播也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用以平衡公共传播中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我们需要打破原本的新闻模式和传播时代,培育全民公共理性进而将公共传播融于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建设性新闻这个载体完成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