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会计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基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优化分析

基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优化分析

时间:2021-08-11 08:17 | 栏目:管理会计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8-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管理会计论文文章《基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优化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价值创造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价值创造的时代,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对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应用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优化程度。基于此,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视角出发,分别从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和资源保障方面对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进行优化,以全面提升管理会计共享价值创造能力。
  【关键词】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2016 年 6 月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该指引将管理会计四要素中的“应用环境”列于首位,这无疑突出了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重要性。理论界关于管理会计其他三要素(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研究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情况不容乐观,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之路还很艰巨,其中关键的症结就在于这些企业缺乏理想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来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概述
  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巨大,其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与挑战。企业必须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环境的变化也意味着会计环境将发生变化,会计环境是决定会计变革的重要动因,是会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企业创新提出迫切的期望。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测量工具,管理会计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但在创新的同时管理会计面临的应用环境也将更具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把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内部环境是企业优化的重要落脚点。管理会计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适应应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企业经营战略,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
二、共享价值、业财融合与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关系
  共享价值的概念最早在 2006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Porter 和 Kramer[2]提出,并于 2011 年、2012 年得到了扩充和发展[3]。共享价值理论认为,共享价值同时具备经济和社会两种价值属性,并且创造社会价值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基本前提[3],这也就表明了创造企业和社会可以共享的价值才是企业存在的最终意义。
(一)创造共享价值是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原动力
  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转换思维,重新定义自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共享价值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可以结合产生共享价值。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创造单纯的企业价值转变为创造整条价值链上的共享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同成长[4]。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会涉及各方的利益,如果不平衡与协调好共享利益,则管理会计环境无法真正做到彻底变革。因此,价值创造的出发点是共享价值,这将成为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原动力。《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强调,管理会计“以持续创造价值为核心,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与管理控制系统,而管理会计具备天然的优势条件,其为企业价值创造决策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的本质就是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服务,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与速度。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需时刻围绕创造共享价值这一根本目标,树立共享价值理念,注重企业与价值链各个环节中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这样企业自身在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也履行了社会责任。
(二)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需以业财融合为前提
  如果没有业财融合作为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前提,那么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将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的新要求。业财融合不仅是业务与财务的融合,还有业务与业务、财务与财务的融合。业财融合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价值创造是“企业心脏”,那么业财融合就是密布企业全身的“血管或神经”。要创造价值则必然需要业务经营,业务经营的效果又需要财务来衡量与支撑。业务是看得清的企业业绩,财务则是企业业绩背后的支撑[5]。在企业内部,业务语言和财务语言一直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之间并不相通。业财的沟通并不是基层之间的沟通,而更多的是中层或上层之间的再沟通。在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时,当务之急就是推动业财融合,把两套语言整合成一套通用的商业语言。
三、“共享价值+业财融合”下的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优化策略
  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对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应用效果和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好坏。本文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构建了“共享价值+业财融合”下的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框架,如图1所示。
"共享价值+业财融合”下的管理会计 内部应用环境框架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最佳工具之一。如图1所示,共享价值是良好应用环境的核心,是“企业心脏”,业财融合是应用环境中“隐形的神经系统”,保证“水和空气”畅通。价值创造模式是企业内部交流的商业语言;组织架构是企业机器的运行系统;管理模式是对部门岗位、员工责任的界定,可以看作企业机器的核心枢纽——服务器;信息系统是企业所有信息生成和处理的过程性纽带,是企业内部主要的沟通方式;资源保障则是创建生态环境的“物料支持”。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为价值创造而构建的生态环境,应用环境的“配置”决定着后续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应用的层级,以及可能提供的服务水平,还关系到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与价值创造的效率。
(一)价值创造模式:资源与价值链“双轮驱动”
  价值创造一直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传统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是相分离的,但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开放、共享成为商业模式的主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可以协同创造价值,从而产生一定范围内的共享价值[6]。价值创造模式是企业获取、利用资源进行价值创造活动,并将价值传输到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2006 年,大卫·弗里克曼和雅各布·托勒瑞德[7]在《公司估值》中提出了“内外部相结合的价值创造模式”。内外部模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的,企业战略管理将内外部价值创造连接起来,战略财务也辅助相关的工作。从企业内部模式来看,价值创造模式由企业资源和价值链决定,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业务语言和财务语言整合为一套企业内部通用的商业语言,如图2所示。
价值创造模式
1. 价值资源。企业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战略性核心资源)决定着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战略性核心资源往往表现为无形资源,比如企业的组织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等。在业财融合下,这些资源都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组织资源融合。企业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主体,根据价值创造的逻辑层次和物理单元,组织会表现出不同的层级和环节,价值创造主体按组织层级也可分为相应的层次和单元。价值创造单元是企业最小的活力单元,是企业资源整合的最小集合体。企业是由众多的价值单元结合而成的组织体。很明显,这样的价值单元和传统的企业部门有着根本的差异,业务和财务由于共享价值驱动,企业传统组织框架被打破,部门边界越发模糊,价值单元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工作组织。如图2所示,创造价值的组织可能是企业员工、机动的团队或价值链相关者,他们可以是独立或相互支撑的关系。
(2)管理资源融合。创造共享价值过程中,财务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为业务增长服务,将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转化为价值创造的知识。业务人员第一时间获得财务信息,学会从价值视角来看待问题,促进经营能力提升。如图2所示,财务和业务在管理信息方面趋于融合,管理边界变得模糊,业务和财务逐渐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
(3)信息资源融合。管理会计对于会计人员是“会计”,对于业务人员是“管理”。管理会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业财融合的企业管理活动。企业经济信息产生的基础就是业财融合,业务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财务及时处理信息。业务与财务只是人为分工,并不是信息本身的分离。如图2所示,重构后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第一手数据,遵从信息产生的自然规律,不再区分哪些信息是业务的、哪些是财务的,它们都是融通共享的。系统还可以根据业财一体化管理需求,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 价值链模式。企业独特的价值链是决定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能否持续的关键。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价值链相关者利益的分歧在于资源分配,要想达到共享价值最优,企业就需要把价值链所涉及的客户、员工、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共用、协同发展。如图 2 所示,在创造共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团队利益的边界变得模糊,利益各方只有协调好各自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与作用,才能和谐发展。共享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是横向共享和纵向共享,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不存在单纯的价格竞争或利益欺诈,而是实现价值共享,企业、个人做出自己相应的价值贡献,共同创造社会增量价值。
(二)组织架构:以共享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灵活型架构
  组织架构是为实现企业战略而设计的企业内部分工与协作。根据权变理论,组织架构设计主要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在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生命周期等情形下的组织架构都是不一样的,组织具有多变性的特征,即企业组织架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W·沃克[8]从企业环境的组织复杂程度和变革速度两个维度,把企业的组织架构分为四类,如图3所示。检验组织架构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就是看组织架构有没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与管理运营效率。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企业组织架构类型
 
是组织变革的速度非常快,由图3可见,除创业型企业外,对绝大多数正常成长的企业而言,最有效的组织类型是灵活型组织架构。在以共享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组织架构中,所要探寻的权变变量包括组织职能、组织层级、控制跨度、组织职权等。灵活型组织架构就像“乐高组装模型”一样,能随机变化,企业组织架构变成网状与链式,因此组织变得更加复杂。
1. 组织职能融合。在灵活型组织架构下,企业不再区分业务部和财务部,而是以价值单元为“企业细胞”。业务与财务的职能逐渐融合,管理会计人员在精通财务的基础上,发挥管理会计主导作用,不断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企业财务人员要参与业务部门的日常事务,如合同谈判、业绩分析等,学会分析经营事件与数据背后的信息等,确定价值创造的标准化过程,为业务提供价值引领。同时,企业业务人员也要学会从价值的视角,关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阅读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并得出正确的判断,学会从数据中找到业务驱动因素,与财务部门共同制定价值衡量标准,进而把既定的目标与标准落实到业务工作中。在创造共享价值目标的导向下,不存在某个部门分工错位、缺失或弱化等问题,组织职能融合能帮助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引导价值单元内部实现“自我修复”。
2. 组织层级扁平。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组织架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金字塔式多层级、固化的组织架构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与管理决策效率。借助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对价值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扁平式、网状、链式组织层级,管理不再需要层层下达,而是直接由上到下。共享价值也使得价值创造单元自觉内化价值创造目标,从而产生更多的价值单元决策,这样的组织层级充分激发了价值创造的活力。
3. 组织跨度柔性。在灵活型组织架构下,企业借助信息系统实现组织网络虚拟化,同时组织实现无边界。这意味着横向上企业组织拥有无限的控制跨度,没有部门之分,只有各种授权的工作团队。组织控制跨度可以拓宽管理的领域,实现价值链全覆盖,全面推动业财融合,实现全员、全方位的管理,确保管理会计获得的管理数据与信息总是最及时与全面的。控制跨度也增加了组织的柔性,从而衍生出企业动态联盟、虚拟企业、团队组织等新型的组织架构。拓宽的、柔性的控制跨度是一种横向结构,在打破部门边界的同时,也注重横向协调与合作。
4.组织职权深化。灵活型组织职权在管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鞭策价值创造单元提高共享价值创造能力。企业实施研发投入与产出考核、资产管理精细化、严格合同管理、销售全过程动态跟踪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绩效控制与评价等功能,真正实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业务流都与管理会计有机融合,管理会计人员成为企业各种业务、各种数据、各类流程和各大系统的综合管理者。
(三)管理模式: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是为适应组织架构而产生的管控措施,根据企业内外部管理的延展性和管理方式的灵活性两个维度,企业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如图4所示
企业管理模式
 
新型组织结构突破了部门或职位的界限,根据业务流程随机地组成各种团队。管理模式更多地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人与工作实现统一,工作变化,人也随之改变。企业以共享价值作为核心,管理必然逐渐向外部延伸,企业整体组织架构是分权、柔性的,但当某一价值创造单元借助信息技术时,就实现了充分集权,在分权加集权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必然走向以价值创造单元管理为主的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开放体系模式),最终实现目标管理模式。在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下,企业要想实现对价值创造能力的有效管控,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力量,搭建平台,实现流程化、平台化价值管理。价值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将企业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价值链管理等集为一体,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共享价值的最大化。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的协同、共享价值管理是适应组织架构灵活柔性而产生的,此模式下的管理模型、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分别具备开放性、流程化、系统化、平台化和标准化特征。
1. 管理模型开放性。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下,管理模型起到了确保执行到位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的管理范围、业务流程、操作控制、职能定位等。在设计管理模型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要注重激发价值创造单元的活力,重视价值链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制约性因素、业务流程及流程管控;既要有开放外部对接的通用设置,也要有满足自身特殊需求的个性化设置,确保实现协同价值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改进。
2. 管理程序流程化。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价值链上的价值分布已经不再均衡。管理程序要以价值链为导向,根据关键业务活动确立流程,明确信息的责任主体,确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以及每个节点信息的停留时间、关联的其他环节等。管理程序流程化能更快地解决价值链各个环节面临的经营问题,发现价值链上的短板,实现财务、业务与价值的实时互动,获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推动企业决策向“信息驱动科学决策”转型。
3. 管理方法系统化。价值创造由一系列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经营活动构成,即价值链构成了价值创造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高效创造共享价值,关键在于对价值链的信息进行共享与集成,借助价值链深度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管理方法来支撑。在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方法主要是指用来实现价值创造目的而采取的各种工作方式。其以价值单元的价值目标作为指引,并且是集成和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
4. 管理工具平台化。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的量化管理必须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在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评价时也需要管理工具的支持,因此企业价值管理平台应导入各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让管理工具实现了平台化,同时提高了管理会计处理信息的效率,整合了平台上的质量与数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内部与外部信息等,将更多的非结构化信息向结构化数据转变,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帮助实时产生价值分析报告,辅助经营决策。
5. 管理制度标准化。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管理对象的,如人、财、物和信息,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最具不确定性。开放式共享价值管理模式主要以价值管理平台为载体,以业务流程为管理程序的基本导向,每一个流程都可以追溯到相关的责任人,因此管理制度应以标准化为主,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在共享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责任与义务,避免非标准化的个例出现,这样才能提升管理决策的效果与效率。
(四)信息系统:智能多维的共享价值决策系统
  流程化管理的落地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构建,甚至可以说信息系统是“线上”另一种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系统上企业创造的人、财、物等资源始终处于紧密的一体化状态。这种“线上”组织比“线下”组织更能反映企业经济行为的价值创造属性与共享价值创造的全过程。管理会计是“中国智造“下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创
造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化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元素。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系统带入了多维时代,管理会计正处于价值管理阶段,因此信息系统只有适应面向决策的需要,才能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提
高信息传递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流程任务的自动执行,从而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战略决策层面。
(1)与价值管理流程相结合。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着眼点就在于信息流程与价值管理流程合为一体并面向决策,任何一项功能的开发都必须从全局加以规划。信息流程反映企业价值活动所涉及的企业资源、投入产出,以及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数据为主,并体现出价值活动与战略决策活动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更多的直接资料。价值管理流程始终围绕价值创造,每次管理循环过程中,都把规划、预算、激励、执行等融为一体,实现全过程的价值活动反馈与评估,直到达到预期的结果,不断挖掘企业价值的提升潜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对企业价值活动产生的经济数据进行分类和综合汇总,评价每一次管理活动实施后的单位价值和共享价值,揭示经营项目的持续价值创造能力,辅助战略决策。
(2)追踪价值管理全过程。在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业财融合的前提下,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面向流程、面向决策,实现价值活动的事中管理、事前预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根据各部门即时汇集在统一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筛选,通过预算量化工具预测未来,并根据个性化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共享价值链生态系统。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价值链上的客户、供应商等可以直接介入价值系统的各项活动,客户是资源,同时也可以创造价值。企业利益相关者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了共享型的价值链生态系统,这些资源流量也将是价值链上相关者的共有资产。
2. 战术层面。
(1)识别并记录整个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活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从资金流入与流出流程、资源获取与资源转换流程到辅助作业流程中界定价值活动的经济属性,并分类收集价值活动的经济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价值活动及其后果进行确定与评价,全面反映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水平。
(2)对价值链进行价值分析。以价值链为主线设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从价值管理角度,通过经济数据进行多维价值分析,比如现金流分析、项目绩效分析、具体价值链分析、价值风险分析、价值单元创造能力分析等。各类价值分析辅助决策者进行战略决策、投资决策、流程优化决策等,使决策更具科学性。
(3)强化对价值链各个环节价值活动的管理控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分析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活动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基于价值驱动的量化指标体系,再将指标体系植入预算管理功能中,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对价值活动的自动控制。
3. 操作层面。
(1)输入输出。每个价值活动的输入输出都遵循一定的流程,输入输出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链性的,即某项输出可能是其他几个项的输入,每项价值活动只能间接促进最终结果,而不是直接影响因素。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从任一价值链环节获取个性化的输出信息,同时也可以获得这一价值链之后的一系列信息,输出的信息都是个性化的,没有统一规定或限制。
(2)处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可以通过二次开发与其他业务系统无缝对接。比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整合后,业务人员可以进行日常项目管理,管理会计人员也可以直接采集项目相关信息,跟踪进度,进行项目的观测,自动计算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并生成相关财务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后,可以以人员为关键词,实现网络报销与审批,管理会计可以随时获取某个员工或某个部门所有的报销信息,从而与预算控制相结合。
(3)存储。凭借先进技术的支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储容量及功能更加强大,能够存储更多业务事件的属性,如业务事件描述、发生时间、地点、责任人、参与人、所用资源、可能的风险等,从而支持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即满足开放性与扩展性的面向决策的需求。
(4)执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整合,可以收集和分析项目、部门、员工、合同等多种维度的经济数据,关注战略制定、预算执行等企业价值执行的全过程,准确评估企业当前实际经营状况。
(5)控制。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对流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控制,如流程的编号规则、流程开始与结束时间的限定、流程状态追踪、流程责任人与相关人员、流程资源等,方便依据流程信息来控制流程活动。流程结束时,还应自动生成流程绩效报告。
(五)资源保障:有形无形、整合共享
1. 人力资源保障。企业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组织系统内外可利用人员的总和,如采购、生产、技术、服务、销售、管理等人员。人力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如人员数量等)和无形的资源(如体力、智力、心理等)。人力资源是企业其他资源的运用者,也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之一,决定着企业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企业价值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亟待提升,包括理念、技术等方面的提升。只有人力资源在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规范工作流程、细化职责与分工,价值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比如:业务财务需要深入一线业务的财务人员通过专业知识,帮助业务人员提升业绩与降低成本;战略财务需要能力卓越的管理会计人员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事务财务需要财务人员熟练地进行智能核算及实现财务共享。
2. 物力资源保障。企业物力资源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可使用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产资料、产成品、软件技术系统等各种有形资产。物力资源是企业最基础的保障,物力资源的差异也是企业先进程度最外在的表现。物力资源存在投资大、风险高的特征,特别是在基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下,企业创新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软件技术系统等。比如,财务共享需要的一些网络报账系统、银企共连系统、影像扫瞄生成系统等,这些都需要物力资源充分保障。物力资源的高投入决定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只有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每个环节、每位员工都参与价值链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便可创造隐性价值。
3. 财力资源保障。企业财力资源是企业实力是否雄厚的体现与保障,包括企业拥有的一切能以货币计量、可使用的资产,具体指资金、债权和其他权利。财力资源是业务能力的经济基础,其中最主要的资源就是资金。财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加快资源周转速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长远稳定地发展,必须以精细化资金管理为切入点,因为如果资金管理没做好,那么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可能出现重大危机。具体来说,应从资金预算开始,在价值链每个环节,鼓励全员、全方位参与资金预算的编制,引导资金发挥最优配置。在资金管理上也要强化全过程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实现了集中资金支付与管理,通过规范、标准、高效的支付授权实现资金支付流程化管理,从而在充分利用财力资源的同时,也做到了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效率与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4. 信息资源保障。企业信息资源是能够被价值创造利用的情报资料。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信息资源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在价值管理模式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多效用性等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有力保障。信息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构建多维度的、高质量的数据库,强调“数出同源、数据共享、数存一处、一数多用”。此外,还要对数据标准、范围、时效、质量等做出标准化规定,提高企业数据供应水平,增强信息生产能力;实现业财之间、业务之间、财务之间信息的标准化及对接与共享;合理设计信息流程,提高信息分析能力。
四、结语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就是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服务的。随着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新技术的运用,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先进与否。企业价值创造是一项长期且具有全局性的目标,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以“共享价值+业财融合”为指导,通过企业价值链上各方的共同助力,协调各方的资源及利益,从而变革与优化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会计只有适应环境变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才能真正落实《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于应用环境提出的要求,即更好地为价值创造服务。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定位及其应用价值[J].财会学习,2015(3):13 ~ 16.
[2] Porter M. E.,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3):78 ~ 92.
[3]Porter M. E.,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How to Reinvent Capitalism -and Unleash a Wave of Inovatinon and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1):62 ~ 77.
[4] 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 ~ 264.
[5] 郭永清.企业管理会计目标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5(11):42 ~ 44.
[6] 冯小亮,牟宇鹏,丁刚.共享经济时代企业顾客协同价值创造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6):148 ~ 156.
[7] 大卫·弗里克曼,雅各布·托勒瑞德著.注册估值分析师协会译.公司估值(原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 ~ 210.
[8] 詹姆斯·W·沃克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 299.
[9] 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价值管理视角[J].会计研究,2006(2):81 ~ 86.
作者:陆兴凤  曹翠珍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共享价值+业财融合”管理会计内部应用环境优化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管理会计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