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价值探索

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价值探索

时间:2021-07-07 09:37 | 栏目:哲学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0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哲学论文文章《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价值探索》,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施密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是以解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内涵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他既不赞成哲学唯物主义从本体论的视角解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做法,也不同意当代西方实证主义思潮和与之对立的以体验和解释的方法解释自然的做法,批评了卢卡奇所提出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命题存在着将自然消溶于社会中的缺陷,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具有同哲学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性与优先性的共同点,又反对哲学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和人类社会历史抽象地谈论自然,并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解释为“本体论的唯物主义”的做法。施密特明确地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规定为“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通过分析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得失,反对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形成了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卢卡奇等人的理论在价值取向和理论内容上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质,对后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施密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他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历史和结构》等著作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经济分析的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哲学,通过阐发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内涵,对自然辩证法、认识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展开了系统的考察。施密特批判了恩格斯以及苏俄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践谈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科学评判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得失,无论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点和理论得失,还是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价值探索
一、施密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施密特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文本主要是依据马克思的中后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阐发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在他看来,要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必须批判地分析三种理论立场和理论观点的得失。具体说:一是要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立足于从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阐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二是要反对 19 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以及与之对立的体验和解释的方法来阐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三是要反对卢卡奇立足于黑格尔主义的立场,作出的关于“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施密特正是在批判地分析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阐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内涵,批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的论断。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
  施密特强调,要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就必须既坚持马克思同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又必须把握马克思同哲学唯物主义的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施密特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因素乃是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这理论,是以哲学唯物主义为前提的”③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法国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批评黑格尔左派无视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内在联系,试图用精神因素解释历史的错误做法,在此基础上,借助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明确把“自然”和“感性”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从二者的区别看,与哲学唯物主义仅仅拘泥于感性直观不同,马克思不仅批评哲学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和人类社会历史,抽象地解释自然的含义而形成的抽象的一元论,强调应当以人类实践为基础和中介,探讨自然与社会、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而且始终拒绝那种探讨世界本源根据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唯物主义。就是说,马克思虽然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但是始终强调自然是工业和社会的产物,并把“从本体论角度所提出的关于最初的创造者问题,作为一种‘抽象的产物’加以拒绝”④,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反对抽象地考察自然和人的生成问题,强调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问题。施密特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中对黑格尔体系的描述和批判为基础,阐明不能从本体论上去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原因。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黑格尔的体系被马克思归结为三个要素,即“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界。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⑤。施密特认为马克思就是通过在这三条线上的战斗,阐发其唯物主义理论特质。具体说: 马克思首先通过批评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抨击了那种认为自然不需要人这一中介而自在存在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希特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是独立于人的唯心主义观念,强调起中介作用的主体不仅仅是精神,也应当包括现实的人。马克思最后揭示了黑格尔所讲的实体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统一,黑格尔看不到“正如自然不可能脱离人那样,反过来,人和他的精神也不可能脱离自然,人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自然史的产物。因此,马克思说,思维过程就是自然过程”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脱离实践和历史,抽象看待自然的直观的唯物主义
三、施密特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和以工具论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施密特指出,恩格斯虽然也曾经像马克思一样反复强调自然科学的材料、方法和所提出的问题既体现了发展着的生产力,又是发展生产力的杠杆,虽然至少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但恩格斯后来却倒退成独断的形而上学,这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和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解释上。基于以上认识,施密特强调与马克思立足于人及其实践解释自然不同,而恩格斯恰恰是脱离实践来解释自然,提出了脱离人和实践的自然辩证法,这种独断论和形而上学的立场最终导致了他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错误地解释为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解释自然。马克思非常赞同黑格尔关于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关系的论述,并把这一方法运用于阐释自然的内涵上。黑格尔立足于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强调,由于任何感性材料都包含“理论”的元素,科学研究虽然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但其出发点并不是感性材料,而是人们对感性材料总结出的特殊认识。马克思在批判其思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吸收了给黑格尔的下列见解。即“科学的‘开端进程’必定不同于它的‘本身的进程’,正像‘哲学的历史进程不同于哲学本身的进程一样’。按照黑格尔所说,在每一门科学的开端,它都把自身定向于‘特殊事物的结果’的公理。一旦展开了,这些公理就由它们自身的逻辑性所支配”①。正是在吸收黑格尔上述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一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四、施密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特质与理论得失
  总的看,反对立足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流派一般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科学主义流派强调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关系来阐释马克思哲学的特质。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关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命题与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内涵上存在着根本性区别。首先,施密特与卢卡奇等人本主义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阐述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与内涵的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卢卡奇等人本主义流派立足于西欧革命失败和现代西方哲学文化转型这一背景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一种现代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从西欧革命失败这一维度看,他们认为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除了西欧社会结构有别于俄国之外,在理论上主要是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立足于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一种以探寻世界的普遍规律和绝对本质为目的的近代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哲学,忽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无法承担起培育无产阶级的成熟阶级意识的任务,造成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使无产阶级无法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市场经济物化意识的侵袭; 从现代西方哲学文化转型这一维度看,虽然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具体观点各不相同,但都认为近代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哲学割裂了现象和本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无法真正建立起哲学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因而必须从建立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出发来超越近代知识论哲学,形成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哲学文化思潮。其中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流派把近代知识论哲学要求运用哲学理性去把握世界的普遍规律和绝对本质视为理性的狂妄,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卢卡奇等人本主义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又存在着区别,这既显示出施密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特质,也显示出其理论的缺陷。具体说: 其一,施密特阐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内涵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中后期的理论文本,特别是马克思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其立足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卢卡奇等人所不具备的,也是施密特的理论建构的独特之处。其二,虽然施密特与卢卡奇等人一样都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但卢卡奇的阐发是建立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的; 科尔施与葛兰西的阐发则是建立在对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的论述的基础上的; 而施密特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内涵阐发基础上的。不仅如此,施密特认为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使社会吞没了自然,认为社会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双向中介的关系,强调只有在肯定两种“自然”的存在的前提下,才能谈论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的关系。
  他的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卢卡奇理论的弱点,但是实际上是立足于旧唯物主义的立场,而不是真正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卢卡奇,也不符合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的论断。真正的实践唯物主义应该像科尔施和葛兰西所主张的那样,自然的优先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但脱离实践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仅仅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和进入到人类实践领域的自然,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会研究自然本身。施密特肯定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立足于本体论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和反对卢卡奇,这是理论的矛盾和缺陷之一,也必然会导致类似人们对卢卡奇晚年在《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存在着“两种本体论”的质疑。其三,施密特比卢卡奇等人更具体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阐发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葛兰西可以与他媲美。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批判布哈林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直接引到历史和哲学研究中,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律以及对规律性、规范性和一致性的探索取代历史辩证法的做法,忽略了自然科学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区别,本质上是一种旧式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强调自然规律的特点是可以预见各种自然过程的具体演变,而历史规律的特点是只能通过考察历史领域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预见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能像自然规律那样把握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发展过程,指出混淆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上述区别只会导致人们在政治行动中的倦怠。这也是施密特在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关系看法上的基本观点,对于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施密特还强调自然规律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所确证,并以“物质变换”概念深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而是否能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得以顺利展开,不仅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否合理,这不仅凸显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批判价值向度,而且对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显示了其思想巨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理论效应
王 雨 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价值探索》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