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7-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生态建筑论文文章《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在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对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探讨,提取具有重要生态特征的布局单元,结合现代建筑的创新性发展,将其有效且合理地应用转化于现代建筑的生态应用中,以此探讨民国建筑通风布局中重要生态单元节能转化的应用方法,从而强调传统创造性转化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价值和启示。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传统建筑地域性生态价值的重视
地域性气候造就其独特的建筑微气候,形成其特有的空间布局。岭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岭南地区夏季漫长炎热且多雨、冬天短暂无寒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岭南建筑必须具备防热、防潮、防雨、防风的物理功能。岭南早期建筑为适应环境气候而建,近代建筑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建,当代建筑则以实用性、功能性而建。而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性建筑文化,其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岭南建筑形制的发展,从而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建筑和独特的建筑布局。从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说,建筑为适应气候实现降温的手段主要以通风和隔热为主。通风隔热是岭南建筑在自然条件下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个体平面要开敞,室内的空间要有足够的通透。但现阶段土地资源紧张,商家为创造利益,建筑已摒弃为适应气候的朝向、布局等实现通风隔热的降温手段,失去其对气候适应性的空间策略。从岭南建筑文化来说,岭南建筑经历了古建筑、近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三个发展阶段,分别造就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格局,以近代时期最为明显。随着岭南建筑文化的迅速发展,现代岭南建筑逐渐出现追求奢华、追求奇异、追求利益的现象,不再重视建筑中常识性的朝向、自然通风和防潮降温的空间策略,建筑本土文化的传承也逐渐被忽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出现单一的模块式标准,也逐渐失去地方的特色标识。在这过程中设计观念以及审美的转变,政策建设的不规范,非理性的建筑创作使得岭南建筑的固有地域性文化出现缺失的危机。如何在面对现阶段建筑的关注形式、追求感官、重利益、强调奢华的情况下重塑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如何在重塑岭南地域性建筑文化下,针对岭南建筑的自然通风,实现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以满足当下生态建筑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视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生态价值。
1.2 研究的意义
(1)岭南民国建筑布局的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岭南民国建筑中的布局文化特征,使其在生态建筑的应用中得到有效地创新性发展。现阶段岭南传统建筑对自然适应性这一地域特色的缺失、生态建筑普遍的技术“节能”手段,以及建筑的同质化严重,都显示了重新发掘地方传统建筑技术的必要性,并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而近代民国岭南建筑在对西方建筑文化积极借鉴的影响下,呈现出对传统建筑非科学性的否定及对新功能和新样式的自觉探求,使其成为岭南建筑史上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和参考近代民国岭南建筑的发展,考量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近代岭南建筑在生态方面对布局的营造智慧,使其在发展生态建筑的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地创新性发展,以此探讨近代岭南建筑给予的时代价值和生态借鉴。寻找民国建筑赋予生态建筑传承新形式的文脉体系,为岭南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空间。在当代建筑生态理念的发展下,从多个角度探讨岭南民国建筑的布局文化特征。首先重点提取建筑中重要的布局单元,以其自身拥有的生态思维明确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布局构筑属性,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新的形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规划分布新的建筑空间布局体系。其次以新的布局体系明确建筑构筑的空间属性,来探讨岭南民国建筑的布局文化特征对当代生态建筑实现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再者通过民国的建筑文化重塑岭南建筑的本土文化,为岭南生态建筑的布局规划探索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维。无论是在对地域元素的挖掘,对本土文化的重塑,对民族建筑的创新,还是对生态技术的积极探索,都体现了传统建筑对于气候适应性的营造智慧给予当代建筑生态设计创作的切入点更加鲜明。因此,探讨民国建筑的地域性生态特征对当代建筑的生态发展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构建岭南建筑地域特色的重塑载体和构筑语言,还为岭南当代生态建筑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路向。
第二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
2.1 岭南气候环境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2.1.1 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
岭南位于我国最南部,并由北回归线的横穿形成独特的地理气候。在地理区域方面,五岭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从前人记载资料的验证中可知,五岭以南地区即为岭南地区,现特指华南地区,即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而岭南地区在历次的地壳运动中,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山地较多的地貌类型,河流众多且流量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气候。在地理气候方面,岭南地区因所处地域位置的影响,地理气候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进行交替变更,从而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的气候特点。岭南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热带气候[1]。而岭南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的范围内。由于岭南广东的地形高度从北逐步向南直至海边降低,所处的地理位置易形成较高的太阳角度,使得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且日照时间较长,地区的太阳辐射量较多的现象,造成了岭南广东地区高温且多暴雨、多台风的气候特点。
2.2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
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成长、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给予建筑的适应性是岭南民国建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文背景是岭南民国建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文适应性,是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指归。岭南民国时期是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交流之处,随之衍生出多种建筑样式和布局模式。民国建筑在这交融期间经历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向殖民式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现代气息的侨乡风格到本土现代主义风格的探索。按其功能分类,有政府建筑、商贸建筑、教会建筑、教育建筑、民用建筑、纪念性建筑等;按其形式分类,有殖民式建筑、骑楼建筑、洋楼建筑、碉楼建筑等;按其建筑风格分类,有中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西式建筑等;按其建筑平面布局分类,有划分规整的序列化式建筑、多形多样的自由化式建筑、适度合理的均衡化式建筑、对称划分的中轴化式建筑等;按其建筑材料分类,有木、砖木、砖石、砖与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见附录 1)。序列化组织的骑楼布局模式(图 2-1),主要以连廊连柱的整体式骑楼建筑为主。内部空间布局上仍沿袭了传统竹筒屋的构筑组合方式,由外入内为外廊-门厅-房间-天井-房间-后院,以此形成有效的通风路径。自由化组织的洋楼布局模式(图 2-2),主要以东山口洋楼群的建筑为主。其内部空间以三开间式的传统布局为参考,在保留传统庭院的基础上采取自由化的组织形式,并结合西方建筑外虚内实的构筑方式,由外入内形成庭院-门厅-内厅-房间-庭院,以此构建外虚与内实结合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空间布局。均衡化组织形式的殖民建筑布局模式(图 2-3),主要以沙面建筑群的天井外廊式为主。其内部的天井与外廊形成内外虚实结合的开敞空间,主要为外廊-门厅-天井-房间-外廊的组织方式。其中天井与外廊结合的构筑方式,对于改善室内的通风采光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第三章 当代生态建筑概述
3.1 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
3.2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的现状
3.3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营造
3.4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需求
第四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应用转化
4.1通风布局生态特征单元的提取
4.2通风布局生态单元的节能转化
4.3通风布局生态单元的整合重构
4.4小结
第五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应用转化的当代价值
5.1通风布局创新创造设计的当代启示
5.2 民国建筑通风布局与创新的融合
5.3 传统生态特征应用转化的新路向
5.4 小结.
结 论
基于岭南地域气候的发展规律、生态建筑的发展理念以及传统建筑布局营造智慧逐渐被挖掘的基础,论文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构筑模式和组织逻辑进行研究,通过分类研究对多种生态构筑模式进行实地测量,以实地测量数据归纳总结不同通风布局构筑模式中,重要布局单元的生态特征和营造价值。第二部分对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进行研究,以当代岭南生态建筑的通风布局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方式进行分类研究,结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明确布局营造的空间属性,以发现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生态单元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从而探讨传统继承现代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民国与当代结合,开展第三部分的应用转化研究。通过第一部分对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探讨,提取具有重要生态特征的布局单元,结合现代建筑的创新性发展,将其有效且合理地应用转化于现代建筑的生态应用中,以此探讨民国建筑通风布局中重要生态单元节能转化的应用方法,从而强调传统创造性转化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价值和启示。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在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生态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