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市场营销 >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溯源方法与案例研究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溯源方法与案例研究

时间:2020-08-25 16:37 | 栏目:市场营销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市场营销文章《猪肉供应链信息化溯源方法与案例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自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家庭散养、规模化猪场、“公司+农场”等多种生猪养殖模式并存,但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的生猪养殖面临着环保、食品安全、非洲猪瘟等众多压力,一方面在数量上快速衰减,另一方面向着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制定对于屠宰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场分级管理,一个屠宰场运作成本很高,而生猪屠宰利润低,需要不断的输入才能维持经营,因此需要依靠收猪经纪人从多家养殖户不断的收购生猪来预防生产中断,从而降低运作成本,比如说冷库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群体的散落分布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大小决定了大量的经销商、销售摊床的存在,我国猪肉消费者数目庞大,但消费者分布各地,单位需求量小,从屠宰场出来的胴体需要经过流通与销售环节被分割售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猪肉质量安全管控和猪肉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两个并生的重大民生课题,“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肆虐蔓延以及由其引发的猪肉价格的暴跌暴涨暴露出我国生猪养殖屠宰及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的无力和猪肉产业链条的脆弱。疫情爆发初期的盲目恐慌使得产业规模陡然巨幅萎缩,一时间量价齐跌,打击养殖户(厂)信心,生猪存栏量持续萎缩,而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又使得消费快速反弹,供需失衡,价格暴涨。与西方国家不同,猪肉在我国民众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猪肉生产和消费总量全球占比非常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的猪肉总产量为 5403.7 万吨,占肉类产品(8624.6万吨)(猪牛羊:6522.9 万吨)的 62.65%(82.84%),比 1996 年(3158 万吨)增长 71.1%。因其较大的消费占比,猪肉数量和质量安全对民众总体食品安全感知具有关键影响。学术界和产业界公认导致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猪肉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而长链条、多主体的特点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表面上看,导致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猪肉供应过程中的各环节主体的非法行为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但真正导致经营者敢于违规操作、政府难于有效监管的根源在于猪肉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以及其与消费者、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从降低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向做出巨大努力。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透明度的有效手段,猪肉可追溯体系可以实现猪肉供应链上的质量安全信息的追踪和溯源,为猪肉供应各环节主体、消费者和政府提供有效真实信息,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追溯的研究领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出一套在猪肉供应链中实现质量安全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及查询的追溯方法,构建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溯源技术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实现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该技术方案在吉林省的案例研究将推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和作用价值发挥。本文的研究范围将专注于猪肉信息化溯源技术方案的总体设计、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流程优化及与技术的结合应用,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1)猪肉供应全环节信息化溯源技术方案的构建。利用二维码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构建从养殖场到餐桌,涵盖养殖环节、收运环节、屠宰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和餐饮环节,收集并传递生猪及其制品的身份信息和质量安全信息,构建低成本、低复杂性、高可信度的溯源方法、工具和方案。考虑到研究的难度与深度,本研究的追溯拟实现批次性溯源,也即对养殖场的一栏或一批次生猪实现全环节溯源,后续研究将会从批次性溯源深入到个体性溯源。(2)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的应用案例分析。传统的溯源技术体系因成本、易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覆盖环节少和溯源信息精度以及可信度等等方面的问题,溯源体系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有限,本研究构建的猪肉信息化溯源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在吉林省的实际应用效果将很好地检验其可行性与先进性,同时也将对猪肉供应业务和监管业务带来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各环节主体的利益影响,后续研究将全面考虑经济方面的各主体投资、收益影响、产业链升级发展、质量安全管控和食品安全事业推进等问题。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依靠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市场的供应与需求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这些理论存在前提条件:买卖双方(供需双方)拥有完整的信息来支撑正确决策。事实上,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整且不对称的。相比于买方,往往卖方拥有更多的交易信息,占有更大的信息优势,这种现象成为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 Akerlof)和迈克尔·斯彭斯(A. Michael Spenee)在1970 年提出的,它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不可能完全获知对方以及交易物品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Akerlof 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其中提出的“柠檬市场”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Akerlof 认为当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卖方了解交易物品质量信息而买方不了解的情况下,卖方将利用信息优势,做出逆向选择行为,其直接后果将造成高质量的产品难以生存,低质量产品盛行,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买方难以完全相信卖方提供的信息,因此会寻求降低价格的方式弥补信息劣势,卖方也会因为价格低而不愿提供高质量产品,从而减少了高质量产品的数量以及降低了市场上的交易频次,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市场上仍存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潜在市场。诸多学者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将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供需双方之间(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按照购买方在选购商品时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以及掌握时间的先后,将商品的特性区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种特性,同时食品(肉品)具备以上特性,因此,这种划分为我们理解信息不对称影响食品交易市场失灵的机理路径提供很好的思路。以猪肉产品为例,搜寻品特性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直观了解的内外在特征,包括品牌、交易凭证、价格、颜色、肥瘦、形状、光泽等等,该特性可通过买方的信息搜集与对比行为获得;经验品特性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后了解的内在特征,包括口感、口味、熟食特征等等,该特性可通过反复购买与消费获得,比如母猪肉的肉皮比公猪的硬,而母猪一般用于育仔,非正常死亡时才会流向市场;信任品特性指的是买方消费后也无法了解的质量安全和营养成分的特征,包括抗生素含量、激素含量、营养成分含量等等,该特性是很难获知的,而且可能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潜移默化的,潜伏期很长,这使得猪肉供应主体暴露出逐利的本性,在市场检测手段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非法行为的猖獗与“劣质肉驱逐优质肉”的现象。
生猪耳缺标记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可以看出追溯是一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要解决的是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而社会科学要解决的是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追溯带来的社会影响。关于追溯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领域:经济领域;溯源参与者行为研究;供应链管理领域;质量管理领域;工程学领域,如图 2.1 所示。在经济领域,学者们开展了一些关于实施食品溯源的成本效益分析(CBAs)的研究。比如,Disney et al 等人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成本效益框架来评估动物标识改善系统在经济上的可行性,选取奶牛和猪作为案例进行试验后,发现奶牛的标识系统可以在减少动物疫病方面提供充足的经济效益,而生猪供应链的企业则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回报。Mai et al 等人调查了海鲜供应企业主体对实施产品溯源的效益感知,选取海鲜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二家单位开展采纳新的追溯系统后的成本效益分析,发现企业感知的最大收益是改善了供应链管理,其他的还包括吸引消费者、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差异化和减少客户抱怨等,另外,不同环节的企业感知收益存在差异。在溯源参与者行为研究领域,可分为:(1)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研究(包括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对可追溯产品的支付溢价程度等),比如赵荣、陈绍志和乔娟使用二元 Logistics 模型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消费者对可追溯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购买行为,发现消费者对于可追溯产品没有很高的认知,支付意愿低,而且,消费者怀疑企业媒体发布的可追溯信息。Dickinson et al 等人依据 Vickrey 拍卖的方法进行追溯案例研究,考察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这四个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发现受试者倾向于为可追溯性产品承担更高的价格,而且可能受疯牛病影响,与生猪相比,受试者对于可追溯牛肉的溢价支付意愿更高。(
2)针对猪肉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研究(包括投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投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整个供应链的溯源模式研究),可追溯体系是帮助企业降低召回成本、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Amanor-Boadu et al 等人通过对美国市场上的冷冻牛肉供应商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政府的技术要求政策使得食品召回成本分配给企业承担时,企业更倾向于建立溯源体系以降低食品召回成本,但由于追溯体系建设成本高企业的投资水平普遍较低。(3)针对政府的行为研究(包括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监督监管可追溯体系的运作过程)。成本问题是阻碍企业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当建立配套的补贴政策以减轻企业的高成本负担。相关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扩大可溯源产品的市场占比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另外,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角度考虑,溯源体系建设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大意义,政府部门作为宏观调控者,可通过溯源获取信息流,落实自身监管责任,向社会公众负责。

第三章  猪肉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及追溯需求分析

  3.1  猪肉供应链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2  可追溯信息的需求分析
  3.3  猪肉供应链追溯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第四章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的构建

  4.1  猪肉供应链的追溯业务设计
  4.2  二维码的设计
  4.3  二维码溯源秤的设计
  4.4  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5.1  案例背景
  5.2  案例分析
  5.3  案例研究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猪肉溯源的本质是完成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猪肉或生猪交易主体信息、交易记录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实现供应链下游环节或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查询。因此,猪肉溯源方法、工具和方案必然是多样的,相比于最早的纸质溯源方式,个体或产品标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猪肉信息化溯源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可追溯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法,综合应用二维码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猪肉信息化追溯业务的设计,研究猪肉信息化追溯方法和整体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吉林省的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建设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文献检索的溯源理论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分析了可追溯的内涵、原理以及追溯的动因/影响因素,同时,理清了国内外猪肉溯源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猪肉供应业务流程和猪肉质量安全监管业务研究。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梳理猪肉供应链上具体的业务流程,包含哪些主体环节以及哪些业务活动,收集了各环节主体对于可追溯信息的需求,并分析以往猪肉溯源存在的难点与实施挑战。(3)基于二维码与移动互联网的猪肉信息化溯源方法的研究。针对传统溯源存在的成本高、操作复杂、信息不真实等问题,借助于二维码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针对性的构建技术解决方法、工具和方案,重点环节包括养殖环节、收运环节、屠宰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和餐饮环节,并将上述环节的追溯业务进行集成整合,构建整体性解决方案。(4)基于猪肉信息化溯源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追溯作为政府监管的一种工具,其本质是为了防范和打击猪肉供应过程中的非法行为,新的追溯方法将带来政府监管方式的创新。本研究依托吉林省畜牧局和原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信息化项目,将该方法应用到吉林省的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建设工作,案例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时间、学术水平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以及空白之处,还需进一步研究:(1)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局限在吉林省范围内,吉林省虽是畜牧大省,但不能代表全国,本研究的猪肉溯源方法适用于吉林省的猪肉供应现状,对于我国其他省份的猪肉溯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本研究在养殖与收猪环节只实现了生猪的批次性溯源,下一步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追溯到单只生猪养殖与收购。传统的溯源技术体系,因成本、易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覆盖环节少和溯源信息精度以及可信度等等方面的问题,溯源体系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有限,本研究的猪肉信息化溯源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对猪肉供应业务和猪肉质量安全监管业务带来的影响也更广泛和深刻,特别是各环节主体的利益影响,后续研究可以将重点放在该溯源方法对猪肉供应业务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包括经济方面的各主体投资、收益影响和产业链升级发展,社会方面的质量安全管控和食品安全事业推进等。本研究也将为其他品种的畜产品信息化溯源提供实例参考,猪肉与羊肉、牛肉等其他畜种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很强的高度相似性,后续研究可关注其他畜产品的信息化溯源方案构建。另外,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也将带来新的溯源方法的创新,比如区块链技术,已经有学者开始挖掘区块链技术在食品溯源领域的潜在价值。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猪肉供应链信息化溯源方法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市场营销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