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数学教育论文文章《融合视角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融合路径》,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从整合的视角审视当下幼儿园数学教育,意在用超越学科的眼光去看待儿童数学学习,以此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包容与对话,建构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数学观,从而赋予幼儿数学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整合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努力实现数学与主题活动、幼儿生活及其他领域学科的融合。
[关键词] 整合教育;幼儿园教育;儿童数学教育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之间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在于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与整合课程组织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各个内容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幼儿在数学领域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其他领域,表现为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呈明显的阶梯性和顺序性。而与此相反,整合课程是以整合的思路架构学习活动,强调以整体的、开放的、相关联的方法来确定幼儿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在以整合教学模式为主的课程体系中,数学学习内容往往会被单列开来,即使有所渗透也表现得“蜻蜓点水”或零散无序。能否做到两者有机融合渗透,更好地体现与落实整合教育的思想,是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主题活动的情境脉络中捕捉数学点,促进数学与主题课程的融合
整合课程通常以主题的形式架构课程,每一个主题中包含着多个领域的内容,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独特性,其与主题的融合一直是教育中的难点。实践表明,可以根据以下三条线索进行开发设计:
1. 挖掘主题脉络本身存在的数学点
教师可以从教材文本入手,从显性层面上分析和判定每个主题中可能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事实上,在有些主题中,其本身所生长的脉络分支就可以衍生出许多与数学认知相关的内容。当教师对这些数学点有了清晰明了的梳理后,就可以具体思考如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或当前发展状况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或概念。
2. 依据儿童的经验或兴趣创生数学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即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和基础,同时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其生活经验和背景的支持。据此,教师在主题式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来寻找并生成数学点,由此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3. 参照数学教育目标预设数学点
在依据主题线索编排设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儿童数学学习的持续性、渐进性,事实上有些主题与数学的融合是比较勉强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因此在主题实施前,教师应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各年龄段具体教育目标要求,分析本班幼儿还缺乏哪些方面的学习经验,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寻找或重新设计一些更理想或贴切的活动。这样选定数学点后,再考虑如何与主题相结合,如此可以较好地解决主题活动中数学容量不足或数学关键经验缺失的问题。总之,数学学科与主题活动的融合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动态建构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此,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准确判断幼儿挑战性经验、利用资源生成课程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瞬间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二、从日常生活的关键经验中提炼数学点,促进数学与幼儿生活的融合
许多研究表明,生活、自然、社会是幼儿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来源,珍视生活和游戏的价值已经成为当下教育者的共识。[3]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善于帮助孩子发现日常生活中数学的趣味与魅力,获得有关数学的体验与经验。
1. 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丰富的环境能刺激幼儿的感知,对幼儿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分析、设计幼儿数学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与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4]在班级整体环境的设计与装饰上,教师要考虑外观、功能上的搭配、分区,并为幼儿进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提供背景和活动支持。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园内色彩交替的栏杆、墙壁上的天气情况记录、走廊里不同等分的图形、楼梯上按自然序列排列不断增大的数字、游戏区前的插牌记录等,这些都是隐性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随时随地感知数学的存在。
2. 自然类材料的创设和利用
大自然、大社会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大自然的树叶、石子、贝壳等就是天然的计数、分类的好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的天然工具。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废旧材料,如火柴棒、毛线、布条、豆子、废旧盒子、塑料空瓶等,利用这些材料可进行自然测量、规律排序、图形感知等数学活动。
3. 区域活动的情景创设和利用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目前课程实施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组织方式。在区域活动中,一般包含两类材料:一种是成品教玩具,即专门为幼儿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如几何板、分类盒、数字串珠、套筒、排序卡等;另一种是自制材料或半成品材料,如纽扣、纸杯、花片、扑克牌、瓶盖等。区角活动中的数学材料更多是依靠教师自制的,这些大量的目的明确、内容丰富、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起到了支持幼儿个别化学习的作用。
4. 角色游戏的情境创设和利用
在社会性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给物品标价,融合点数、加减、统计等有关数学概念;加工厂游戏中,可引导幼儿进行装饰,以融合规律排序的数学概念;表演游戏中的节奏谱、舞谱设计,同样也蕴含了空间方位、数量认知等有关数学概念。正是这些富有吸引力的游戏让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态度。
5. 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和利用
结合日常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常规性的记录,从而既渗透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又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的热情。可以从每天的气温记录(表现形式有条形统计图、散点图)、出勤统计、自然角的植物生长记录、喝水记录、换牙记录等开始,组织幼儿感知时间、温度、长度、数量变化,进行概率、统计、推理等教学活动。这些记录方法的运用,一方面能使幼儿从数据的处理中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总之,学科化和生活化的融合之道,需要教师在专门的数学教育课程和非正规的数学学习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从各领域的内隐机理出发渗透数学点,促进数学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因此教师在考虑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数学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之间的平衡与统整。领域间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在数学领域中渗透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二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在其他学科中,数学通常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但在不同的教材中,数学点的可融合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筛选、提炼、重组、改造和设计。
综上所述,整合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数学观,它以其过程展开中的丰富多彩而昭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吻合了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标志着未来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方向。它使数学教育不再仅仅指向数学本身的价值,而更关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意在用超越学科的眼光去看待数学,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包容与对话,从而赋予数学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数学地生活、数学地思维、数学地成长,这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与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欣等.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2-53.
[2]刘彦华,林存敬,陶翠萍.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趋向和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3,(8):50-55.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融合视角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融合路径》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数学教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