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研究生论文文章《基于经济视角的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多种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居国有商业银行的首位,截止到2012年末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高达858.48亿元,其防范和化解任务十分艰巨。 文章首先介绍了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和有关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如信用论、信用风险管理理论、资产证券化理论和贷款客户关系理论等。紧接着对农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不良贷款增长情况和不良贷款行业结构分布情况做了数据分析,得出了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特点: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但是不良贷款的损失率却在上升;在所有不良贷款中公司类不良贷款居首位,不良贷款分布集中于传统五大行业,信用风险不够分散
1 引 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金融被认为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银行则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支柱。银行业是一个风险密集型行业,有着极高的风险含量。而商业银行是经济市场化的产物,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1]。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是国际化的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一直跻身世界 500 强之列,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动中重要的资金融通机构,对经济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它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起,组成现代金融业的主体,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不良贷款率的大小,决定了一个银行在经济正常运行时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说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它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的金融形势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3]。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自身管理体制的限制,它的不良贷款率居四大银行之首,形成了不安全的信用风险隐患。因此对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措施,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提升中国农业银行资产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必然工作[4]。 基于以上考虑,文章研究的目的主要有:
(1)为了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特点,从理论上论证影响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经济因素。 文中利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情况、五级分类情况和行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相关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比较,得出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现状,接下来进行了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为了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选取的经济指标与不良贷款率的相关关系。 文章从影响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因素(GDP 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银行自身行为(资本充足率、贷款/总负债、银行相对规模、拨备覆盖率、净利差)入手,主要选取了七个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这些经济指标与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3)为了提出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与建议。 文中最后提出了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防范与化解。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从增量防范和存量化解两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是保证金融安全的关键,8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并积累了许多问题,其中不良贷款问题的不断发生则直接损害了银行平稳与安全运行。因此这几年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和研究不良贷款问题[6]。各国的政府、银行家和研究人员对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以及防范和化解对策进行了许多研究、总结和实践。
(1)关于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002 年,Vicente 和 Jesus 在《Credit risk in two institutional regimes: Spanish commercial and savings bank》中用 1985-1997 西班牙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较为全面地验证了前期的各种假设理论[7]。Simon H.Kwan 在 2003 年发表的《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banks among Asian economies: An international and time series comparison》中对亚洲七国 8 年的银行运作绩效分析后,得出了银行运行成本和不良贷款率的密切关系[8]。同时 Leigh Drake、Maximilian J.B.Hall 在 2003 年的《Efficiency in Japanese bank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研究引入不良贷款因素下的日本银行业的效率问题,分析了不良贷款率和银行效率的相互作用[9]。
(2)关于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对策的研究综述
Minsky Hyman P.于 1995 年发表的《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 financial factors in the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II》中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为追逐利润过度负债,当经济下滑时又没有足够头寸去偿还债务导致通货紧缩,从而造成不良贷款增加。Minsky 将企业分为三类:抵补性的借款企业(Hedge-Financed Firm)、投机性借款企业(Speculative-Financed Firm)和庞氏企业(Ponzi Firm)。在他看来,经济周期的存在促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当新周期开始时,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抵补性企业。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繁荣,市场会呈现利好气象,这时企业预期收益上升,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迅速增多。由于高风险借款人的比重增加,相对安全的借款人所占比重减少,会导致金融的脆弱性越来越严重,不良贷款同时增加[10]。 1999 年,加拿大金融研究专家 Wiliam 和 Kerdge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认为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主要有:用预算资金弥补贷款损失。政府通过减少财政开支,利用预算及其他资金对国有银行进行注资,弥补银行的信贷资产损失,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利用衍生品降低信贷风险。可以采取金融利息掉期、信贷资产相关债券等方式;三是“债转股”。将那些企业无力偿付的不良贷款债务转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四是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化解不良贷款的最后步骤,需慎重考虑。对于那些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唯一的手段就是破产清算偿还贷款,采取这种方式后尽管银行的不良贷款冲销会变得更为简单,但如果处理不恰当,这种贷款的突然中断可能会导致一些贷款企业连锁破产,对实体经济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各国对这种方法都非常谨慎
2 有关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分类
2.1.1 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
关于不良贷款概念的界定,国际上有许多定义和解释,但是普遍采用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解释。为了贷款风险管理的需要,对未到期的信贷资产划分为五类:正常(Pass)、关注(Special mention)、次级(Substandard)、可疑(Doubtful)、损失(Loss),后三类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s),也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21]。 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s)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的贷款,是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22]。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款。
2.1.2 关于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
我国关于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1995 年 7 月 27日发布的《贷款通则》(试行),银行把不良贷款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简称“一逾两呆”)。这种分类虽然简单易行,但主要以期限管理为主,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和市场经济变化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限性逐渐显露。到 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着手对贷款分类方法进行改革,决定以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取代“一逾两呆”分类法。2001 年 12 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自2002 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23]。”其主要含义如下: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 其中后三类贷款,即次级类、损失类和可疑类被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制度适应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我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产生的必然结果。
2.2 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用论
“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信用是包括时间长度在内的一种预期。因此,任何一种金融活动中事实上都包含不确定性[24]。”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始终与信用密不可分。商业银行把信用看作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它在吸收存款的同时发放贷款,是现代金融中介机构,它具有向借款人定期收取本金利息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对存款人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由于经济活动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比如利率、汇率、价格、收益等,当这些经济变量的实际水平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们的预期水平时,就会使得贷款客户根据原本预期做出的经济决策产生失误,为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当这种损失累积到一定水平时,贷款客户便无法按贷款合同约定偿还贷款,从而出现违约的情况。贷款客户不能按时偿还信贷资金,就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在贷款资金在使用和偿还时间上出现的分离,导致银行出现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杜绝的现象。当今经济是以社会信用为基石的经济,信用将整个经济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链条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环,即使是偶然的破坏,也都会引起经济的连锁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会因此受到波及,从而陷入信用混乱之中。所以,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引发的连锁违约,会使得银行业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问题不断扩大[25]。
2.2.2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也叫做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借款人)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它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二是对借款人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信用风险的发生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益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借款人具有违约“可能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并详细拆分此风险成分,主要拆分为“违约机率”、“违约后可回收比率”和“本金”[26]。当借款人对商业银行发生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贷款违约发生时,银行会因为贷款的集中分布性而承受相对较高的风险损失,同时也会因为无风险利率的变化遭受贷款收益不能弥补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银行的信用管理方法有许多种,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元化,近几年比较新的信用管理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不良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也可以组成资产池,将其部分或全部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以达到转移信用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
3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3.1 农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3.2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情况
3.3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结构分布情况
3.4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变量选取
5.2 变量的计算说明与研究假设
5.3 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
6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化解措施
6.1 防范不良贷款的措施
6.2 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 论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多种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居国有商业银行的首位,截止到2012年末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高达858.48亿元,其防范和化解任务十分艰巨。 文章首先介绍了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和有关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如信用论、信用风险管理理论、资产证券化理论和贷款客户关系理论等。紧接着对农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不良贷款增长情况和不良贷款行业结构分布情况做了数据分析,得出了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特点: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但是不良贷款的损失率却在上升;在所有不良贷款中公司类不良贷款居首位,不良贷款分布集中于传统五大行业,信用风险不够分散;农业银行大量“涉农”项目贷款也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对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宏微观经济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根据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主要从影响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宏观经济周期和农业银行自身经营行为出发,最终选取了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资本充足率、贷款与总负债比例、银行相对规模、拨备覆盖率和净利差七个经济指标,并从理论上验证了这七个经济指标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不同影响,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最后,在对影响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选取的七个变量与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关系以后,结合了农业银行近年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结果,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化解方案作了初步探讨,最终从不良贷款的增量防范和存量化解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几点建议与意见:增量防范方面,优化防范不良贷款的宏观外部环境,如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经济增长等。与此同时,农业银行自身加强经济周期分析和行业分析,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并完善风险内控体制,提高农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在存量化解方面,提出了提高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性和核心竞争力,利用资本利润核销坏账,减少农业银行已经产生的不良贷款。提高农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同时完善资本市场,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与国家注资支持来化解农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贷款等对策。为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化解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与借鉴。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经济视角的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研究生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