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英语论文 > J市F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J市F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0-08-23 08:51 | 栏目:英语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英语论文文章《J市F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缺乏自信,害怕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招来同学的讥笑或是教师的责备,所以遇到难题就想求助他人或放弃。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互作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生应学会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客观分析原因,敢于面对失败,利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学生应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努力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学生应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发言前默念:“我可以,没什么好害怕怕。”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多给自己一些鼓励与肯定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大胆参与课堂,勇于展示自我。

导 言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①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发现,当前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并不理想,比如在英语游戏“Simon Says”中,教师是希望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但是很多同学在参加游戏时往往只注重“玩”而将“学”抛之脑后。再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但是不免有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或者不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小组讨论形式化、表面化,而教师也没有给与这些学生充分的关注,使得学生的参与情况不理想,与预设教学目标相违背。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学到知识、学到了多少知识。什么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什么样的参与才是有效参与?已成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③新课改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我国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最后的成绩,日常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情况往往被教师有意无意的忽略。所以对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重视也是选择本研究的重要原因。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和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了”。①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处于初级的感性理解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运用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其从感性上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形成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参与英语课堂。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品质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参与习惯,将会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信心的培养及日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英语课堂参与三个维度均值比较
(二)研究意义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早已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十分丰富,但大都集中在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上,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情况,试图丰富国内有关课堂参与的研究成果及英语教学理论,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参照与背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提到:“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②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调查在此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情况,有助于教师转“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行为,发现其在课堂中可能存在着参与面较少、参与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正确的引导,并使学生树立恰当的参与观。也有助于将小学英语课堂参与的理论研究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确保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参与”一词的解释为:“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与处理)”,即“加入某种活动或组织”。①外国学者罗伯特. G. 欧文斯将“参与”定义为“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的目标作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参与者受到为团队做贡献,分担团队责任的激励,不断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②裴娣娜认为,参与就是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其中的行为。③王升在研究中则认为参与是“人在集体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性的表现行为,其中倾向性包括心理倾向性与行为倾向性”。④因此,本研究中参与的定义主要是:集体活动中的主体在精神与行为上都主动地投入,通过活动不仅使其自身有所变化发展,同时也对活动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Newmann(1992)认为学生参与是一种以行为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是对促进学业、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做出的努力及心理投入,并非完成指定作业或取得优秀的成绩。⑤也就是说课堂参与不仅包括一些行为化的经验也包括一定的心理投入。本研究采用孔企平对于课堂参与的定义:学生参与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一种以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方面”。行为参与就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如:举手、回答问题、做小动作等等。行为参与包括两个变量:专心与钻研。专心既包括学生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专心与努力程度,也包括在教师的指引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⑥钻研是指学生在课堂参与中面对问题时的刻苦努力程度。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认知参与包括三个变量: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及依赖策略。浅层次策略是指参与的层次较浅,只能对知识进行表面上的加工而不能深入理解知识。深层次策略是指学习者能够运用理解的方法将学习活动与学习材料中的知识相联系,如联想、理解、运用、思考、归纳总结 。依赖策略主要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向他人求助对他人表现出依赖性。情感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包括四个变量:快乐感、成就感、焦虑感与厌倦感。
(二)理论基础
  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发表后的一段时期内,教学过程中都重视“以教为主”,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柯尔伯格、斯滕伯格、维果茨基等多位心理学家深入研究最终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对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人的大脑在吸收了新信息之后,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和新获得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并发生重组,学生的学习就是以其原有经验为基础,在与已有知识、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知识,而并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接收与记忆。①学生观方面,建构主义认为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同时学习者进入教室时并不是空着脑子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即使是遇到陌生的问题他们也可以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去提出假设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已有经验”,仅仅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知识填灌”,而应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生长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会话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点注意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协作与会话则是学生的主要手段,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来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②所以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把学生作为知识接收器,仅仅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新一代的教学模式诸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与随机通达教学等。这在现实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情境,加强帮助引导,将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能力,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帮助者、引导者及忠实的支持者。展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真正参与英语课堂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这无疑也会推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人本主义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流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自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与增强。人本主义强调把自我价值、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发展意义远远超过学习结果。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智力,更应该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等。①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代表,他主张应该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一称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与条件,创设自由的环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由表达,并逐步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下增强“自我主体”意识。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研究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人本主义也重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心、鼓励、信任学生,这些主张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展现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人本主义理论对学生参与的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具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数据分析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参与的访谈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经调查研究结果可知,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更多的集中在行为参与与情感参与上。行为参与维度上,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更多的表现为专心。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边听边做笔记,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中积极发言、主动提出问题。认知参与维度上,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把在英语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并不能主动向教师提出,更多情况下学生会选择求助同伴。情感参与维度上,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课有兴趣,在英语课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害怕与老师沟通,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原因也不可避免的使高年级小学生对英语课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焦虑感。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在性别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是不同的,这与曾琦在《小学生课堂参与的角色差异》一文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在年级因素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在“钻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笔者猜测这是由于五六年级的英语课程目标相同,都需达到义务教育阶段二级目标以及五六年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造成的。小学生英语课堂行为参与与认知参与在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所处的家庭氛围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亲学历高的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听课及思考习惯,所以我们应重视家庭背景对学生课堂参与产生的影响。小学生英语课堂行为参与在座次因素上差异显著,前排与中排的学生相较于后排学生会更加认真听课,后排学生由于较少受到教师监控所以更易走神。这与王璐在其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在成绩因素上的差异显著,这也能在 Lee 与 Smith 的研究与吴康宁程晓樵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得到印证,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活跃,能够真正获得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研究建议
  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进行调查和观察,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提出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①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英语课堂,教师首先就应该了解什么是“课堂参与”。只有在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教学实践。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日常教学外,有的教师还需担任班主任工作或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自我学习的时间并不充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集体活动例如英语组教研会上进行集中学习,共同了解英语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各种英语专业知识,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学生的课堂认知参与情况对行为参与与情感参与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教授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参与程度。浅层次策略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些高效的记忆方法如:划线、多感官参与、形象记忆等等,降低枯燥的背诵过程给学生带来消极情绪的可能。同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回忆知识,加深印象。深层次策略方面,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反思与总结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每单元主题尽可能多的利用现实的素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有效的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学习进度,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英语学科不像自然科学有明显的层次性与系统性,也不像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及广泛的运用空间,英语学科的知识点分布较零散,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总结能力的训练如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串联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学生也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依赖策略方面,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如进行“以演代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表演学过的课文,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让每位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自信。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应加强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位学生安排不同的职务,使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及时巡视指导,使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心理。
(三)研究不足
  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本人的能力、研究的时间、条件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且知识水平有限,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参与调查问卷中并没有十分全面的涉及有关问题,当然对数据的分析与讨论也有待改进。
  二、对参考文献的阅读面不够广,对文献和理论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全面。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提供参考,英语课堂参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研究中来,使研究数据更加全面,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J市F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英语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