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思想品德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6-06 11:49 | 栏目:思想品德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思想品德论文文章《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社会结构等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式,促进了人类存在方式的进化。互联网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继陆地、海洋、领空、航天之外的第五主权空间,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在互联网虚拟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应该对其所蕴含的真实性有新的认识,对互联网自身虚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有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是人类存在并延续的真实社会空间,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意义,互联网蕴含着文化、观念、社会、经济等诸多的人文要素,这些人文要素在互联网中的运动形式,有着区别于传统空间的鲜明特性,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等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融媒体特征逐渐显现,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问题缘起 
  自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关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相关研究成果愈发丰富,审视角度与研究切入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概括起来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阐释了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客观来说,这是对互联网这一信息化的新生事物与固有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的探究,这种探索在宏观上为人们把握互联网社会文化和发展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二是对互联网教育、传播等活动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在互联网中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等因素为基础,在此之上分析总结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及其特征规律。这些成果从微观上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转换的理解,明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主要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模式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就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是对网络走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将互联网视为一种工具、媒介或载体的存在形式,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为进一步探
二、研究现状 
(一)文献情况 
  在文件文献、期刊论文、著作等方面体现其研究成果,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文件文献方面来说,主要讨论党和国家颁布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有关系的文件,即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文献。具体如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升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2017);《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中提出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此外,还包括各个学校根据上述国家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各具特点的相关文件等。可以说,这些文件文献在一定意义上都在推动、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章  互联网的社会文化意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设想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互联网的技术性之外,即以互联网的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考量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这就要求厘清互联网的来龙去脉,对互联网是什么,由什么构成,具有什么样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梳理出互联网所蕴含的各个方面的社会人文属性,并从这些社会人文属性出发,对互联网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种对整体印象的宏观把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融合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 
1.互联网 
  互联网,连接网络的网络,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的英文名字叫 Internet。互联网始于 1969 年美国的 ARPA 网(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 TCP-IP 协议族相连而形成的逻辑网。互联网以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为目的,使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 
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通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将手机等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等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新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①。终端主要指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软件主要指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主要指提供商务财经、工具媒体、休闲娱乐等不同类型的应用与业务。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地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享受丰富的数据业务和互联网服务内容,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重塑,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信息网络完全问题、信息泛滥等。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5G 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二、互联网的社会历史地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生活之所以极其便利,是因为得力于高速运转的互联网。人类的生活逐渐向一种新的存在模式转变。互联网产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正在潜移默化地推进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变革则是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科学和技术发展始终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支持。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来临,利用机械生产逐步替代了手工生产。在后续的 19 世纪 70 年代时期,美、英、德、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优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代表着步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把蒸汽时代推向了更高层次。20 世纪中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是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后再一次大大推进人类发展的工业变革。20 世纪人类开发了五大尖端技术:其中包含核开发技术、航天领域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激光应用技术以及基因配对重组技术①,在这些高尖端技术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应用就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在此之上发展形成的互联网技术,人类也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在蒸汽时代革命与电气时代革命及网络信息时代革命的基础上再一次科技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机器人技术为辅助结合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以及可控核聚变和清洁能源结合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工业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物理网络系统的出现为基础的。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人们如今的生活。当今世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现代通讯技术、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变革不断积累,孵化了大批新形式、新模式的新型产业,这使得全球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走进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力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工智能在产业的升级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方面,中国、美国、日本占领前三位。在人工智能领域申请量方面,中国已成为第一大国,并且在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上,中国排名全球第二,在跨时代的科技高速发展下,大数据已经成为发展变革以及改革创新的必备基础。海量数据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根本,在现有大数据高速提升的条件下,认知网络人群不断扩大.......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本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现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和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解题思路
一、顶层设计引导重大价值走向
二、基础建设强化实践效益
三、思维融合带动发展融合
四、内容结合促进效果双赢
五、目标同化引领模式创新
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从国家层面上看,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党和国家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抉择;从社会层面上看,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正在相融,人类生存方式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看,在新时代命题下,内涵式发展是必有选项;从互联网自身来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破解高速发展带来的思想、价值、人文等方面产生的问题。 互联网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二者能够实现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源来看,是由人的需求所催生。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历史地位来看,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形成先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互联网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体,并随着自身不断发展,呈现出愈发强烈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体现在互联网所蕴含的文化、思想、社会、经济、政治属性上。并由此形成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行为素养、网络意识形态、网络价值取向方面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也是存在客观需要的,并通过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满足,经过这种实践活动,产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彼此的相互需要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从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四要素的影响来看,互联网只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转变。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仍处于“结合”阶段,而非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应是二者交互领域中,共通要素的全面深入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新形式的全新发展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有牢固现实基础和明确理论依据的。“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取向,党和国家明确的政策指向,以及二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共同构筑了二者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论等,共同形成了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二者融合发展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瓶颈、资源整合不足、缺少全局视野、内容尚未融合、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以顶层设计引导重大价值走向,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完善理论体系。要以基础建设强化实践效益,加强各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网络意识和网络素养。要以思维融合带动发展融合,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拓展互联网思维广度,明确融汇一致的发展理念。要以内容结合促进效果双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媒体化,加强互联网内容的思想方向引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内容的融合方式。要以目标同化引领模式创新,树立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探索融合发展的驱动模式,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思想品德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