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现象论文 > “80后 ”啃老的社会现象解析

“80后 ”啃老的社会现象解析

时间:2021-04-08 10:38 | 栏目:社会现象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现象论文文章《“80后 ”啃老的社会现象解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80后青年本应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却靠父母接济, 变为家庭的负担, 这有可能会加速家庭的经济危机, 导致家庭贫困问题的出现;对个人成长形成阻碍;对社会造成危害;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 要从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展开介入, 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 协助啃老族解决在职业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关键词】 啃老族;80后;社会工作;社会支持
一、啃老族的社会现状
1、啃老族的涵义及类型
  “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 又称“尼特族 ”, 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 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学术界, 一般认为, “啃老族”是指子女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 但精神上仍未“断乳 ”,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人, 社会学家将他们称为 “新失业”群体, 网民则形象称之为“啃老族”。在中国, 有调查显示, 目前有七成青年靠父母抚养, 成为家里寄生的“啃老”一族, 其中大多为 20-30岁一辈, 即指 1980-1989年出生,年龄段在 20-29岁的特殊群体,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80后 ”。 笔者把“ 80后”啃老族概括为几种类型:( 1)完全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一般家庭经济状况富裕, 生活条件优越, 但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 长久安逸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养成了依赖的心理, 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 2)阶段型啃老族。他们拥有较高学历但却自恃身价, 不愿意从事一些薪酬少、强度大的工作, 只好暂时呆在家中靠父母过活, 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 大多数还是愿意出去工作的, 故称之为“阶段型啃老族”。( 3)资助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 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 还是需要父母予以资助, 故称之为“资助型啃老族”。( 4)幻想型啃老族。他们倾向高风险的创业之路, 渴望早日步入富有阶层, 可他们缺少社会经验, 往往以惨败收场, 不得不靠“啃老”接济生活。( 5 )消费型啃老族。他们有稳定的工作, 但却喜欢追求时尚, 无法控制消费欲望, 希望早日拥有好房子、好车子, 以维持体面的富贵生活,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啃老族, 都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80后 ”啃老的社会现象解析
2、啃老带来的社会影响
  ( 1 )对个人成长的阻碍。 80后啃老族长期赋闲在家, 缺少与社会的接触, 会导致个人心理障碍的产生, 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而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 会使自己边缘化, 钝化自身的生存能力, 致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实现。( 2 )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80后青年本应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却靠父母接济, 变为家庭的负担, 这有可能会加速家庭的经济危机, 导致家庭贫困问题的出现。闲赋在家的子女常常因为和父母存在代沟又缺乏沟通, 导致更多的家庭矛盾和冲突, 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遭到破坏。( 3)对社会方面的危害。 “ 80后”群体本应是社会的生力军, 是国家的栋梁, 可是他们却不能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无法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可能因为无所事事, 加之缺少经济来源, 在社会上制造事端, 影响社会安定。啃老成员不积极就业, 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长此以往, 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势必受到影响。( 4)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 、“自强自立”的传统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啃老族 ”的出现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由于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 各种文化充斥着青年人的大脑, 影响着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使得 80后啃老族更加注重自身利益, 用“享乐主义”、“金钱主义 ”取代了 “奉献主义”。随着“啃老族”的不断壮大, 我们的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二、“ 80后”啃老的成因分析
1、从人格特征分析
  80后是“吸吮着改革开放的乳汁长大的一代”, 他们有着前辈不具备的优点, 物质生活充裕, 富有激情, 个性独立, 有较强的法律、平等意识, 对新事物敏锐, 但同时他们自身的人格特征上也存在着某些缺陷,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 勤劳、勤俭意识较弱, 精神世界贫乏。
2、从家庭角度考察
  80后多数为独身子女或者双生子女, 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 往往导致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偏差。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往往更加重视子女的物质健康, 忽视了子女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如独立性、责任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3、从社会角度透视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 80后啃老成员的就业观念未作出及时调整, 仍执著于热门行业和地区, 同时我国不合理的教育体制, 割裂了教育和现实社会的联系,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社会道德的恶化也使得啃老现象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4、从文化角度分析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 如“在家靠父母, 外出靠朋友”的“靠”的文化, 这折射出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关系”的社会。对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 缺乏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使得子女渴望借助父母的人际关系资源来寻求工作, 助长了子女的依赖心理。此种文化导致年轻人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的缺失。
三、从社会工作角度介入的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专业的科学助人活动, 旨在帮助案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克服生活中出现的危机, 尤其注重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 助人自助。针对 “ 80后”啃老成员出现的各种问题, 可以从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展开介入, 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 协助啃老族解决在职业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建立家庭支持网络
  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协助家庭挖掘自身及社会资源, 增强家庭功能, 改善家庭关系, 解决家庭困难。针对啃老现象, 主要是协助家庭开展子女教育, 建立家庭支持网络, 包括情感支持与就业指导。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性、耐挫力、自信心、责任感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在子女的受教育过程中, 父母应及时了解子女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身心变化, 与他们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 协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尽量缩小彼此之间的代沟。家长在空闲时间也应继续学习, 可以进入家长学校, 包括父母家长学校与隔代家长学校, 主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庭教育方法。在子女成人即将进入社会时, 家庭成员应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鼓励子女积极融入社会,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从而保持个人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父母可以凭借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子女比较了解的优势, 给予子女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协助子女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期望。
2、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建立正规的专业支持网络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家庭 -学校 -社区三方的专业支持网络, 对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在这里主要是指为全体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服务, 进行职业辅导。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强调“一起工作 ”, 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利用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重要资源, 在适当的时候, 将其对学生问题评估与诊断的结果告诉教师与家长, 以便一起为学生提供协助。也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 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未来, 如就业的远景、为人父母的职责等。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与教师、行政人员及学校其他人员协力合作, 对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从而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此外, 需要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 积极配合学校的社会工作的开展, 采用间接服务的方式协助服务对象。
3、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大力发展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社会工作则主要是指依托社区组织, 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专业服务, 在这里主要是指为待业青年提供社区服务与社区教育。中国现在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构成的社区组织网络, 在对啃老族的社区教育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支持作用。要通过制度化的措施, 使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及社区组织与市场中介机构密切衔接, 建立广泛的社区待业青年就业的社区支持网络, 从而为社区待业青年提供系统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 1] 刘健.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透视[ J] .新余高专学报,2006, 11 ( 5) :92 -93.
[ 2] 柳世平、袁爱玲.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J] .小学德育, 2007, ( 8) :38-40.
[ 3] 青格勒、李艳玲.“ 2030”现象[ J] .热点追综, 2005, ( 6 ) :19-20.
[ 4] 史柏年主编.社会工作实务 (初级 ) [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201-202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80后 ”啃老的社会现象解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现象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