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半筋节点的地震机理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半筋节点的地震机理研究

时间:2021-03-01 15:11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3-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半筋节点的地震机理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近些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飞速发展,大量计算机仿真方法被实际工程使用,其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验证。有限元分析方法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从结构矩阵分析方法出发,将无限自由度的连续体转换成有限自由度单元集合体。这种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够在试验条件受限、试验成本过高、试验组数过多的情况下代替试验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的集成,能够反映我国每一个时代的特色,向后世传递着中华民族之精神。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属于东方独立建筑系统,虽然曾经多次受到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变异,但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形式、布置规模,它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通常具有“大屋顶”、“木骨架”、“石台基”等 3 大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域和国家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但是目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往往建造年代久远,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中,风吹日晒、腐朽虫蛀、干湿交替、地震飓风等环境因素和游客观光、周边改造动土、战争等人为因素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带来各种形式的损伤。如整体结构倾斜、扭转和沉降等结构层次的损伤,梁枋的挠曲、柱的倾斜、榫卯的拔出等构件层次损伤:用材的腐朽、虫蛀、裂缝、孔洞等材料层次损伤。上述损伤使得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健康情况令担忧。 带有损伤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局部破坏,甚至倒塌现象,其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无法估计,人文艺术损失更无法弥补。经调研发现,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多发生榫卯节点位置的破坏,例如榫卯部位的劈裂、拔榫等,梁枋和檐柱等本身的破坏较少。因此,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进行加固修缮,可以很好的避免整体结构的破坏。针对地震荷载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加固修缮往往要依托于中国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机理,因此对榫卯节点抗震机理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依托于理论分析、有限元软件、试验等手段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透榫、直榫和燕尾榫等榫卯节点形式,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工程人员也提出了大量有效的加固修缮方法。但是,经过调研发现,抬梁式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边跨位置常用的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拉拔能力弱,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局部破坏,导致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倒塌。但是,针对该类节点的试验研究较多,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十分少见。在榫头和卯口安装时,需要事先预留初始缝隙以方便安装。在漫长的服役周期中,自重、地震荷载等,会增大榫头和卯口间的缝隙。环境因素对于木材料的影响,例如木材的干缩、糟朽等,同样会增大上述构件间的缝隙;因此,带缝工作应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常态。但是目前很少学者对边跨半榫节点带缝工作状态进行研究。故此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对无缝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和带缝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机理进行研究,以期了解缝隙对该类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拔榫量、滞回曲线、抗震极限承载力、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规律和位移延性指标的影响,为后续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下的加固修缮提供理论基础。 
  1.2  课题相关内容介绍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是中国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的集成,能够反映每一个时代的特色,向后世传递着中华民族之精神。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为属于东方独立系统,虽然曾经多次受到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变异,但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形式、布置规模,它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通常具有“大屋顶”、“木骨架”、“石台基”等 3 大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域和国家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石台基”有着防止出现上重下轻之势的美观作用,在结构层面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结构的筏板基础,具有防止结构倾覆,坚实地坪,传递荷载之用,同时兼有防水排水的作用;“木骨架”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重中之重,该部分是科学和美学共同结合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使用木材构架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同皮肉之附于骨上。结构的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助墙壁,也就是所谓的“墙倒屋不塌”。这也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最独特的特点,只有哥特式中所谓的“半木构法”与中国框架极其相似,因有石垒的影响,始终未能如中国框架之彻底纯净。“木骨架”中的斗栱不仅仅美观,而且有均匀转递荷载,抗震,维持结构空间稳定的作用,其中的斗栱由多层曲木组成,会使房檐重量渐次集中到柱的上面,实是横展结构和立柱间最为关键的关节,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精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大屋顶”最为壮美,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上面布置有檐部装饰,主要考虑雨水和光线以及美观的作用,但在结构层面上仅仅有增加自重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极具时代特征,汉代建筑(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使用秦砖汉瓦和木构架技术,使得当时的木结构具有一定的形制,后世称为汉式建筑。该建筑通常造型平直、檐角微翘、装饰朴实。随着建造水平的提高,从隋唐至宋元时期,中国古建筑木结构飞速发展。《营造法式》一书详尽的介绍了该时代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脊檐弯曲、檐角上翘、装饰华丽。明清时期的建筑则进入标准化阶段,将建造业纳入国家管辖范畴,并出台了《工程做法则例》,此阶段的建筑被称为清式建筑,其特征造型稳重,脊檐正规,翼角稍翘,华而不繁。

  第 2 章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抗震机理理论分析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中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损伤。带有损伤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会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甚至倒塌现象。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决定了整体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半榫节点(包括中间跨半榫节点和边跨半榫节点)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较为常见的节点形式,具体构造方式、尺寸要求等可以参考《营造法式》,另外,文献对半榫节点(中间跨和边跨)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模拟,获取了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重要参数,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本小节通过理论手段分析了边跨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以期为该类节点加固修缮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让读者更为清晰的了解本研究的必要性。
  2.1  边跨半榫节点模型选取
  本部分对边跨半榫节点模型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往复运动过程进行理论描述,在理论分析中需要考虑榫头和卯口间的缝隙。因为真实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工作时,缝隙的参与是无法避免的:(1)在榫头和卯口安装时,需要事先预留初始缝隙以方便安装;(2)在漫长的服役周期中,自重、地震荷载等,会增大榫头和卯口间的缝隙;(3)环境因素对于木材料的影响,例如木材的干缩、糟朽等,同样会增大上述构件间存在缝隙;因此地震荷载作用下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细部模型按照木柱的半径为 r,大榫头长度为 l1,小榫头长度为l2,大榫头高度为 h1,小榫头长度为 h2,榫头高度即是枋的高度 h,榫头的宽度为 bf,缝隙的高度为Δ。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反向加载初期同样为自由转动,这是由于缝隙存在造成的。因此初始转动时,边跨半榫节点承受弯矩的能力较弱,弯矩承载力主要由榫头和卯口间的摩擦力提供,该摩擦力与榫头和卯口间的安装挤压应力有关,该阶段属于自由转动阶段;当榫头发生转动,榫头和卯口间存在接触,接触区域出现 2 处横纹压缩区域和 1 处顺纹压缩区域,此时边跨半榫节点处于弹性状态阶段,接触位置处于受压弹性变形阶段。此时榫卯节点依靠受压区弹性变形提供弯矩,在停止施加荷载后,变形可以恢复;最后边跨半榫节点进入塑性状态阶段,该阶段受压位置出现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存在先后顺序,即先出现横纹受压塑性变形,上下两点横纹塑性变形先后顺序与尺寸(受压面积)有关。  
  2.2  地震荷载作用下边跨半榫节点往复运动过程理论描述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 M-θ 曲线是衡量其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M-θ 曲线的与节点的几何形状、材料参数、工作状态等均息息相关。本小节仅根据影响因素和工作状态给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M-θ 曲线的理论描述,具体参数的选取和系数的确定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以 θ 作为指标对中国古建筑木结边跨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 M-θ 进行分段,M-θ 曲线分为自由转动阶段(M-θ 曲线呈现滑移状态);弹性状态阶段,该阶段起始于榫头和卯口接触,截止于榫头和卯口塑性变形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榫头和卯口接触时,塑性应变发生于榫头表面,因为木材横纹屈服强度小于木材顺纹屈服强度。无论是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正向加载还是负向加载,后续理论推导均遵循以下假设:a.榫头绕卯口转动,榫头正截面受力与梁枋正截面受力方式一致;b.正向加载或负向加载时,在一个加载周期过程中转动中心位置不变,即不考虑每次循环的拔榫过程;c.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榫头和卯口符合平截面假定;d.边跨半榫节点受拉时,木材变形为线弹性。边跨半榫节点受压时,木材顺纹和横纹变形表现为理想的弹塑性状态;e.木材顺纹受拉时的弹性模量与木材顺纹受压时的弹性模量近似相等,另外,木材顺纹抗压屈服强度要高于木材横纹抗压屈服强度。

  第 3 章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抗震机理有限元分析

  3.1  边跨半榫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3.2  边跨半榫节点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 4 章  带缝工作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抗震机理有限元分析

  4.1  带缝的边跨半榫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4.2  带缝的边跨半榫节点有限元模型破坏现象比对
  4.3  带缝的边跨半榫节点有限元模型关键参数比对
  4.4  本章小结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的价值,但是其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其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形式的损伤。带有损伤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局部破坏,甚至倒塌现象,其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无法估计,人文艺术损失更无法弥补。经调研发现,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多发生榫卯连接位置的破坏,对榫卯节点的保护有益于对整个结构的保护。针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加固修缮往往要依托于中国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机理,因此对榫卯节点抗震机理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了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少的边跨半榫节点,该节点在抬梁式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边跨位置经常被使用,本身抗拉拔能力弱,故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局部破坏,导致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倒塌。另外,在榫头和卯口安装时,需要事先预留初始缝隙以方便安装;在漫长的服役周期中,自重、地震荷载等,会增大榫头和卯口间的缝隙;环境因素对于木材料的影响,例如木材的干缩、糟朽等,同样会造成上述构件间的缝隙增大;因此,带缝工作应该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常态。但是目前很少学者对榫卯节点带缝工作状态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和有限元两个方面研究该类节点的抗震机理: (1)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对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正向加载和负向加载下的力学响应进行描述,将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往复运动过程分为自由转动阶段、弹性状态阶段、塑性状态阶段。使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机理更为明晰。使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对该类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 M-θ曲线进行预测,将 M-θ 曲线分为自由转动阶段、弹性状态阶段和塑性状态阶段。将每个阶段相应的影响因素(摩擦系数、材料参数、尺寸参数等)进行了汇总,提出了对应于每个阶段和每个转点的理论公式,以方便实际应用。(2)有限元模拟方面: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对无缝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采用柱平放,梁端加载的方式模拟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榫头和卯口间的复杂受力状态。提取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延性系数等关键参数。其次与带缝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对比,缝隙梯度选择2mm。通过对比可知,缝隙的存在影响着该类节点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状态和拔榫量。缝隙的存在使得节点在低周往复运动中发生滑移,使得原本“梭形”的饱满的滞回曲线变为“反 Z 形”。上述滑移现象的产生也导致该类节点抗震极限承载力和抗震刚度的下降。缝隙的存在同样会导致该类节点骨架曲线形式的变化,即从弹性状态阶段、塑性状态阶段变为自由转动阶段、弹性状态阶段和塑性状态阶段。上述变化使得该类节点的刚度退化规律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延性指标也发生了变化,缝隙的扩大减低了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冗余度。 展望:本文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由于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相应的试验。理论分析中的很多参数需要大量试验确定。希望后续能够进行相应试验,将本文提出的定性的理论分析定量化。另外,结合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希望后续能够提出符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边跨半榫节点的加固修缮方法,甚至改进方法。以期能够保护当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增加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冗余度。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半筋节点的地震机理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