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基于社区的既有建筑改造为老年设施设计研究

基于社区的既有建筑改造为老年设施设计研究

时间:2021-02-27 17:31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基于社区的既有建筑改造为老年设施设计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通常来说,老年人的社会经验较为丰富,但是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该群体的生活状态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具体而言:身体健康水平逐步下降、心态有较大调整等层面。因此在对老年人服务设施进行设计不应当只是着眼于该群体身体状况,还应当考虑到其生活层面以及心理层面。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老龄化社会指的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中老年人人口占比超过一定比例的社会,国际上研究者通常将老年人定义为年龄超过 60 岁的人,如果老年人的比例超过 10%则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老龄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结构发展不完善的现象。当前,按照国际定义,老龄社会的划分标准如下表。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信息显示,当前全球年龄大于 60 岁的群体占比超过 17%,亚洲国家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欧洲国家老年人占比较高。人口老龄化由多种因素引起,通常认为人口老龄化由生育率降低以及人均寿命提升所造成。随着世界卫生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发展,未来人们的寿命将有所延长,当生育率逐渐降低时,人口老龄化现象将越来越严峻。由于西方国家经济体系发展较为完善,社会福利相较于我国也更为丰富,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相对较早。西方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较长,而我国仅十余年就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近年来随着医疗体系的发达和生育率的逐年下降,我国老龄化有明显增速现象。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地域老龄化程度有所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模式也有所差异,这是我国相较于西方国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随着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如何实现养老也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开始着手解决老龄化问题,因此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可通过资本运作来解决养老问题。从老龄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数的比例来看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在 2020 年末将达到17.17%。根据这一趋势予以估计可知,我国老龄人口将在 2050 年达到 4.8 亿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超 34%,不仅如此,我国超高龄人口总规模将突破 4000 万人。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如何面对“人口红利”消失后的社会经济倒退以及养老问题成为我国政府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根据权威机构给出的调查报告,我国“半失能”老人群体达近 2000 万人,根据预测,到2020 年末,我国半失能老人群体将再翻一番。随着我国失能以及半失能老人群体数量的进一步扩展,再加之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进一步增大,传统的子女养老形式已难以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养老需求,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对社区中大量的老年人群体予以照顾,同时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已然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老年型社会划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在满足老年人心理与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基于建筑学视角对社区现状空间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尝试寻找设计方法完成对社区既有建筑的改建过程,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完成对养老设施的设计,改善社区养老条件。当前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为公办养老院养老或子女养老,而社区养老概念并未在城市社区中广泛推行,尤其在二三线城市之中,对于社区养老的具体服务内容更也未有一定认知。除此之外,在一线城市之中,社区养老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公办养老基础设施资金不到位、监管缺失、政府和社区政策不同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建立相同的养老模式或基础设施将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足。有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中部分小型社区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建立养老中心,而该养老中心的规模相对于小区老年人数量而言较大,由此导致设置闲置甚至挪作他用。不仅如此,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过于单一,难以应对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养老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养老设施均由其他建筑经过简单的改造而成,其内部设施较为匮乏,仅机械的完成了政府规定的相关指标,并未考虑老年人人性化养老空间的设计和安排。根据民政部门出台的有关社区养老中心的建设标准可知,近年我国针对社区养老问题进行了规范,但针对当前社区中普遍存在的改造养老建筑,由于地域、规模以及年代上的差异较大,因此会被周边环境因素所限制,且对于同一地区很少有相对同一的标准或规范来完成社区养老中心的建设和改造,因此社区养老实际建设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不够完成也成为我国养老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国内外研究者在社区保健服务领域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少有针对性的对于某个地区以及某种养老模式进行探讨,除此之外在特定条件下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处理模式当前尚未有一致观点和看法,国内也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指导模式。因此对老年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索一种适用于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完成社区养老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对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 2 章  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2.1  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般社区的养老模式会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断调整,所以,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的养老模式不尽相同。如果社区养老中心想要在养老模式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要早考虑当地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理条件,在养老模式上因地制宜,在服务内容上也要与时俱进。定期对当地老人的生活方式和服务需求进行调研,综合考虑养老建筑的选址和养老设施的选择,对社区养老设施模式形成针对性的建设体系。基于此,本文将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国内养老设施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调研结果发现上海和北京的社区养老设施已得到广泛覆盖,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较多,地方编制也相对较为规范,部分社区中的养老机构已运营多年,在社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在不同社区开设“分店”,形成“全国连锁”的运行模式。通过对社区老人采访,当地的老年人对社区的养老照料服务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对社区老人的问卷调查表明,社区老人对目前自身所享受的社区养老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依据北京市 2001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养老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当时北京市已经建立养老(残)餐桌 3837 个、托老(残)所 4397 个、签约 35 家市级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定点单位、发展 1.5 万家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其他服务等六大类 110 项对老年人服务的模式。并且为有需求符合相关条件的老年人或者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大约 20 万台。到了 2012 年,北京市为方便老年人或残疾人新开设 33 家日间照料室,分别位于亚运村街道、香河园街道、大屯街道、大栅栏街道、北大燕园社区等社区内。场地由北京市政府免费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由“青松居家康复护理中心”提供。社区的老人只需要每月交付 1300 元的“托老费”,其主要包括一顿午饭、接受康复训练、精神慰藉、日间活动和饮食指导等等。目前最新出台的养老驿站模式大多以居家养老服务点形式存在,其主要提供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其缺点是日间活动和短期护照托送服务设备相对较少,个别设施装备和服务还有待完善和拓展,并且建筑空间也缺乏人性化的考虑,这就使得向标准的社区老年人服务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的小区大多以传统胡同文化或者企业家属院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在三环以内的居民住宅具有层数少,待改建用房数目多等特点,多数小区周边都具备养老设施,但当地服务居民区内部基础设施还相对较少。
  2.2  既有社区养老设施空间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中的养老模式为多种模式并存,同时构建了相对较多的社区养老空间,如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以及老年食堂等等。其中有部分社区养老空间具有相似功能,而还有部分社区养老空间可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分类如下图。当前我国社区养老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是难以实现空间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多数老年人在其有活动需求的养老空间之中常常面临活动场所面积不足以及没有相应基础设施情况,因此对我国当前既有社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来满足这些老年人需求成为社区养老模式完善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为自理老年以及介助老年人服务,提供专业性较强的一些训练、照护、医疗等康复设施,为术后需要康复训练的老人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患病手术之后身体机能的进一步恢复以及相应的社交能力,最主要的护理方式是照顾老人的日间活动使得其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一般情况下老人便可自主进入设施或者由家人接送。根据具体的功能布置图,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医疗康复是社区康复中心的最主要功能。主要面向的是半失能或者全面失能的老人,可以帮助其进餐以及休息,所涉及的社区社交娱乐活动较少,主要核心是医疗专业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相似,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但是并不能代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这主要归因于其功能偏向于医疗。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北京大部分社区均设置有专门的康复保健,占地面积大约在 70 ㎡左右。其布局方式受到面积的制约,因此比较混乱,设施摆放相对密集,休息空间非常狭窄,使用起来会有很多不便之处。

  第 3 章  老年人需求及既有建筑改造方法分析

  3.1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及启示
  3.2  老年人基本情况与养老需求调查
  3.3  老年人日常活动场地分析
  3.4  社区既有建筑分析及改建方式归纳
  3.5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既有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研究

  4.1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2  生活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3  医疗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4  辅助用房改造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实际案例改造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及分析
  5.2  房屋改造方案
  5.3  室内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选题是源于近几年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60 后、70 后大批人口的老化,独生子女家庭等因素使得对老人的照顾成了一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养老方式,一是养老机构,尽管在这些机构中,一些设备十分齐全,但是管理模式却是封闭式,使得老人像是住在牢笼中,另一种方式是居家养老,虽然儿女及保姆的照料无微不至,但是因缺少应急的设备与技术,故对于老人的健康要求较高。结合这两种方式的优点,社区照料成为一种较好的养老选择,该种模式既保留了老人对于熟悉环境的要求,通过对我国大量的社区存量建筑改建也可以达到社区的养老需求。第二章主要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与实地的走访,对我国北京、上海两个一线城市的社区养老现状的特点进行分析。深入每个养老设施内部对设施的运营情况,老年人满意度,空间配置进行细致的调查,对现有的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分类,总结我国社区养老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为第三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调查提供基础资料。第三章通过理论研究,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进行探究,总结不同尺度下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模式。通过对北京三个大型的社区街道内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分为老年人的日常基本情况与养老需求期望,并加以总结分析社区养老设施的功能与空间构成。对社区既有建筑进行调研总结,分析老年人活动区域的倾向性与既有建筑的选址因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归纳,根据三种改建手法提出相适应的改建条件。第四章根据前文的调研走访与归纳,对改造设施内部的各个空间进行设计研究,根据各个空间的使用需求,空间特点及改造条件总结出多种改造的可能性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理论基础,在北京亦庄开发区选择了旭东嘉园内地幼儿园进行实践改造学习,对项目周边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调研走访,通过对建筑结构分析,确定了功能置换本次改建的方法,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养老设施的平面图与组织流线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明确了改造的功能需求,并对室内空间进行描述。经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文运用了实地调研、理论学习、设计实践,通过对北京和上海部分的社区养老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老年人的行为模式与养老需求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的一线城市养老政策与模式较为完善,社区的养老设施覆盖面较好,但是现存的社区养老设施硬件条件与空间品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通过对北京的一些社区进行走访,对社区内的既有建筑进行总结,基于对既有建筑结构、环境和平面组织形式的分析,进行改建方法的总结。第四章基于对老年养老需求与现状养老设施内部空间,根据现有的老年人建筑规范,对各个功能空间改造设计提出多种方案,作为规范的补充性依据。(1)经过实地调研走访,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设施存在以下问题,现存养老设施种类繁杂,设施定位不明确造成功能重叠,管理混乱,设施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基于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调研,大部分我国社区养老设施只具备日间照料和有限的娱乐服务,而大部分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只接受 1 年以上的托老服务,对于短期托管这样的日常需求无法实现,照料模式应当多元化,以日间照料与上门服务为主,同时在设施内部提供短期托老服务,也避免了设施在夜晚的资源浪费。(2)社区养老设施应当根据社区的规模与老年人的概况,确定养老设施规模,根据相应老年人建筑规范,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要求在 750 ㎡、1100 ㎡、1600 ㎡,所对应的社区最小规模为 0000~15000 人,而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社区规模在 4000人左右,而社区的待改建筑在 100~1500 ㎡不等,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可以通过等比例缩放的形式,灵活增设 300 ㎡,500 ㎡两个较小的标准作为规范你的补充,在满足较小规模社区的养老需求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空间的浪费。(3)对我国社区既有建筑进行总结,社区内的待改建筑可以分为 5 大类,既有住宅楼,社区居委会、卫生服务站,幼儿园,活动中心及办公楼,沿街商业。其选择主要基于周边环境,平面组织流线,既有建筑结构体系三方面确定,并对改建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出改建、改扩建、整合法的适用条件。(4)基于调研对养老设施内部走访调查,将社区养老设施内部空间划分为四大类别,设施内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医疗空间和辅助空间,得出每种空间的具体设计要点,对于不同功能区域的改造提供多种可能的改造手法,以免单一方案无法满足不同的既有建筑。对空间内的部分家具设施尺寸进行归纳,使空间最大化利用。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社区的既有建筑改造为老年设施设计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