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时间:2021-02-21 10:33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通过对建筑理论和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探讨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手法。笔者实地考察了北京地区大大小小 50 多座博物馆,并且着重针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文献研究,从建筑学角度总结了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地域性表达方式,期望对北京地区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速度惊人,不同国家、地区通过交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换,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原先各地区稳固的文化差异受到冲击。因此尽管21世纪已经走过20年,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播在发展中难免会与地域文化正面碰撞,不能达成一种共识,结果便是导致分歧。当下我们处在以现代化为主导意识的社会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迅速消失。尽管我们一直在关注地域文化,但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不刻意关注地域文化,它将不会得到发展。好在文化产业在现今城市发展中占比逐渐增大。尤其是博物馆建筑的建造规模与数量在全国各地均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已建成和计划要建造的博物馆案例数不胜数,然而博物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缺乏文化内涵、建筑形式趋同等现代主义带来的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巨大的特点导致了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性极大,建筑地域性问题必然会是不同地区和城市展示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筑师们也越来越强调对地域性、文化性的思考和追求。文化类建筑在塑造城市特色以及传播文化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其建设量大增。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不在是之前单纯的欣赏展品的空间,更是通过展品了解地区文化内涵的渠道。因此博物馆不能只表现出收藏、研究和展示收藏品和艺术品的功能属性,还要表现出解读历史、设想未来的文化属性,进而体现自己更加多元化的自身价值。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文以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博物馆是因为该类建筑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极大推动了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博物馆协会从成立至今曾多次修改博物馆的定义,如 2007 年对博物馆定义进行调整,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各国根据自身社会发展对博物馆进行定义,并随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因此不同国家对博物馆的认识有所差异。2017 年出版的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写到:“博物馆是为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及传播人类与自然历史、人类成就、自然奇观、社会记忆等所设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包括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2。”综合以上对博物馆定义的总结,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娱乐的公共建筑。 
北京市区域划分

第二章  博物馆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起源于英国的如画地域主义运动,之后经发展又被用于商业宣传,但都没有能够真正协调现代社会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矛盾。直到刘易斯·芒福德重新定义了地域主义,使地域主义成为一种开放的思想观念,摆脱之前自我封闭、抵制其他思想的理念。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简单地采用地方材料和结构,因为这不能与全球化抗衡,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6]。这也表明地域主义开始与全球化相结合而不是之前那种势不两立的态度。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来源于伊曼努尔·康德的批判主义哲学。 芒福德地域主义得到关注之后,亚历山大·楚尼斯和利亚纳·勒费夫尔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在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与解读。之后的地域主义发展已不再是一种反抗现代主义建筑的封闭思想了,它开始自我反省并接纳其他思想,正如1959 年丹下健三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奥特罗会议上所说,“传统在对其自身缺陷的挑战中得到发展,地域主义也是如此”,这句话凝练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核心思想:一种能够自我反思和反省的地域主义[6]。地域主义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特点,是一种考虑过去、表达现在、创造未来的设计原则。其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吸取当地文化后形成一种充满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很好的成为地区的名片甚至标志性建筑,然后反过来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影响其他建筑的形成。 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在其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对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讨论,并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六要素。弗兰姆普顿认为,地域主义是一种紧随潮流的设计原则,不应停留于任何历史阶段。因此传统乡土风格的简单复制并不是地域性的关键所在,真正需要注重的是对精神内涵的汲取,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优势创造符合时代特色的地域建筑。弗兰姆普顿的观点表明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将会对建筑的延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2 影响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 
  人类最初在自然界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建造建筑,因此建筑必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能起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尽管自然因素对建筑制约比较大,但自然因素的变化总是比较规律,因此对地区建筑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几乎不怎么改变。通过总结气候、环境、材料的实际情况,在建筑布局、造型、空间、材料等方面最大化顺应自然环境,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气候因素 
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决定建筑舒适与否的重要依据。古人根据对气候条件的观察,摸索建筑的应对手段,经过持续不断的改进,最后形成稳定的建筑手法,这些手法流传至今成为地区建筑风格。尽管不同地区建筑风格不一,但是处在相同气候带内的建筑总是表现出类似的建筑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气候决定了地区建筑的主要走向。现代社会因技术的发展往往不再考虑气候条件的制约,通过人工技术也能够保证建筑的舒适性,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往往以高建设成本和高能源消耗为代价。因此结合现代化技术与审美的同时能够考虑气候因素将会使建筑集现代性与地域性于一体。 建筑物风格的形成是多种气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避雨、遮阳、保温、防风、御寒、通风、纳凉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使建筑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使用各种策略面对地区气候环境,并将其融入到地区建筑形式中,具体表现在建筑造型、形体组合、结构形式、开窗大小等方面。以我国南北方民居建筑为例,南方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量大,因此建筑大都通透,易于通风避热,典型代表为干栏式建筑(图 2.1)。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要取暖、保温,墙体大都沉重,开窗较少,但是为了采光,窗户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同时开敞的院落能够保证充足的阳光(图 2.2)。 
南方吊脚楼和北京四合院
 

第三章  北京地区建筑地域要素分析 

3.1 城市规划布局
3.2 皇家建筑与宗教建筑
3.3 民居建筑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博物馆地域性表达手法 

4.1 传统建筑利用与借鉴 .
4.2 轴线的继承与创新 
4.3 仪式感空间的营造  
4.4 地域材料与色彩的使用 
4.5 小结 

结   论 

  通过对建筑理论和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探讨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手法。笔者实地考察了北京地区大大小小 50 多座博物馆,并且着重针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文献研究,从建筑学角度总结了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地域性表达方式,期望对北京地区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发展有所帮助。 论文首先从地域主义理论以及博物馆相关知识入手,分析了建筑地域性影响因素和博物馆地域性表达的实际案例。结合以上分析对北京地区传统建筑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北京地区的文化基因,探讨这些文化基因如何在当下社会影响现代建筑。以此为基础,对北京地区博物馆案例进行大量分析,探讨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个观点: 
(1)北京原有城市布局以及故宫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具有中轴对称、院落空间等特色。这些特色随时代发展不断改善,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北京现代建筑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表现出创新性。 
(2)传统建筑改造后作为博物馆在北京地区数量较多,占到该地区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另外许多博物馆通过使用地域材料、地域色彩以及模仿传统建筑构造等形式来唤起人们的情感记忆,从而表达地域文化。因此利用和借鉴传统建筑是北京地区表达地域性的重要方式。 
(3)北京地区博物馆从三个层面表现出强烈的轴线法则。首先在单体层面上采用对称布局以及立面高度从中心向外递减来突出轴线关系。其次在群体层面通过与周围建筑或者道路的对应关系形成轴线,完善了北京的轴线系统。最后在城市层面,通过与北京两条城市主轴线建立关系,不仅丰富了传统轴线的立面,还在传统轴线的基础上进行延续,表现出轴线的自我更新。 
(4)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处理上十分强调追求与传统空间形式的呼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入口空间往往通过大尺度门窗与柱子形成宏伟的气势,这是对皇家建筑空间的回应。廊柱空间以及院落空间则是对四合院中的空间精髓进行巧妙转化形成新的地域特色空间。场所空间的形成主要通过还原真实场景唤起人们的回忆,从而表达博物馆的地域性。 通过对北京地区博物馆的调研,发现还有许多博物馆并没有表现出地域性或者只是粗浅的进行表现。单从地域性表达来看,精神内涵的契合与多元化的表达手法更加适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审美。但不可否认物质层面的地域性表达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所谓的地域性以及文化传承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中心的,建筑师的地域性表达未必能够代表大众的观点。建筑的审美最终还是要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以高冷的艺术态度独立于大众。博物馆的地域表达需要结合时代审美和人的审美进行创作,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只要设计恰当都会获得观众的认可。正如批判的地域主义理念一样,地域文化是处在不断动态发展中的,对传统最大的尊重就是超越传统,使建筑不仅表现出传统的文化,还要使建筑表现出传统中没有的新事物。北京地区的地域文化也应该在持续不断的更新发展中,以鲜活的生命力走向未来。 另外自身的经验不足以及对实际案例的研究稍显片面,对地域主义相关知识的梳理以及博物馆的认识还存在疏漏,因此本文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有所欠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研究以完善论文内容。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博物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