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研究

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研究

时间:2021-02-01 17:23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前门大街区域紧邻老城皇城周边,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其大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建筑。大街虽历经整改,但基本还保持其原有格局,主体街道呈南北走向,因作为商业建筑使用,临街商铺均朝向街道,其商业功能性大于自然采光因素,使临街的建筑装饰特点效果增强。主干道周边延续街道呈东西走向,建筑分布情况与主干道一致。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更新节奏变快,人口密集度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建筑密集度增加。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所引起的城市形象定位、设计思想潮流、工程技术、新型材料变化等对城市色彩风貌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众多城市的色彩风貌出现了趋同性。(2)城市色彩重要性凸显,城市建筑色彩包含了一个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明、风土人情等,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达途径。建筑上的色彩在远古时期仅作为装饰,后在逐渐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各种政治人文色彩,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色彩的识别作用、美化作用、物理作用等也越来越凸显,易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理上直观的冲击和影响,色彩的象征意义便超过了其本身的实用意义,成为城市精神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国内建筑色彩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国内近几年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研究色彩的学者所学习的对象均包含意大利、日本等国家早期的色彩研究成果,虽然近几年在国内也有众多的城市在开展城市色彩的整治工作,但因在该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上存在种种差异,且未有明确的标准;在色彩研究结果形成上,色彩设计方法、色彩建议等层面上参差不齐,因地区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结论实效性检验上也尚未有明确判断规则,故而对建筑色彩设计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4)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色彩规划与设计需求,北京前门大街区域作为北京精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关系一直是人们在思考并尝试的问题。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因人们对发展的量化追求与心态、建设者责任感缺失及决策上方向的失准、城市整体意识不强、城市特色缺少深入挖掘等内在因素,使部分传统建筑色彩风貌与形态经受了一次次冲击,面临着特色精华的流失与断层。北京针对区域、街道也逐渐制定实施了城市、街道等设计导则,目前,北京对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明确提出:1、需加强城市色彩管控,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统精髓,规范城市色彩使用,形成典雅庄重协调的北京城市色彩形象。2、要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3、2018年 7 月《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的指导意见》中对建筑界面的形式、材质、色彩等提出建议与指导,明确了建筑色彩对于塑造富独特、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其具体的策略与实施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详细深化。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精华区内的前门大街以及附近两侧区域。什么是文化精华区?文化精华区是指在北京老城内,将具有突出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区域地段,按照历史和空间进行整体生成的综合集成,保护与创新相结合。通过文化精华区的保护与城市设计,使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与北京城市功能的全新发展有机结合,最终能回归到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北京创新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中划出了 13 片文化精华区的区域,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位于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的文化精华区内,前门大街区域因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的元素组成与现在的展示地位,成为这个区域内特殊且重要的一条街区。本文研究对象为该区域内建筑的色彩,主要探究什么是建筑色彩对比规律?色彩对比规律又包括哪些特点?一般理解为色彩对比就是色彩之间的矛盾,两个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能够清楚的区别,这就是色彩之间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不是孤立出现,总是和周围的环境比较而言,因此,建筑色彩的对比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这就是要求我们对色彩的考虑要有综合性。色彩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两个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原本存在的色彩和受人工影响而存在的色彩,本文研究的建筑色彩绝大多数为人工色彩。对于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的研究则主要通过对建筑不同部位色彩的整体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艳度对比、面积对比、同时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这八种对比方法来进行总结提炼。
太阳光谱中波长与光色的关系

 第 2 章 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理论基础与相关因素分析

  2.1 色彩相关理论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与应用规律的学科,还涉及到心理物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色彩基础是光学,不同波长的光在视网膜上引起不同的反馈信息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颜色。人的眼睛可见的光波范围大约在 400~700nm之间,在这些光波中,人的眼睛对处于约 555nm 的光波区域(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较为敏感。人们将这些可视的色彩用三种属性来对色彩进行定位和表达,即色相、明度与艳度。色相,可以理解为色彩的种类名称,如红、橙、黄等,由光的波长决定,通常色相环有 12 色、20 色、24 色等组成;明度指的是色彩的亮与暗由物体折射光的情况来决定;艳度也就是饱和度,光波波长越单纯,纯度越高。色彩发展到现在,为了便于研究与描述,需要有量化的统一规则来对色彩表达。目前国际上统一的色彩标准有孟塞尔(MUNSELL)颜色体系、奥斯特瓦德(OSTWALD)颜色体系和日本(PCCS)实用色彩坐标体系,但是对于建筑色彩的研究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孟塞尔(MUNSELL)颜色体系,该系统是色度学里通过对色相(hue)、明度(value)及艳度(chroma)三个维度来描述颜色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由美国艺术家阿尔伯特·孟塞尔(Albert H. Munsell,1858-1918)在 1898 年创制的,在 1930 年代为 USDA 采纳为泥土研究的官方颜色描述系统,至今仍是比较色彩方法的标准。本研究所用的色彩数据也以该系统色彩数值为衡量标准,对建筑色彩进行调研比,采集色彩分析数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大家具有共同认知物体来描述色彩,如雪白、金黄等。这些描述可以形容出大概的色相,但是无法做出精准的色彩定位,为了有科学精准的方法来表达色彩,便产生了色彩体系,常用的国际标准色彩体系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大都通过色相、明度与艳度三个色彩的属性来表示颜色。
  2.2 关于建筑色彩对比的相关理论研究
  色彩地理学是由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最先提出的应用型色彩理论学说,提出了“景观色彩特质”概念,提出了构成景观形象与色彩相关的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要体现地域的特色。给出了色彩审美的基本原则“色彩家族学说”,即由同一性要素组成的色彩组群,在视觉上更加容易产生和谐感,并且还要考虑到材料的使用如何彰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以及社会的审美趋势,以调查、测色记录、取证、归纳、编谱、总结色彩地域性特质等实践方法为地区的色彩发展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各个区域建筑色彩的形成都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城市人工的影响,使建筑的色彩展现本土的文化特征与风俗人情,这是在建筑色彩设计中、尤其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对建筑构造的基本形成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中气候是影响建筑形式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其次就是本地拥有的建筑材料,影响到建筑的形态。而社会人文与城市人工在长时间的历史积累中,总是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与色彩观念,从而作用在建筑色彩上,使某区域的建筑呈现出当地的特色。(1)建筑色彩学,建筑色彩学指的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色彩对于建筑规律的表现规律和特点。建筑的色彩学基于色彩学与绘画色彩中的色彩原理,主要是为建筑的形体服务,建筑的色彩依附在建筑的形上而存在,两者之间是相互依附与促进的关系,建筑的形体是确定的,但是通过色彩的塑造可以使形的对比与虚实关系更加的突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建筑色彩的设计更多的是反应空间感和造型的一种手段。在色彩关系上,建筑色彩所追求的和谐除了要考虑色彩对建筑本体的和谐程度,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考虑与周边环境色彩的和谐程度。考虑到建筑的整体色彩效果,外立面在色彩选择上相比较一般色彩设计对色彩的选择范围会小一些,因为人们一般认为高明度或高艳度的色彩看起来偏平面感一点,而建筑色彩的呈现则依托于建筑的外立面的材料、质感、肌理。建筑色彩的设计要着重考虑色彩对建筑形体关系的塑造以及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和谐。(2)建筑色彩的构成要素,建筑的色彩构成要素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对建筑色彩的面积大小进行百分比统计,按照面积的大小将建筑色彩分为主体色、辅助色、点缀色,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分析建筑色彩的应用是否恰当,便是基于这三种色彩比例的使用是否均衡协调。建筑体的色彩面积中占据≥51%的色彩称之为主体色,一般出现 1~2 种色彩,面积≥25%的色彩我们称之为辅助色,出现个数为 1~4 个,与主体色一起作用控制物体的色彩基调,在较远的距离便可以看到。

  第 3 章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调研与分析

  3.1 前门大街区域概况
  3.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现状调研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前门街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识别与控制讨论

  4.1 前门大街区建筑色彩风貌事理因素
  4.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4.3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控制
  4.4 北京老城建筑色彩对比保护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有机更新下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实施策略

  5.1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的保护控制基准与规律
  5.2 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策略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针对于北京老城的保护,色彩风貌是直观呈现上的重要方面,对于前门大街区域的色彩规划与设计,人们也从没有停止过尝试,如何在保存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响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对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域的保护与更新,在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的层面上,依旧有尝试的空间。(1)对建筑进行分析,归纳建筑种类,梳理色彩风貌特色,通过对前门大街区域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将街区范围内包含的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将建筑分为商业建筑单元、金融建筑单元、文教建筑单元,通过在不同的层级应用色彩的整体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艳度对比、面积对比、同时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对应建筑的类型、形式、部位、材质等,分析每个层级建筑色彩对比的结果,进行色彩对比规律的研究。(2)总结区域人文事理因素,筛选建筑色彩精华,经过对北京前门大街区域进行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城市人工、色彩感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建筑与色彩的形成源于地理因素中的区位因素、气候因素与建材产地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设计事理的发展为色彩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城市规划、营造技艺与新材料的兴起为建筑色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社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积淀,人们的认识与感知逐渐趋于系统与平稳,并且希望通过调整建筑的色彩以及规律特色来展现城市定位、文化内涵与建筑特色等。(3)提出控制原则与保护策略,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整体到微观层面对不同层级建筑色彩对比的控制原则与保护策略进行考虑,整体定位色彩基调,中观实行按照建筑类型划建筑色彩对比大方向,微观实现具体色彩对比规律详细呈现。(4)总结前门大街区域的色彩对比控制基准,并应用到实际中通过明确建筑八种色彩对比规律,根据城市层面、区域层面、街道层面、建筑层面的不同形象定位与历史发展背景,给出色彩对比规律控制下的建筑色彩精华参考数值,并将这些色彩应用到实践当中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出现个别规律不能完整对应建筑整饰的问题,这还需要我们进行规律到个体、个体到规律的正推与反推,力求避免在色彩对比上的一概而论和特色遗漏,从而更好的实现色彩规划与整饰。针对文化精华区的建筑色彩对比规律,以前门大街作为例子先行进行了研究,但是本研究也存在研究涵盖面不够全面、研究深入程度有待加强、色彩对比规律控制的执行方法需更加明确等问题。对于政府需要在保护利用规划文件上做进一步的探究,寻找更加明确的目标定位,推广更加有效的保护利用方法等,使建筑色彩的研究更加的完整化、体系化。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需要对建筑色彩以及其它各个方面进行更加综合的考量,对自己负责,为社会贡献,做好国家建设的执行者;对自身而言,针对本文有待深入的色彩对比规律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类别、研究方法与实施策略,作为未来继续探究的方向,思考精华区与精华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在众多的特性当中,还存在着哪些相似的共性可以作为规律适用性的关键等后续的问题,我还需要对建筑色彩更加沉淀、深入的学习,期待在建筑色彩对比的发展上有更多的发现,为相关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更多有效的、可行性的建议。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