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北京社区养老金站建筑设计研究

北京社区养老金站建筑设计研究

时间:2021-01-27 21:10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北京社区养老金站建筑设计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北京地区老旧社区改建型的社区养老驿站,从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选取了 5 所养老驿站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北京地区老旧社区养老驿站的建设情况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以后老旧社区改建型养老驿站社区养老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在老旧社区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较高的现象,在国际上有两种标准可以判定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一种是 65 岁以上总人口达到 7%以上,另一种是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 10%。如果国家的人口满足两者中的一个,就可以认为该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的出生率大大下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人口的死亡率进而大幅度下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高,增速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大,社会负担不断加剧。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16.9%,大约有 364 万人。在《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中提到,北京地区老年人口正以每年 15 万的速度增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到 2022年北京地区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 430 万人左右。按照北京地区既定的“9064”养老发展目标中的内容,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帮助下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照顾服务来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这也就是说,至 2022年将有 413 万老人依靠家庭和社区养老设施的照顾支持来实现在家养老;将有17 万老人通过入住机构养老设施的方式来实现集中养老,进而安享晚年。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北京地区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也预示了北京地区将要面临数量异常庞大的老人群体的居家养老问题,尤其是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对居住、护理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国内外社区养老设施相关文献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针对住房权益、原居安老、社区照顾和持续照顾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社区养老设施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是对社区养老驿站进行全方面的研究,确定了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且对相关的设计要求进行了总结提炼。(3)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主要是针对北京地区老旧小区中社区养老驿站的现状调研,在建筑位置及周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时间及建筑面积、服务人口及辐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基本情况的介绍。之后针对调研的案例进行了建设规模、功能配置、功能布局、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提料出当前老旧社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实际的问卷调研,确定了老旧社区中老年人的实际服务需求。(4)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设计的出发点。在前文的基础上,分析老旧社区养老驿站在现状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基本情况,以此确定设计的出发点。首先是在服务内容和实际需求矛盾、面积规模对功能配置的影响、原有结构对空间改造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基本情况的总结。之后研究服务对象与功能配置的关系,并进一步针对服务对象的生活需求确立社区养老驿站的基本功能配置。最后是对社区养老驿站周边的资源进行归纳,方便后续进行功能方面的调整。(5)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主要是从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养老驿站的资源整合、结合现实条件差异化的类型模式选择、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和内部环境优化设计几个方面展开的。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范围,具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规范类文件、硕博士论文、国内外书籍、网站、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了解社区养老驿站相关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情况,并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对北京地区老旧社区内部的社区养老驿站的实地调研,笔者掌握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并实地感受社区养老驿站的养老环境,为之后现状问题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研究数据,并采取深入交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内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社区养老驿站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的结果,总结归纳老旧社区中社区养老驿站的现状问题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方式。
 

  第二章 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

  2.1 社区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
  在 2018 年,北京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了一次普查。通过对 330 处街道乡镇和 6789 处社区的调研,发现社区级的养老助残设施有 3609 处,街道乡镇级的养老助残设施有 495 处,街道乡镇和社区层面的养老助残设施共有 4104处。这也就是说,目前仍有五分之三的社区没有养老助残设施。虽然北京地区养老助残设施的数量较多,但是还有社区缺乏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驿站属于北京地区养老助残设施的一部分,在此次普查中也有统计。目前北京市养老助残设施种类众多。名称为老年活动中心的养老设施占比最高,其次是托老所和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其中,日间照料中心占比 7.9%。由于 2016 年才开始社区养老驿站的建设,在这次统计结果中占比不高,只有 2.6%的占比。预计以后的占比会逐渐升高。养老助残设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使现有养老助残设施或新建的养老助残设施具备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充分满足附近居家老年人基本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尽管本次普查调研了 4104 处养老助残设施,但并不是所有设施都具有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有很多设施只能承担某一种特定功能,如老年助餐、老年助浴、 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老年康复等设施,与之对应的是餐饮、助浴、老年教育、文体活动和康复等服务内容,并不能承担起全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养老助残设施在规模上也存在面积较大的养老院,但是这种设施在服务类型和管理方式上和传统的养老机构类似,应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首先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不能满足日间照料的需求,而选择常住又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老年人和家庭的联系;其次是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居家养老的功能需求。
  2.2 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对象与需求
  社区养老驿站是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提出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提出,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对象为“就近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就近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
包括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长期托养的老年人需要持续性的医疗照护,社区养老驿站并不能完全实现这项功能。并且在《标准》中指出,养老机构可以接收需要长期托养的老年人,并为他们提供全托服务。综上所述,社区养老驿站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需要一定的生活照料,但尚未到需要持续性医疗照护阶段的居家老人,一般包括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会逐渐衰退,逐步进入老年阶段。因此,老年阶段是每个自然人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时期,对空间与外界的互动自然与年轻时有较大的差异,只有仔细的研究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变化,才能合理地进行空间针对化的设计研究。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大,身体器官逐渐衰退,不可避免的对身体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感觉机能、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免疫机能等方面的衰退与设计研究的相关度较高。以下就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生理需求进行论述。感觉机能是人体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衰退会影响老年人对外界信息的收集,进而影响自身的反应时间,因此,对环境的反应能力变差。由于老年人感觉机能的衰退,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应该营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空间环境和物理环境。在老年阶段,视觉衰退主要包括视力下降、视觉模糊等方面,会出现辨识能力下降的现象,例如难以辨识外部形象、物体颜色和细小物体。同时对光线明暗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弱。老年人经常会产生听觉能力的衰退,以至于产生听不清和听不到的情况。但是在睡眠时会对声音较为敏感,在休息时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老人日间休息时,要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在触觉上主要是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减弱,主要表现在对疼痛的感知能力的减弱,可能会无法避免突发的刺激性伤害,例如在端送食物和热水时容易烫伤,容易磕碰受伤,且受伤后不能及时察觉。在味觉上会对食物的辨别能力减弱,出现食之无味的情况,而且容易误食变质或不良食品。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减弱,难以察觉有害气体的异味。

  第三章 北京地区老旧社区养老驿站现状调研

  3.1 调研案例的基本情况
  3.2 调研结果汇总
  3.3 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调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中养老驿站优化设计的出发点

  4.1 现有资源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4.2 老旧社区中养老驿站的资源整合
  4.3 服务对象与功能配置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社区养老驿站的优化设计策略

  5.1 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资源整合
  5.2 结合现实条件差异化的类型模式选择
  5.3 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
  5.4 内部环境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在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北京地区提出社区养老驿站的建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内容,满足居家老年人在日间照料、社交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在进行北京地区的社区养老驿站的普查时,我们发现位于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一般是由既有建筑改造而成,并且受限于原有建筑的面积规模和空间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之后选取了具有五家典型的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细致的调研,并对现状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最后提出具有针对化的优化策略。针对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得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北京地区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社区养老驿站在北京地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属于社区层级的养老服务设施,对于缓解北京地区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和日间照料中心的对比,可以得知养老驿站可以理解为建设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功能空间更加细致全面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其主要服务对象为需要一定的生活照料,但尚未到需要持续性医疗照护阶段的居家老人,一般包括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2)对北京地区五家老旧社区中的养老驿站进行细致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的问题:①小规模的建筑面积本身并不能支持完善的功能配置;②沿用原有建筑的结构,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③建筑空间不能很好地支撑服务内容。在对社区养老驿站服务范围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现状调研的社区养老驿站可以很好的满足自理老人的需求,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介助老人的服务需求。(3)针对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在资源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社区养老驿站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补充和完善自身的服务内容。并且可以根据既有建筑的建筑规模、内部空间构成扥等方面的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驿站,包括基本型、娱乐附加型、医疗附加型和短期托养型。当老旧社区中的社区养老驿站自身面积不足,又要满足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的服务需求时,可以选择医疗附加型和短期托养型的社区养老驿站作为主体,然后在服务范围内选择其他设施承担文体娱乐活动,以此为基础进行社区养老驿站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在重点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中,针对多功能空间、办公空间、日间休息室、医疗保健用房、餐厨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在内部环境优化设计中,针对色彩与标识系统、无障碍环境、室内物理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然而在对于北京地区社区养老驿站的研究上,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是北京地区老旧社区中社区养老驿站建设数量较多,因为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调研,不能对所有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细致的调研。其次,优化措施主要集中在老旧社区中养老驿站的类型、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建筑空间和内部环境几个方面,对社区养老驿站其他方面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北京社区养老金站建筑设计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