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成长关系的研究

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成长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1-01-25 21:25 | 栏目:学前教育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文章《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成长关系的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纳入来自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质量因素来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型,从而探究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学校环境中班级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结果的关系,即哪些质量因素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作用路径,并比较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办园性质背景下班级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实现“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其中“有质量”强调了学前教育质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截至 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 81.7%,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为 73.1%,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因而,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应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入园难、入园贵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儿童发展的需要与教育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迎合我国学前教育转型的趋势,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国家目标。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总体水平偏低,迫切需要政府构建保障体系来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当前在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上,我国突出表现为各地幼儿园的分等定级标准。政府主要是围绕园舍设备条件、保育、教师资质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幼儿园进行分等定级,这个等级对家长择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其教育质量的水平。儿童发展水平变量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效果变量,但幼儿园分等定级评估标准是对幼儿园整体的评价,重视评价园所管理、物质条件质量,轻视过程教育质量、儿童发展水平,没有依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这种等级划分更多是服务于教育市场,而非落脚于提升以服务儿童发展为最终目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尊重学前教育规律,必须体现学前教育价值,必须转向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质量政策保障体系最终应聚焦和服务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目前,学前教育依旧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尤为凸显。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大,不仅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师人数、教师学历水平、生师比例、校舍面积等客观工作与学习条件指标上发展不平衡,更直接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差距大的现实困境。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对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解与认知存在差异、对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划上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差异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导致的。因此,要缩小地区、城乡和不同办园性质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就必须因地制宜,对症精准施策。缩小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差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可靠的方式制定政策,精准解决问题。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在决策与实践上均积极寻求从基于经验向基于循证的转变,力图使来自实证研究的有力证据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石。数据化时代,信息处理技术使循证决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成为新潮流,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多年来积累的各种研究数据,成为我国运用循证决策,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与精准化的必由之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学前教育的解释为“对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的教育”,同时认为应从“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两个方面理解教育质量。然而,目前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概念还未达成一致。秦金亮等(2018)认为广义的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学前社会教育即凡由社会设置或资助,指派专人实施或辅助的各种托幼机构的教育,即各种托幼机构教育。狭义上,刘霞(2013)认为托幼机构质量是托幼机构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程度。李克建等(2017)认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可以理解为托幼机构的教育服务满足相关利益主体的合理需要的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满足儿童发展和学习需求的程度。厘 清学 前 教育 质 量的 构 成 要 素 有 利于 更 全面 地 理 解学 前 教 育 质 量的概念。周欣(2003)回顾前人的研究,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因素进行整理,将托幼机构环境因素划分为结构性质量因素和过程性质量因素,具体为:结构性质量包括师幼比、教师资格和所受训练、教育行政管理;过程性质量包括师幼互动、课程、学习环境、健康与安全、家长的参与。卡迪玛,里尔和伯奇纳尔(Cadima,Leal &Burchinal,2010)认为早期儿童教育质量通常在概念上具有两个维度:结构质量(例如,师生比例,教师资格,教室的物理环境,课堂材料等)和过程质量(例如,师生互动,儿童的课堂经验,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胡碧颖等(Hu et al.,2017)认为结构质量是指一些可以由相关政府机构和(或)计划来调节与控制的指标,如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以及一些计划层面的变量,如教师工资、培训和项目设施的支出;过程质量指的是可能直接影响课程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过程质量的大多数定义是指儿 童 在 课堂 上经 历的 具体 的互 动 活 动 ,最 常见 的是 教师与 儿童 的 互动、同伴的互动和教师的语言刺激。尽管划分的标准不同,但总体而言,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可以看作由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组成。结合本研究的需要,在本研究中是指狭义的学前教育质量,即在中国特定情境中,主要指幼儿园满足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需求的程度,结构质量因素包括生均成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生师比、教师结构特征(教师资格、学历、专业、职称)、学习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因素指教学与互动质量。儿童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智慧结构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模型,建构多水平结构方程,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结果的关系主要探究构成学前教育质量的结构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中,哪些因素对儿童发展结果有预测作用,作用的路径是什么样的。其中,纳入本研究假设的变量有个体微系统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入园时长),家庭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微系统因素即学前教育质量因素(包括:生均成本、生师比、教师结构特征、学习条件和教学与互动)。具体问题为:(1)哪些学前教育质量要素对儿童发展有预测作用?(2)学前教育质量要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的路径是怎样的?2.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园性质下因素和路径的差异基于李克建等(Li et al.,2016;Li et al.,2019)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东部和非东部、城市和农村、公办园和民办园中儿童发展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探究在这种差异影响下,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因素和路径有什么不同,进而提出相应建议。具体问题为:1.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园性质下背景,儿童发展结果是否存在差异?2.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园性质背景下,影响儿童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因素和路径分别是什么?
假设模型
  (二)研究假设
   基于社会生态环境理论模型,微系统是直接影响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环境,如家长、教师和托幼机构。本研究中,儿童的年龄、性别和入园时长因素构成了个人微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家庭微系统的因素之一,生均成本、生师比、教师结构特征、学习条件和教学与互动因素构成了学校环境微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外系统是指与儿童没有直接联系,却受其影响的大环境,本研究中东部与非东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公办园与民办园属于外系统。可以推论,各个系统内部和各系统间均与个体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地区、城乡和办园性质会影响处于其中的家庭、学校和个体。根据概念界定,学前教育质量包括两个维度,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文献综述中回顾了以往研究所证实的结构教育质量和过程教育质量对儿童发展结果的预测作用。另外,胡碧颖等(Hu et al.,2016)认为结构质量因素、过程质量和儿童发展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地关系;结构质量可以预测过程质量,从而产生更好的儿童发展结果;并且以我国浙江省 162 个班级的研究也证实了结构质量对过程质量的预测作用。因此,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可以认为过程教育质量可以在结构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结构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影响过程教育质量来间接影响儿童发展。除此之外,秦金亮和李克建等(2018)对全国东中西部 138 所幼儿园进行研究,认为成本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成本并不是完全直接作用于教育质量,而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来产生影响,教师特征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可以推论生均成本这一结构质量要素可以通过影响其他结构质量来影响过程质量,再进一步影响儿童发展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

  (一)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探究
  (二)地区差异: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质量因素及作用路径
  (三)城乡差异: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质量因素及作用路径
  (四)办园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质量因素及作用路径
  (五)本部分研究小结

    四、讨论与结论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因素与作用路径
  (二)地区差异:学前教育质量因素与作用路径
  (三)城乡差异:学前教育质量因素与作用路径
  (四)办园性质差异:学前教育质量因素与作用路径

   五、建议

  (一)基于影响儿童发展的质量要素和路径系统决策
  (二)科学应对质量差异,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六、研究反思

   研究视角从抽象、泛指的儿童转到自然情境中的儿童,在学前教育领域内,传统理论通常认为儿童是抽象的、泛指的群体,而不是生活具体情境中的独立个体,心理学领域内研究儿童发展常聚焦于儿童发展的某一方面。但社会生态学理论则强调,儿童发展是受来自动态、复杂、系统的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要融入儿童所处的真实情境中。在本研究中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研究纳入儿童所处的复杂的环境,既包含自身因素也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实现了研究研究视角的转变。研究方法从单水平分析转到多水平的跨层分析,国内有关探究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时,多从单一水平层面的因素探讨与儿童发展的某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考虑到儿童与班级学校的嵌套关系,采用多水平的跨层分析能够探究到哪学前教育质量因素能影响儿童发展,这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影响儿童发展的。对比以往单层的结构方程,多水平的结构方程模型由于考虑嵌套关系,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研究模型从关注家庭环境系统转到整合家庭与学校环境系统,回顾国内有关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国学者多倾向于研究儿童的家庭环境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学校环境的研究刚起步。由于家庭环境改善的核心是家长且源生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深刻,家庭情况复杂,研究结果对指导改善家庭环境来促进儿童发展效果微弱。而本研究结合家庭环境因素来主要探索学校环境系统对儿童个体的自上而下的影响,改进建议是针对学校的可控因素,其研究的结果对于指导儿童发展和教育质量改进却是客观且有力的。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儿童发展的工具尽管是符合中国儿童发展的,但有学者会质疑由于很久没有更新升级,对探测现在儿童发展的真实水平可能存在误差,质疑本研究因工具老旧可能会产生“天花板”效应和理解偏差。因此,期初便考虑到原始量表的常模可能不够有效,我们在分析中使用原始分数,并将儿童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因此,我们认为使用该方法是合适的,尽管有局限性,但结果是可信的。其次,本研究中使用的儿童发展工具本身不够全面,仅测量了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领域中比较核心的领域,不能够全面反映儿童在这三个领域的发展结果,尤其缺少社会性情绪情感方面的测量。本研究中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具,能够反映儿童的学习环境条件以及教学和互动质量,但关于幼儿园各领域课程及其教学的质量,有待于其他工具的补充。本研究的样本代表性未必充分。尽管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我国东、中、西部 8省市的 104 所幼儿园和 990 名儿童,这个样本量被认为是相当庞大的,但受缺失数据的影响,非东部(即中部和西部)样本偏少,东部地区为 700 名儿童,中部与西部地区有 290 名儿童。东部与非东部的比例约为 2.4:1,代表性有失偏颇。另外,由于受缺失数据的影响,在研究中使用非东部作为一个变量进行研究可能会忽略我国中部与西部的特征信息,因为尽管我国中部和西部从经济发展水平上划分较为接近,但是中部与西部又各有特点。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环境理论建构模型,应该纳入更多子系统的环境因素变量,但是由于现实影响很多关键的要素无法收集或者存在大量的缺失,例如父母的收入、职业、家庭结构、亲子互动的方式、亲子关系等。这就导致本研究仅采用父母学历一个因素代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仅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代表家庭环境因素的说服力不够强。除此之外,生均成本变量在最初的设计应作为第三层纳入分析,但是由于不符合结构方程数据处理的最低标准,即一个变量下要至少有 4 个样本。换句话说,要把生均成本做到第三层,需要保证一个幼儿园内至少收到 4 个班级数据,然而经过数据清理,删除不合格数据和缺失数据,我们无法达到一个幼儿园内有 4个有效班级数据的标准,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到班级层面,做了两层的研究设计。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园性质的学前教育质量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路径可以看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路径是不同的,儿童不同方面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也是不同的。这也印证了我们基于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影响人发展的环境是复杂的动态的。因而,实现提高学前教育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儿童发展的最终目标没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它总是因时因地而变。尽管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共同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路径,但对于具体的目标儿童群体的发展而言环境因素和路径对其发展影响的效力却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展望: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对城市儿童和民办园儿童不太适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儿童和民办儿童有影响其自身发展的特定因素和路径,以后的研究可以针对这两个目标群体或者其他特定目标儿童群体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为两层的多水平结构方程,往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三层的多水平结构方程,将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政策等更上位的教育质量因素纳入到第三层,探究国家层面当前所实施的政策是否有效预测儿童发展。三层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需要更大的样本来支撑。另外本研究为横断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开展纵向追踪研究,来检验新的教育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此类实证研究的结果制定有效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评价的维度以有效预测儿童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因素为依托,使学前教育质量评价能够更精准的探测学前教育质量的水平,以及更有效的促进教育质量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结果。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学前教育质量与儿童成长关系的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