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5 09:36 | 栏目:留学生论文 | 浏览:次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专业培养中的重点,也是关乎培养质量的一 个系统工程,应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与训练机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涉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的建立、实践性知 识的输入、教学技能的磨炼、教学方法的探索、课堂管理技巧的掌握等多项实践性内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 案中的相关课程共有5门,各门课程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有一部分内容互相交叉、互相重复,而另一部分内容则可能成为共同 盲区,导致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不清楚,系统性也不强。如果以系统论的观点将这几方面的课程整合起来,强化课程之间的 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多位一体的“教学实训”课程体系,将会使单独设课的力量聚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真正体现实 训课程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课程整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学位,它从2007年正式设立并在全国招生至今虽仅四 年多时间,却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四年多来,培养院 校从最初的24所发展到82所,培养模式由在职教 育发展为全日制培养,培养方案也依据培养模式的 不同而有所调整。与此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较 活跃,业内在培养目标、培养原则、课程体系、实习体 系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 说,处于起步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正在进 行打基础、立根基的工作,专家学者们正在就专业建 设问题认真探讨、努力创新,对课程体系建立、能力 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见解。作为专业建设 问题探讨的一部分,本文试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汉语 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及相关课程设置问题进 行初步探讨,希望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有所裨益。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能力培养中教学 能力培养是核心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一个职业指向明确的专 业,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 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 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简单 地说,就是培养适合国内外教学并具有文化传播能 力的国际汉语教师。既然是培养教师,就不同于以研究能力为主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 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应把教学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结 构的核心,把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过程中最重 要的环节,并且要贯穿始终。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毕业生,如果不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 作,不能不说是培养的失败。
(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应突 出实践性
如前所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终极目标 是走进课堂真正承担汉语教学工作。教育硕士的培 养过程就是将相关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并 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 培养时间为两年,两年内完成上述工作并不轻松,这 向我们提出一个挑战,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有计划、有 步骤、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 教学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在人类接 受教育的过程中,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技能却 无法在知识学习中自然掌握。技能训练需要特别的 方式,这就是实践,实践是连接知识与技能的桥梁。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指导 性意见》(2010)就强调了实践在教学能力培养中的 重要性,指出“教育实践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 应用于国际汉语教育实际的转换过程,是一个有指 导、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熟悉并掌握国际汉语教 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有关技能的过程”。虽然它针 对的是教育实习环节,但笔者认为,技能培养不应只 从教育实习才开始,而应在学生学习的起点就起步,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真正实现把知识应用于课堂的转换。因此,如何将提高 教学能力的实践类课程设计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 率,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基于实践方式的教学能力培养是有步骤 的
围绕教学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实践类课程的教 学步骤大体如下:一是理性接受——通过教师讲授 理解、接受基本理念和实践内容;二是实地观察—— 通过教学观摩认识课堂教学,发现问题;三是分析思 考——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亲身体验——通过模拟教学体会教学实际;五 是顶岗实习——进入真正的课堂参与教学。
其中:第五个步骤是教育实习,属于另外的系 统,这里不纳入课程体系进行讨论。
(二)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教学能力培养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 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等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任何 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 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 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 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一样,系统的整体性非常 重要: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 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 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 素不是独立的存在,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 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从上述观点看,教学能力培养的五个步骤应是 一个整体,应建立一个课程体系,并按照实践步骤进 行系统训练,让其中每一门课程像运行机器中的各 部分零件一样,在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提高 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课程整合建立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 工程
如果我们把教学能力培养看作系统工程的话,那么,目前这个系统还存在不足。无疑,2009版《全 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 方案》中是围绕培养教学能力考虑的,包含课程学 习、教育实习两部分,从课程分工看,教学能力培养 由实践类课程和教育实习来承担。据目前所见,承 担此重任的课程目前还不成熟,没有实践步骤的具 体安排,还未真正形成N-e8、理想的系统。在课程设 置中,除了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这两门课也涉及教学技能训练, 其课程内容导向清楚,相对成熟,可以把它们作为另 外的系统单独讨论),涉及教学观察与实践等课堂 具体操作、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共有5门,包括核心 课程中的“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2学分)、拓展 课程中的“课程设计”(2学分)、训练课程中的“教 学调查与分析”(1学分)、“课堂观察与实践”(1学分),还有“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 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而试行设置 的“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 一些问题,比如,目前尚未见到具体的课程说明,课 程内涵不够清楚(比如“课程设计”,是指宏观的“课 程设置”还是微观的“教学设计”,不同教师的理解 并不相同),各门课程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有一部分 内容互相交叉、互相重复,而另一部分内容则可能成 为集体盲区,因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不清楚, 系统性也不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这些课程 作为独立要素存在时,它们所能发挥的作用较为有 限。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让这些课程具有 整体性和关联性,每一门课都成为整体中的要素,达 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如何整合呢?受培养时间较短所限,两年内要 完成全部计划课程和毕业论文是有难度的,必须追 求高效率,因此,我们可以把培养教学能力相关的实 践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见习部分)结合起来,通盘考 虑,形成一个“教学实训”系列,该系列可以把与教 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分成不同专题,由专题统领,所有 课程(包括见习)按步骤同时进行,让每一个专题形 成小系列、小循环,一个专题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这样,能够改变各自为战的课程之间或内容交叉或 相互游离的状态,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系统的要素, 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教学、体会教 学、实践教学。
通过整合,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就能充 分体现“教学实训”课程的系统性,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建立课程之间的内在 联系,把案例分析、教学观摩、试讲等环节连成一体, 作为整体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内容讲授的盲点,每一 环节的内容指向清楚、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 接受性;二是教师指导的系统性:每位授课教师不再 各自为战,教师清楚每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讲授课 程和指导学生时可以相互配合,避免指导的盲目性; 三是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相对而言,教学能力中的每 一项技能都是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实训”通过课 程整合,弥补了这一不足。对学生而言,他们不再孤 立看待某一教学问题或教学环节,对教学会有整体 认识,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整体 目标明确,分阶段目标也明确,有利于较深入地思考 与研究问题,同时学习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可测性,便 于效果检验。
如前所述,2009版《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涉及教学能力 培养的课程至少有五门,把它们整合起来建立一个 “教学实训”课程体系,将会使这些课程发挥更大的 作用。
(一)指导思想
整合课程、建立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 学实训”课程体系,目的是调整好理念、知识和能力 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整 合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能力作为整体,首先由 教师引导、解决理念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实践 等教学环节和步骤,使学生在学习与观察中理解语 言教学理念,在实践性训练中体会教学理念,直到在 真正的教学操作中实现教学理念,从而真正获得教 学能力。课程的设计当然也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教学 能力的构建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环节
一是教学实训导论:教师课堂讲授,每两到三周 一个专题;二是课堂教学观摩(A):观察课堂,思考 问题,要求提交观摩笔记;三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观看或阅读经过设计的、带有明晰目的性的教学案 例,理性分析与讨论,采用案例教学法;四是课堂教 学观摩(B):再观察课堂,进入不同班级,发现不同 教师x,l-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五是师生教学工作坊: 观摩讨论,通过观摩笔记整理出教学实录,讨论实际 课堂发生的案例,探讨解决方案;六是集体备课:在 教师指导下指定课文,提出具体要求集体备课;七是 试讲与点评:采用微格教学方法,隔周一次,要求写 出教案进行仿真教学,由教师点评,然后进行小组讨 论;八是考核方式:一堂课的教案、课件和教学试讲。 以上步骤按照专题、5-J"阶段进行,从观察到分 析,再到实践,全部环节都以专题内容贯穿,这样,各 个环节相互配合,各有侧重,整个学期下来即可完成 从理念建立到教学操作、从内容教学到课堂管理的 全部训练。在课时分配方面,第一、第三、第五、第七 项单周进行,平均每周4个课时,教学观摩和集体备 课双周进行,亦平均每周课时并作为教学实习的一 部分,由教师指导完成。
(三)专题内容
一是教学理念的建立: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 教学的不同;如何贯彻“精讲多练”、“少教多学”、“以 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等教学理念;二是基于课 程的教学能力训练:重点训练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能 力,突出教学环节训练,如导入、呈现、生词语法讲解、 课文处理、练习、结束等;三是基于内容的教学能力训 练:重点是词汇、语法教学训练;四是基于课堂操作的 教学能力训练:比如互动、提问、纠错、操练、任务设计 等;五是基于教学手段的教学能力训练:比如辅助手 段图片、卡片、多媒体等;六是基于课堂管理的教学能 力训练:比如对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的管理;教学中 遇到的管理问题,比如管理调皮的学生,处理迟到、不 喜欢考试等问题;七是基于不同x,l-象的教学能力训 练:比如针对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或针对国内、 国外教学对象,或针对族、华裔教学对象;等等。
(四)教学方法
教学实训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2009版培养方案提出的“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 拟训练等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这里需要着重 提到的有两点:一一是教学技能的训练不可能单靠一 种教学方法完成,应将讨论分析与案例教学法、微格 教学法结合起来;二是重视过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 节都真正落实,不流于形式。比如,在教学观摩时要 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教室,观察点清楚,着眼 于发现问题;在案例分析讨论时,落实分析比较的角 度,使学生有话可说,着眼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实施条件
一是一个密切合作的教师团队。这种教学形式 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的投入更大、相互间 的协作更密切;需要集体备课,互相配合——可以纵 向配合,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环节的教学;也可以横向 配合,一个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的教学。二是足够数 量的观摩课程。因为yj,-专题进行,对教学内容和教 师都有选择性,要求更高。三是足够数量的教学案 例。要求有多种可选案例,正面的、反面的,简单的、 复杂的,等等。目前的数量还很少,只能局部配合。 四是硬件要求。理想的状态下,应备实时教学观察 室,见习的学生可在观察室实时观摩、提问,教师当 场解答;为更好地评判课堂教学,最好使用微格教 室。
总之,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教学能力培 养是重中之重,需作为系统32程着力研究。有关的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探索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成熟和提高。
[1]李 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 [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索 [c]//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2011.
[3]李福灼.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的整体建构[J].高教论 坛,2009,(9).
[4]王传金,王 琳.论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07,(10).
[5]魏善春.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及其有效教学途径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09,(7).
[6]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c]//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培养论丛:第2辑,2011.
[7]周速.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取[J].教学 与管理,2007,(1).
[8]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汉 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s]. 2009.
[9]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汉语国际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指导性意见[z].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