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本文以地基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及蒙特卡罗方法分析岩土参数对承载力结果的敏感性;分别建立有限元地基模型和离散元地基模型,从宏细观角度详细分析地基渐进失稳破坏过程的承载力和变形破坏性状,同时讨论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劣势;提出并应用分区与分步耦合分析法于地基稳定性计算。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室内三轴试验及蒙特卡罗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岩土强度参数的变异性与岩土强度参数对地基承载力结果的敏感性成正比,而且在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同等离散程度下,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对地基承载力结果的敏感性更强烈。
(2)岩土参数的变异性对地基承载力结果的敏感程度较高,需要采用更精细化方法模拟地基极限状态,但这会导致更庞大的计算量,因此采用分区耦合分析法和分步耦合分析法能解决计算精度跟计算量的矛盾。而且从不同数值方法计算结果看,颗粒力学数值试验虽然在宏细观力学参数标定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了一致性,但在工程尺度模拟结果上却显示出明显差异,即使标定了土体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结果也仍有部分差别,这可能说明颗粒力学模型的选择与宏细观力学参数标定仍然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3)有限元法存在网格依赖性问题,网格尺寸的大小会影响塑性区大小、剪切带范围、极限承载力大小等结果,而且理想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不能揭露地基失稳的软化行为。
(4)地基渐进失稳破坏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压密、剪切、破坏。从宏细观角度看,在压密阶段,地基主要表现为竖向压缩;在剪切阶段,地基出现局部剪切变形,宏观上表现为基础边缘的塑性区延伸,细观上表现为基础边缘颗粒的侧移与转动、颗粒接触对方向偏转、拉力链增多;在破坏阶段,地基出现剪切破坏,宏观上表现为塑性区贯通地基且形成滑移体、地表隆起,细观上表现为颗粒位移场及速度场集中于滑移体、颗粒转角场集中于剪切带、滑移体范围的颗粒接触对及力链消失。在破坏阶段,地基出现部分颗粒飞离、裂纹等非连续现象,并且形成一条应变局部化带,即剪切带。故此时已不适宜继续将地基视为连续介质。
(5)应用 FLAC3D编写分区耦合地基模型程序,设置有限元与离散元的耦合界面,实现连续、非连续力学信息的转换与传递,并从耦合界面的应力及位移连续性来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避免了有限元剪切带网格依赖性和大型离散元模型计算效率低下的缺点。
(6)采用 ABAQUS USDFLD 子程序实现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土体损伤模型的地基稳定性分步耦合分析,在计算过程中实时将即将损伤区域转化为土体损伤模型进行计算,实现动态耦合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损伤最严重的区域为塑性应变最大区域。
(7)就地基极限承载力而言,离散元模型、分区耦合地基模型、分步耦合地基模型所得极限承载力介于 Prandtl 公式和 Hanson 公式计算结果,有限元地基模型计算结果介于 Hanson 公式和 Terzaghi 公式计算结果。
(8)从荷载-位移曲线看,小变形状态下,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分区耦合分析法、分步耦合分析法均能模拟地基受压过程的承载力、变形性状;而在大变形状态下,地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继续将地基土视为理想弹塑性连续介质,已然不合适,离散元法、分区耦合分析法较能突出颗粒材料的非连续变化特征。本文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土体损伤模型的分步耦合分析法能模拟地基失稳过程中压缩变形峰值后的软化行为。
展望
本文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地基稳定性,详细分析地基渐进失稳破坏过程的宏细观变化,并应用分区与分步耦合分析法于地基稳定性计算。但限于本人的时间和能力,针对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宏细观力学参数标定方法应充分考虑土体从压缩、剪切、破坏全过程的参数变化,才能避免参数的变异性及参数标定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本文单一研究竖向中心荷载的均匀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实际地基可能是成层土构成,所承受荷载类型可能为倾斜荷载、弯矩等,而且地下水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针对成层土地基受多种荷载类型的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3)在地基稳定性的分区耦合分析中,需要提前划分离散元区域,实际上此区域较难确定,因此分步耦合分析法的动态转化耦合概念更灵活、更适于应用。
(4)在地基稳定性的分步耦合分析中,大变形下并未实现土体损伤模型转化为离散元模型,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将损伤程度较高的单元转化为离散颗粒单元,从而实现连续-损伤-离散的地基失稳全过程动态耦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