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要严格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专精的学术业务能力,广博的综合知识储备,高超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沈国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沈国舫先生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与他在教育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注重精品的思路一脉相承。他每年招生不多,从1961年到2004年的43年间,共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虽然毕业的研究生人数较少,但他们个个是精英,目前有26位毕业研究生成为教授或者研究员,还有人成为国家部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主要领导。在学术科研领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如果算上沈先生曾经在本科教学或研究生期间指导过的学生,如今已有5人成为两院院士(徐冠华、唐守正、尹伟伦、方精云、张守攻),还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李吉跃、中国林业科学院林研所所长张建国、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翟明普、马履一、贾黎明等林业学术骨干;在政府管理部门,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中心主任李世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鑫峰;在高校管理部门,有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海等等。在高等教育从普及化、大众化到强调内涵质量提升的今天,研究沈先生的育人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笔者于2010年起担任沈国舫先生的秘书兼助手,至今已10余年。跟随先生出席学术活动、座谈交流、调研走访、实地考察;帮助先生整理手稿、编排讲稿、参与文集编印工作,掌握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结合检索相关文献,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更为深入地展示沈先生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研究生的做法。通过全面整理和系统梳理,笔者认为沈先生培养研究生模式可以概括为“一核三度”法,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以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注重实践为内容的学术态度培养;以宏观战略思维、系统联系思维、创新创造思维为关键导向的学术深度培养;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学术厚度培养。
一、道德为先、爱国至上
“为学必先做人”是沈国舫先生教书育人的首要原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诸多标准中,德的标准无疑应处在核心地位。”沈先生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于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根基、是底座。“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一代新人。”沈先生对于研究生的道德培养是围绕“爱国爱党、爱科学、爱林业”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
1.言传身教,始终把爱国爱党摆在首位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均已形成,传统简单的理论阐释式、思想开导式、谈心谈话式教育方法,有时收效甚微。沈先生注重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从细微处着眼,从身边事入手,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融入国家政策、前沿科技;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中结合生产实践、社情民风;把爱国爱党的情愫润物无声般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激发学生内生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1986年到1993年的8年间,沈先生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虽然公务繁忙,但是他还是经常利用报告、讲座、座谈交流等机会,与学子们交流思想、畅谈人生。1990年,沈先生亲自担任“林-90”本科教学班的辅导员,校长亲自担任辅导员,在当时成为校内的新闻。沈先生为学生做讲座和报告、与学生交流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沈先生的讲座饱含着对祖国的浓浓热爱之情,有一次讲到动情之处,他情不自禁唱起《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在场的研究生们眼里泛着泪光,表情凝重、目光坚毅,仿佛自己也身处于国运艰难的年代。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听过沈先生的报告后热泪盈眶,激动地说:“看到老先生八十高龄还在科研一线为祖国做贡献,我热血澎湃,要向沈院士学习,为国家富强奋斗,为民族复兴拼搏。”
2.投身科研,始终为强国富民贡献力量
沈先生要求研究生做科研必须爱科研,必须要“在实践中见真章,忘我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他不止一次教导学生“要结合中国国情搞科学研究,这是爱国的最直接体现”。研究生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国情需要,要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去攻克科学难题。翟明普回忆沈先生带领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新生去西山实习的情景时讲到,沈先生1956年从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学成归国之后,发现当时国内各高校的造林学教学不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深受苏联影响,讲课离不开苏联的例子,甚至用欧洲赤松造林作为造林学各论的范例。而森林培育学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学问,研究者必须要进山入林。“先生带着我们几个学生,结合当时开展的北京西山绿化活动,确定了将最难对付的华北石质山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那时候我们去西山都要骑着自行车赶几十里土路,每人揣着两块馒头,一进山就是一天。”这也为翟明普开启了以西山林场为起点的科研之路。1959年秋天,沈先生带领林业系的新生到西山参观实习,学生中还包括徐冠华、唐守正、寇文正等后来的院士和专家。沈先生提出的“结合本土立地条件,做符合中国实际的学问”,深深影响了一代林业学子。
从2010年开始,年逾古稀的沈先生坚持每年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报告涉及面很广,紧跟科研前沿和国外最新进展,从“出访瑞典、奥地利、捷克等中欧三国的考察感受”到“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从“两山论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每次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原主任,沈先生的博士孙长忠曾动情地评价沈先生:“他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那种事必躬亲、严谨克己的作风,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3.薪火相传,始终满怀知林爱林的事业心
沈先生就像林家大院的掌门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学子。从他培养的30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来看,90%以上从事与林业行业相关的职业(80%以上继续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毕业的研究生很多也成了博士生导师,一代一代地接续奋斗,成就了林业科学满门桃李。2008年,沈先生自掏腰包,捐资60余万元设立了“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以促进我国森林培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我国森林培育学科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质量,鼓励研究人员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该基金目前已经评选了12期,53名研究生、10名青年教师获得奖励。正如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幸良的评价:“沈院士从教60周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先生对林业事业的赤诚、执着与追求。人生易老天难老,回首一个甲子的时光,沈先生在林学及生态建设领域的教育、科研、科普、管理、咨询等方面既有等身著作,又有芬芳桃李,卓著的成果,让后人敬仰。”
二、治学严谨、态度端正
沈先生认为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术态度的重要时期,对今后的发展高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沈先生要求研究生做到严谨治学、坚持真理、实践为要。
1.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严谨治学
科学道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治学是沈先生对研究生的一贯要求,他告诫学生们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贾黎明曾经回忆自己向沈先生汇报研究进展之前,总是忐忑不安,晚上睡不着觉,仔细盘点汇报内容中是否有遗漏。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沈先生锱铢必较,因此研究生对自己论文中的数据来源、计算步骤、误差范围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徐程杨回忆自己刚入学的第一次与沈先生见面,沈先生就要求他利用1个月的时间全面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他提交研究计划之后,沈先生仔细推敲,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指导,不仅指出了研究计划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预留了科研空间供徐程杨自行研究发挥。徐程杨提交毕业论文之后,沈先生不仅在整体结构合理性、论述观点科学性、语言表达逻辑性上给予指导,更是细致到连用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一一进行审改。“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我至今难忘,也是我从事科研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不仅是徐程杨个人的感受,更是每一个沈先生弟子的共同认识。
2.带着对科学的敬畏坚持真理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沈先生的研究生都牢记这句名言,而让他们感受更为深刻的,是沈先生几十年来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们做出榜样。沈先生面对权威、面对上级领导时,仍然坚持科学观点、坚持正确认识,真实准确表达意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林业界有着沈先生“秉笔直言”的佳话,1999年,一名外籍华人向中央领导呈交了一份报告,内容主要是认为森林可以增加降水,称为“森林引水论”,提出在我国大西北只要多造林就能改变当地的干旱局面。报告引起了朱镕基总理的注意,批示给有关部门提供评价意见。沈先生看到了报告后感到该报告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可能会误导国家领导,造成不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他在钱正英院士的帮助和鼓励下,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意见书。据钱正英院士回忆,其中有一句话是:“您虽然是总理,但您是学电机的,对林业科学不够了解……。” 如此直言,令钱院士也颇为惊讶,心生赞许。后来朱镕基总理重视并采纳了沈先生的意见。每每谈到此事,沈先生的弟子们无不感慨,一个是鼓励直言、积极纳谏的一国总理,一个是坚持科学、公正处事的科学大家。他们在感叹这一佳话的同时,也都立志要向先生学习,坚持真理、坚守科学态度。
3.实践是专业研究的基石
沈先生做科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要求研究生参加实践,要求他们深入野外调研,参加劳动生产实践,多多接触基层科技人员,比如林场场长、工人、具体干事的林业工作者。他说“林业是和自然打交道的行业,必须扎根中国的沃土,必须要走进林区,走进山林,光靠书本上的纸上谈兵远远不够。”翟明普回忆1979年沈先生带着他跑林场的场景:“记得1979年回京伊始,在赤日炎炎的夏季,沈先生亲自带领我去北京西山实验林场考察和选定试验地,讨论和确定我的科研思路与方法,为我拟就试验研究方案奠定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沈先生要求研究生必须自己动笔写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研究。他十分反对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做法,认为那种东抄一下、西抄一下的做法,只会让人抄来抄去、脑袋空空。他坚持“自己动手,绝不代笔”,即使是耄耋之年,沈先生的专业报告和讲话也都是他自己一字一句爬格子写完后,再让秘书整理成电子文稿。
三、学术专精、重在思维
学术水平的高低是评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术思维的差异则是分水岭。沈先生重视对研究生思维的训练,他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有区别地点拨,如同武林宗师,直击要害、入木三分,往往能够打通学生“任督二脉”,让他们大有收获。关于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他抓准了研究生欠缺的宏观战略思维、系统联系思维和创新创造思维这三个关键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1.宏观战略思维关键在于“站位”
沈先生认为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有大格局、高站位,要有宏观战略思维。“必须站在国家利益高度,超脱部门及区域利益的局限;必须有实事求是的勇气,敢于提出当前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必须有前瞻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对现有方针政策的诠释;必须有战略思维,能提出改进现有格局的前进方向和措施建议。”他要求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对国内外形势有基本认识,将所研究的专业领域问题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势中思考。沈先生有意识地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锻炼机会,2000年底,沈先生让博士生李世东参加香山科学会议(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以自由探讨为特色的科学会议),在沈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李世东做了《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问题》的专题评述报告,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会上,沈先生还针对报告的内容做了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点评,这些观点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为李世东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思路提供了指引和参考。让学生通过参加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来提高宏观战略思维能力,用新形势、新观点来启发拓展视野、提升格局,成为沈先生培养研究生的一大特点。
2.系统联系思维关键在于“统筹”
系统联系思维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研究生往往长期从事单一领域的专业研究,习惯于盯住一个方向越做越深,缺乏“跳出来”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的系统联系思维。沈先生会结合研究生专攻的领域加以系统论的点拨和指导,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思维网络。贾黎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加到沈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混交林及树种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团队中,主要从事砂地杨树刺槐混交林树种间养分关系研究。1998年,沈先生要求贾黎明在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就研究成果做一篇报告。贾黎明困惑于各种具体树种的“一团乱麻理不清”,虽然不同组合混交林树种间各种类型作用方式均存在,而且均有其重要性,彼此间也在相互联系,但要将其综合表达以及升华到混交林树种间作用的理论却非常不容易。沈先生耐心与他探讨,提出可以考虑以一种“链式”关系来表达树种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认识树种间的关系。回忆起这段经历,贾黎明深有感触,“我确有一种‘拨开乌云见天日’‘豁然开朗’的感觉。确如先生所述,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是很复杂,但如果把各种关系联系起来,再将各种关系与林分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统一来看待这一问题,不就能把种间作用表达出来了吗?!”后来,经过多年的坚持研究,贾黎明还提出了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作用链”理论,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沈先生还经常告诉研究生:自然界是宏伟的、复杂的,也是辩证的,我们做的是和大自然打交道的事业,要尽量全面、系统、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盯着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与之相联系的方面。
3.创新创造思维关键在于“出新”
沈先生认为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学术生命力所在,他一直坚持“三新”,研究要新、讲座要新、思维要新。研究生们听沈先生的学术报告必须竖起耳朵、打起精神,因为同一内容的学术报告,他只做一次。他曾多次婉言谢绝邀约报告的单位,原因是邀请他讲的主题重复了,“我已经讲过了,去看录像和报道就行了嘛,没有新的内容,我去讲什么呢?”
沈先生在指导研究生的选题时对创新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选题不能立足科技前沿,肯定不过关。陈鑫峰博士研究的内容是《京西山区森林景观评价和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兼论太行山区的森林游憩业建设》。这个选题在2000年左右是十分崭新的课题。研究选题时,陈鑫锋心里有过矛盾,但沈先生站在国际林业发展大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层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打消了他的顾虑,也激发了他的兴趣。他由此开始坚持研究,逐步成为我国森林旅游、森林游憩领域的专家型领导。沈先生鼓励学生们按照意愿兴趣开展创新,博士刘勇的专业是森林培育学,但由于工作需要和自己的天性驱使,刘勇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人的创造力,出版了专著《感悟创造:复杂系统创造论》。当刘勇怀着忐忑的心情邀请先生为此书作序时,沈先生并没有对他这看似“不务正业”的研究有任何责怪,反而在序言中给予刘勇极大的鼓励。沈先生一直坚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他认为只靠研究生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编写《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第二版)时,沈先生提出要拿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列举新案例。他认为如果还是在用之前的内容和案例,新版教材的“新”又如何体现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不论是《森林培育学》还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每一版的编排体例、内容案例等都有很大变化。沈先生主编的教材紧跟新形势,更具生命力。
四、博闻广识、素质过硬
沈先生认为高质量的研究生综合素质一定要高。过硬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精研的专业能力、丰厚的知识储备、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强健的身体素质。
1.专业知识要突出“精”
作为林学教育家,沈先生在1995年对新世纪的高等林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限于当时的教育条件,这些要求是主要针对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包括“植物——树木的分类识别能力、森林立地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测绘成果使用及遥感相片的判读能力、科技资料查询综合能力、一般仪器仪表使用能力、普通林业机械(包括汽车和拖拉机)的驾驭能力,还要加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统计分析及经济核算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群众工作的能力、自学提高及进行科研的能力的培养”。沈先生提倡导师要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水平。翟明普的学习过程不连贯,基础相对薄弱,沈先生要求他补充若干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马履一天资颇高、研究也勤奋,沈先生就鼓励他去德国留学,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李吉跃思维缜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显示出森林培育学研究方面的专长,沈先生就因势利导,把他培养成为森林培育学的第一个博士。沈先生告诫研究生,必须尽可能追踪科技前沿,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成果和方法,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老路。这对研究生们毕业之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知识储备要追求“博”
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是沈先生对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他说:“编教材要看大量的书,搞科研也要看大量的书,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要尽可能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我实在为有些青年不珍惜自己的青春,把时间浪费在闲侃、搓麻等无聊活动之中而感到可惜。”沈先生酷爱读书,同时也要求研究生加强阅读、博览群书。他总说:没有大量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知识难以更新,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要求。“我总是把博览群书作为一种人生高级享受和追求目标,也因此经常为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不能尽兴阅读自己想看的书而感到遗憾。”沈先生的阅读范围很广,从林学类的专业书籍,到自然地理、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科学方面的书籍;从高尔基全集,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等。至今他还坚持每天要读书读报2个小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都是他的案头读物。他经常和学生们讲读书的方法,认为要精读、泛读、带着问题读,结合实践读。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必须要精读,翻来覆去地“啃”。对于一些只需了解的读物,泛读即可;发现工作和学业中的问题,就要学会带着问题读书,结合实际在书中找到答案。总之,沈先生对研究生们的读书要求就是“当个知识分子就要多泡图书馆,这是理所当然的。”
3.对待学术要发现“美”
和沈先生接触久了,会发现他虽然研究的领域是自然科学,但却是一个对人文、历史颇感兴趣,对音乐、艺术等也十分关注的情趣高雅的人。沈先生经常要求研究生提高审美情趣,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搞好研究。陈鑫峰在开展森林游憩的研究时,沈先生不止一次提醒他要在审美上下功夫,在理论上补齐美学短板,在实践中要深入森林,感悟森林之美。为此,陈鑫峰自学了大量美学、旅游学的基础知识,还一年四季泡在京西山区,观察森林四季变化,取得了诸多第一手的资料。较早开展城市林业研究的贾黎明曾经谈到“先生是国内对森林风景游憩功能最先关注的学者,他从森林中看到了美,感受到了进入森林休闲的愉悦”。沈先生还经常撰写科普类文章,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审美价值,他把森林培育的专业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从刨坑栽树谈起》(该文章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来宣讲,撰写了《从山楂树谈起》《也谈银杏》等科普美文,深受读者喜爱。
4.身体素质要做到“强”
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就无法应对高强度的科研工作。沈先生经常告诫弟子们:林业是艰苦的行业,林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要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实验,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他要求研究生有意识地参加体育锻炼,在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沈先生很关心学校的体育事业,设立体育工作部,倡导定期召开体育运动会,还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在体育竞争中磨炼意志。沈先生每天早晚坚持散步、打太极拳,每周一次游泳锻炼。如今,88岁高龄的沈先生身体十分健康,每次调研都要徒步进入深山老林,而他的众多研究生也都保持着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良好生活习惯。
林业是沈先生钟爱的事业,对教育事业更有割舍不下的情感,他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一个矢志不渝的育林人——沈国舫》,可见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松挺柏直绿染山河上下,桃李满堂共建国之兴昌”,2021年适逢沈先生从教65周年,谨以此文祝愿沈先生健康长寿,祝福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事业长青。
致谢:感谢沈国舫先生对此文的审改;感谢翟明普、贾黎明、李世东、陈鑫峰等老师在文章撰写阶段提供的帮助!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