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市政工程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同时针对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市政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现状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系污染、城市内涝和供水管网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2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启动部分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给排水工程。2015 年,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及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提出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建设。同年国务院下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 号文),这些举措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高水平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市政工程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名称。它归属于土木工程领域,服务于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和水污染治理的主要领域。因此积极探索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对经济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一、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
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工业给水与废水等技术理论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的学科。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就业单位的调查,市政工程硕士毕业生大多进入设计院和企事业单位,部分进入科研院所及高校。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地差异(见表 1)。
在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过程中,两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定位愈加清晰。学术型研究生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污水处理、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为更高学位输送人才。而专业型研究生则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
1. 生源问题
由于我国于 2009 年开始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发展时间较短,学生的总体规模偏小,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专业型和学术型的学时较为接近,且研究生入学初试数学及英语学科的要求低于学术型。因此成绩中等的同学是报考专业型研究生的主力。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型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水平低。导致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往往选择报考学术型,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低于学术型研究生。
2. 培养方式
现今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没有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内在要求,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通过了解各大院校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高校学术型硕士学制为 3 年,专业型硕士学制为 2.5 年。市政工程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差异性不大,特别是对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课程结构仍然以理论体系为主线,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式发展,配合以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培养期间,两类研究在第一学年共同学习理论知识,而后期间在从事方向性学习。大多数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在相同条件下,未以实践环节作为主攻方向,仍旧以实验研究为主。不利于市政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市政工程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虽在其制定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趋于同质化,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政策执行力度不大。培养单位并未完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培养,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的不足。现有高校的教师大多从求学开始未离开校园环境,其理论水平较高,但其实践能力较弱,不大适应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部分高校缺乏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度没有发挥实际的效果;教学资源的不足。校内科研能力有限,无法建立共享实验室;同时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训基地缺乏,造成研究生的同质化培养;就业形势问题。随着设计院、施工和管理等单位的经济效益逐渐增高,吸引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争相进行实训学习,使得两类研究生的培养趋近化。
三、对策研究
1. 优化研究生培养比例
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社会对该领域专业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教育部应逐步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降低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该专业未来的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比例应保持在 3:7 左右。作为工科类专业,在研究生招收中,应当保证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做到精益求精,同时强化专业型培养方向的宣传工作,均衡两种培养方式的生源质量。
2. 变革研究生教育方式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采用 PBL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术型教学侧重学术研究的引导,以提高科研素养为核心。在日常教学中,理论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则将实践环节置于首要地位,以提高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技能为核心。在实际教学中,以工程问题为向导,围绕工程设计、案例分析和项目研发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养。
3. 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积极在企业中建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实现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的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产学研合作实际上就是将以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反馈理论的形式进行循环促进和融合过程,即高校教师亲身实践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将其理论化再授予学生;邀请工程项目专家到课堂授教或与企业联合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工程实践所遇到的难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在构建产学研的实践基地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 研究生工作站
研究生工作站作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的重要平台,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训场所。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指导,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等工作。企业通过研究生工作站可以攻克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
(2) 科技研究合作
高校导师用自身的学识解决企业遇到的工程难题。同时研究生在企业中完成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让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时就共同参与提供意见,并实现双导师与学生的定期研讨和交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新模式的巨大优势。
(3) 订单式培养
在研究生招生时,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用人计划及培养要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个性化人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关培养环节后,到提出订单的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和“见习”,在见习期间,专业型研究生可以通过生产和工程实践了解所在单位的情况,熟悉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与业务相关的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见习期间,订单企业可以更好地考察了解研究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使用。企业也可获得需要型和优秀型的人才。同时研究生能够很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缩短工作适应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高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订单式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曹思婷 .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5(5):105-108.
[2] 邢丽贞,张兆海 . 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 [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64-66.
[3] 邓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证调查与分析 [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2).
[4] 江 学 良, 杨 慧 .PBL 教 学 法 在 土 建 类 硕 士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5):36-40
作者:陈 威 邓孟秋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