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硕士论文 > 优秀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三篇赏析(值得推荐)

优秀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三篇赏析(值得推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7-23 17:46|论文栏目:硕士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723,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2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硕士论文文章《优秀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三篇赏析(值得推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篇一: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摘要
多数地区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仍处于形式化阶段,生活化教学质量低,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稀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由于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这就在无形中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期望,最终造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而课堂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诉求日益增强。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本文首先从相关概念出发,然后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强化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富生活化、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力三个方面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也越来越强调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培养人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摈弃一些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真正解放被教师牵着走的学生,满足学生所需要、喜爱的有用的数学知识。
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机械的数学知识用生活中灵动、有趣、便于理解的事物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其实是来源于生活且处处可见的,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然而,教学理论虽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却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没能将生活化教学理论恰当的运用于课堂,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做题不会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探寻出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理论方面,我国关于如何在小学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还没有形成完善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实验的阶段,本研究主要从课堂实例出发,结合生活化教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为探究在小学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及建议尽一份力量。
从研究角度的选择上,本研究将“小学”作为一个切入点来重点分析,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力求在生活化教学理论的支持下提出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对策,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实践方面,本研究通过对样本小学的观察研究,了解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力求探寻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最终为小学的数学教师提供生活化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关于现状
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回归自然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卢梭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生长规律,要让儿童从生活和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下快乐成长。同时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也强调要回归生活,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才能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通过自然生活的实残培养儿童合理的道德行为。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对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杜威关于生活化教育的理论对国内外的教育改革与进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视与研究体现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助性和情境性几个方面。其中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脱离实际的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在参与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形成知识结构。
在这些课程理论的影响下,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强调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精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反复强调科学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英国教材每节教学内容几乎都涉及与人类的关系,引文常常配有插图,显示出与生活相关的现象。可见,国外教育界十分重视生活化教学。
1.3.2国内研究现状
刘廷英在其论文《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提出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利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现象、实地调查、实验探究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愉悦地利用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并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郑金洲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是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其次是要构建学生个体的可能生活,最后是课堂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罗海明指出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境,把数学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鲜明特征,进而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相关概念界定
2.1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将教育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插入生活素材,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教学生活化 
笔者认为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创设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生活化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幵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活态度的养成,还增强了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对比生活化教学和教学生活化,前者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将教育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过程;后者则是一种教学结果,强调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对于上文中“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强调的是小学和数学的特点,指出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认知发展水平等特点,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合理地进行对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整合,采取易于小学生接受特点的生活化教学手段,在注重培养小学生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信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3小学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缺失 
笔者通过访谈形式,主要是围绕教师们对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课堂中老师们是如何落实目标而展开的。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仍有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理解有缺失。如李老师认为:“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虽然尝试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但最终没有实现学以致用,只是能做对几道公式化所谓考试题目,并把分数作为教学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
案例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探寻规律,锻炼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只突出了知识目标的完成,并未有机的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教学只停留在课本当中的几何图案,没有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3.2数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访谈中霍老师认为:“数学内容与生活脱离的现象严重,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很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卷面成绩,因此学校也大多以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准。这就使得教师在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阻力很大。”
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偏向学科性而背离生活性,尤其是在巩固练习环节,大量习题过于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一味强调计算的难度因而大量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少教师虽然在教学中积极加入生活元素,但引入的素材往往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每次在习题环节时,总有些题目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却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复杂的“法规”。还比如引入购房、装修等成人化的生活素材,这类问题在成人眼里都难以理顺,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免有些牵强。
3.3生活化教学手段单一
所谓生活化教学手段,即结合生活化元素而实施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运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活动形式创设包含生活化元素的生活情景,同时通过比较、反思、抽象、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手段片面化主要是指在教学形式、情景创设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认识中存在不足与偏差。
牛老师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她说:“长期的教育习惯和缺少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不能充分的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张老师认为:“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釆用口头举例、图片展示等教学形式,很少或者几乎不会使用多媒体、游戏等层次分明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掌握也仅仅存于表面,对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体会,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难以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既是教师教育意识的问题,也包括现实条件限制等原因。” 郝老师认为:“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创设生活情景,这就使得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师牵强地使用故事或数学游戏等形式,由此虽在教学中铺陈大量的生活情境,却缺少有效数学抽象意识,使得教学内容和数学情境的创设脱节,缺乏有效的联系,只注重环节的叠加,使得生活情境成为了形式主义。”
刘老师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压缩课堂时间,追赶教学进度,或为腾出大量练习巩固时间,而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来替代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得学生缺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讨的机会。学生没有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也就失去了对问题地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对数学老师的访谈,可以看出该校的数学老师整体专业素养很好,能准确全面的找到实际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低段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同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愿意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4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4.1强化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引导方向。要想在小学低段的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教师先行学习生活化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来指导生活化教学的实践。首先,要扬弃的对待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其次,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支撑下努力为学生创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欢乐的课堂;再次,从教师自身出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将其挖掘、整合运用于课堂,善于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度单位的名称是厘米和米,在尺子上分别找到 1 厘米和 1 米有多长,学生也能应付考试题目,多数的学生也能对厘米和米产生一定的直观感受,但学生理所当然会认为长度单位就是数学家的发明,只是做题的工具,为了单位换算的题目而生,因此对知识毫无感情。如果,你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教学效果则会大有不同。
案例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课堂实录,教学片段:
故事引入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那时候人们用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叫做 拃,用它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可后来人们想要知道更大的物体有多长,用 拃测量太繁琐了,因此人们又想到了身体的另一个部位,用两臂之间的距离来测量较大物体的长度。
生:老师为什么现在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不再用两臂长而用米尺了呢?
师:老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继续听后来发生了什么。渐渐的,人们发现同
样一块大石头,有人测量的是两臂长,有人却测得是三臂长,你们知道是问什么吗?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每个人的臂长不一样,所以测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你们可真聪明,找到了事情的原因。后来古人也发现了这样测量的弊端,因此他们想找到一种可以通用的长度单位,就这样厘米和米产生了,一直到今天,不管是那个国家,都可以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当教师真正把生活化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他们从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深切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源于生活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学是他们乐于接受并会学以致用的知识。
4.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富生活化 
提到小学数学教材,自然会想到那些“经典”的数学题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工人师傅每小时能加工多少个零件?等等,这些题目伴随着几代人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所接触的事物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过去的这些例题已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共鸣了,因此教材中引入的生活化元素也要随着时代更新,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不高,因此单纯教授数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只有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切合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生活事例来呈现,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从教师出发,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熟知这个年龄段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并善于把生活化素材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真正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创造性的整合出适合学生的教材.
案例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预习任务:下星期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看电影,但是不知道哪个电影院能坐的下一年级的全体同学和老师们,所以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项任务,去调查你家附近的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这是一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完全契合的预习任务,因为一提到看电影孩子们肯定都特别开心,自然就会积板地去完成老师的预习任务,但是学生们之前没有学习过 100以内的数,在数座位时就会遇到困难,在新课讲授时老师可问学生们有没有完成任务,并顺势选择没完成任务的若干同学询问原因,这样就很顺利的引入了新课《100 以内数的认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将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现象,形成乐学、爱学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原本是一节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代数课,但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后,不再是由教师直接教授大数的读法与写法,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案例四: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片断:
依据课本是要求学生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但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往往只能集中于前两个立体图形,再练习时,大多数学生早已失去了兴趣。其实并不能完全责怪学生,这与学情是基本吻合的,只能怪教材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在整合教材上下足功夫。
在充分考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元素后,在教学完立体图形后,会马上出示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生活化实例:
师:学习了这节课的新知识,你们想不想帮助李奶奶解决她遇到的困难呢?
生:想!
师:李奶奶的宠物狗走丢了,李奶奶有四张狗狗的照片,分别是从前后左右
四个方向照的,通过这四张照片,你能去流浪狗认领中心找到李奶奶的宠物狗吗?
生:(大家纷纷踊跃举手)我能!我能!有这四个方向的照片就能知道狗狗的样子了。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素材,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3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力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所谓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运用生活化语言、生活化教具、生活化的习题等等。
4.3.1教师教学用语生活化 
数学老师的课堂用语大多会被用严谨、严密、严格这样的词来形容,但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仅需要严谨,更需要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出于学情因素,小学的学生更需要教师耐心的、生动的、富有生活化的语言,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中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五: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片段: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大家想听吗?
生:想。(老师播放音乐)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
生:生日快乐歌。
师:对,今天就是大头儿子的生日,老师给他准备了快乐星作为生日礼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就一起来说一说它们的颜色吧!
第一个五角星是(红色)第二个五角星是(黄色)
(放慢语气)好,猜一猜下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呢?举手来说。
(学生猜各种颜色)
师:大家猜了这么多颜色,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拿出第三个五角星)
生:红色
师:又是红色,我们继续往下猜,第四个呢?
生:黄色
师:看一看是不是黄色呢?
师:大家猜对了。老师已经拿出来四颗快乐星,分别是红色,黄色,红色, 黄色
师:再猜猜,下一个呢?
生:红色
师:下一个呢?
生:黄色
师:很好,还有最后两个五角星,谁来一次性把这两个的颜色都说出来?
生:红色和黄色
师:同学们猜的真准确!老师特别好奇,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都猜错了,后来却越猜越准确呢?
生:因为有规律。
师:啊,你发现了,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生:红,黄,红,黄,红,黄,红,黄
师:对,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案例中教师用生动、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将学生从生日聚会的情境中引入到数学问题的探讨中,学生在教师的娓娓道来中,仿佛听故事一般,个个都伴随着教师的语调,时而沉思,时而大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4.3.2教具生活化  
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都离不开它,尤其在小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出示常规的教具知识对知识的直观展示,不足以找到与生活的契合点,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就是就应该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带进课堂,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具。
案例六: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这几天体育课在学什么内容呢?
生:太极扇。
师:你们知道吗,太极扇不仅能用来锻炼身体,它的身上还有很多数学知识
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看,老师手里拿着一把太极扇,我轻轻地张开扇子,扇子一边不动,只拉动另一边,这样就形成了角。当另一边的位置没有垂直时则是锐角,刚好垂直时是直角,比直角更大是就是钝角。
案例中教师通过用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用品教授了数学知识,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还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抽象的角的概念,巧妙地借助生活化教具由学生独立找到了各种角的特点与区别,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形象的感受到了三种角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结论
本论文以生活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主要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1.正视生活化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缺失;(2)数学内容与生活脱节;(3)教学素材远离生活实际;(4)生活化素材与教学概念脱节;(5)生活经验取代数学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论,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一、二年级课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以求探寻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坚定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脚步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仍需要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但应该看到,解决其中的问题并不能一墩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其一,这是由学情的复杂性决定的。教学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决定着能否实现教育目标,而人的教育很多都是无法重来的,因此不容许有闪失。其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缺乏理论基础。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着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我们必须坚定探索的脚步。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在此谨向指导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要感谢校本部教学点的各位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与支持,让我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缪亚红.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陕西教育(教学),2013(1).   
[2]陈璐.浅论数学生活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J].金田,2013,(2).  
[3]刘兴梅.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点感受[J]. 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15,(4).  
[4]郑毓信.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5]李爱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5,(3).  
[6]李永桃.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题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  
[7]曹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5).  
[8]顾晓明.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战线,2015,(2).  
[9]赵冬兰.对数学生活化和作业生活化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5,(4).  
[10]徐云.理性认识数学生活化—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   
 
 
 
 
Abstract
Most of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life teaching is still in the formal stage, the quality of life teaching is low,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limited to teaching materials, close to the student life teaching resources scarc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single, old,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s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not optimistic. Realistic classroom teach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 lot of teaching behavior is invalid, which in virtually caused by the waste of teaching resources, can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expectation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not conducive.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students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demand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fe - oriented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students' all - rou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promot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eatively using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more life-oriented, , To enhance classroom vitality in three areas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solution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ife   teaching lif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篇二: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误区
摘要
中学教学注重实用,作为母语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死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它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做支撑,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世纪之交的语文知识教学论争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知识的关注从未停止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努力从未停止过。笔者在本文中从相关研究背景出发,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误区进行分析,依据自身所学及思考提出了相关对策,期望对于完善我国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误区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言知识;教学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as the mother tongue teaching,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duty is not to let the student grasp the dead knowledge, but must let the student understand and use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writing. However,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hinese knowledge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quality.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s discussed,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rror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hinking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hope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knowledge to improve our misunderstanding junior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under the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knowledge; teaching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知识是具有超越性的。知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更新、消失,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见证者。人类发展历史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的经验、智慧以知识的名义代代相传。知识的超越性还有更深层面的意义,及知识的再创造,也就是说知识可以产生知识。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被理解,但是被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被感觉到,其实,被理解的东西不仅仅只是被感觉到,更有可能被重新组合,被赋予新的面貌甚至被超越。本文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对中学语文知识教学作出较为详细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语文知识教学。
1.3.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是“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对中学语文知识的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参与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以期在将来的教学中减少或避免知识教学误区,从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所帮助。
1.4.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分析新课改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语文教学论文总结出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新型操作模式。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语文知识教学案例总结出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新型操作模式。

2相关理论概述
2.1语文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学术界把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极其重要的知识,它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础,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和“为什么”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从其它层面分类,语文知识就具有不同的内涵。语文知识从哲学层面、教育心理学层面、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层面来分类都有不同的内涵。从哲学层面来看,语文知识是“对语言规律性的认识”,从教育心理学层面来看,语文知识是“主体通过与语文环境相互交接而导致的知觉建构”,从知识经济学管理学层面来看,语文知识是“对知识的储存、建构、增生”。
本文采用的语文知识主要是指学校语文知识,认为语文知识是对语文规律的科学概括以及对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总结,是为“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须教与学的概念、原则、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
2.2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母语教学,语言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自然的习得和学校的学得,自然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日常语言中的口语,自然习得谈不上专门的技巧和技能,它是一般的日常交流中的能说会道,自然习得的口语往往是不规范的,这就需要通过学校“学得”进行规范,从而提高质量,书面语的获得和提升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如果需要专门训练的技巧和交际规则那就需要专门训练的“学得”,所以,从学科内涵来看,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指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是“在学生自然习得的语言水平(主要是口语)的基础上谋求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还具有言语内涵,语文学科不只是教授单纯的知识或内容,它是一门重应用的技能性学科,语文教学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要传授给学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把语文作为传播媒介、信息符号、艺术手段的各种知识转化为语文行为和语文技能。所以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是言语教学,它的核心应该是对语言的运用,这一点使中学语文教学区别于学科知识教学。语文教学还具有人文内涵,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就意味着它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教材不仅要通过美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同时也以美的景、物、人、事等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所以语文应是一门融合了德育、美育,以智育为核心的育人课程。概括来说,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有计划的、专门化的言语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统一的活动。”它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3语文知识教学
综上,本文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就是,学校教育中一种为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须进行对概念、原则、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教与学活动。

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的原则
3.1愉快教学原则
愉快教学原则源于我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中提倡的“乐学”,由此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漫长过程。
愉快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教育者能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愉快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思想。
愉快教学原则是渗透着爱的教学原则。愉快教学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对学生全面负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愉快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乐教”、“敬业”的精神。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教师拥有道德美、注重行为美、强化语言美,以自身的完美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
愉快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着眼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乐于表现。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创设展示提升的平台,令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减轻学生身心的疲劳。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2个性解读原则
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突出强调创造性,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和宽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创造欲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首先是创设课堂教学气氛的民主,还要引发学生联想、逆向思维等,让学生自己提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教师不要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要培养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一记忆、学会操作的知识活学活用能力。
要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其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教师应树立“有教无类”、“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学生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享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
3.3平等对话原则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把教学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手段。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投入地读,专注地思,轻松地学。在读、思、学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途径,进入文本世界,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对话,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此外,师生双方还要不断挖掘、拓展、创新文本资源,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正如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中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也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生、教师、文本和谐共振,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误区
4.1去语文知识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曾长期困扰着人们,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找到最佳的教学方略,以至于人们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实际上就是语文知识教学的弊端,语文知识在世纪之交成为众矢之的。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另外的一种趋势。新课标提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建议,有人则把“淡化”理解为“去知识化”,因此中学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出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表现为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渐淡出了中学课堂,中学不再详细讲解“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讲究外在形式而有意回避知识内容的教学形式,语文知识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出现淡化的趋势。
去语文知识化,无疑对中学的教学带来严重后果。首先,中学语文注重实用,没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形成便成了一个“习得”的过程,效率低下可想而知,语文素养的构成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其次,缺乏知识的教学,造成所谓的“经验”,“对话”,“建设”成为一个低水平的重复过程,学生能力,思维就会失去支撑;最后,缺乏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的体验、师生的交流只能停留在常识语文和直觉语文的层面,从而形成一种“伪语文”教学。
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首先,2016版新课标就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建议进行了修改,新课标不再强调语文知识的“淡化”,这一微妙的变化却有重大的意义。其次,一些学者明确提出要反对“去知识化”,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再者,一些优秀的、富有经验的中学教师也在实践中呼吁语文基础知识的回归。这些表明,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语文知识正在被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4.2强化陈述性知识而淡化程序性知识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内容中充斥着大量的陈述性知识,而缺乏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一时间在90年代比较盛行魏书生知识树,几乎都是静态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集合。陈述性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语文课堂仍然需要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尽管陈述性知识不一定都能或直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它却可以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例如,了解必要的字词知识对分析作者的思想有帮助;了解“意象“等概念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分析;掌握古文的句式、实词虚词用法对学习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古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有重要的帮助,等等。
中学教学中如果仅仅限于陈述性知识,这是很难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和重任的。但是,过去在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时,曾出现脱离鲜活的语言材料,甚至出现一些干瘪的、死的语文知识教学,而较少关注语境中的语文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受到重视。一方面,高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与时俱进,也促使语文知识教学在关注陈述性知识的同时重视程序性知识。另一方面,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应致力于实际应用,陈述性知识的背后多多少少应该对应着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语言知识,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国语言现象规律,另一方面,运用语言知识主要是使用语言知识来服务于我们的现实需要的实际功能,如考试,需要听,说,读,写等能力建设的需要。程翔老师曾就只针对考试的需要对关于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做过一个调查分析。北大附中的学生语文试卷中主观题失分的重要原因竟是“不懂得答题方法,失分了”,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对语文考试十分重要。程序性知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例如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应该教授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学生在写作时就会避免逻辑混乱,写起文章来条理清晰,读者读起来便一目了然。又如学生在进行空间描写的写作时不妨先教给学生选取所描写空间中的一个典型的“参照物”,然后再确定写作顺序,这种方法对复杂空间的描写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授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
重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程序性知识这一教学误区已经引起教育界关注。程序性知识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首先,这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例如关于表达,第三学段提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第四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又比如,新课标不提倡“系统”、“完整”地讲授语法修辞知识,而是建议“随文学习”、“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新课标已将知识与阅读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新课标中的相关阐述可以看出,它在试图打破陈述性知识的局限,增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量,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4.3机械地讲解学科知识
中学语文不像其它学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复制到课堂中。学科知识不等同于学校知识。王荣生认为语文知识分布在四个层面:一是指与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诸多学科知识;二是指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显性语文知识;三是指语文教师个人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缄默知识和内隐于具体言语作品中的待体验感知的“语文知识”;四是指学校知识,包含语文教材传达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演绎出来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所拥有的语文知识。③
学科知识体系与学校知识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校知识指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分类。学科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它是认识范畴,表现为知识体系,即人们所说的学问;学校知识是实践的范畴,是一种行为过程,主要解决“怎么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行为。如果把语文知识的静态体系横向移植到语文课程的动态活动中显然是不恰当的。
按照王荣生的观点,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知识就是指学校语文知识层面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主要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支撑这些知识的相关学术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前期对西方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法体系的移植,这并不适合中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在教材教学中所呈现的语文学科知识以静态描述的状态向语文课程横向移植有利于教师的讲,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这就导致语文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宣讲,同时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记忆知识,而这些静态的语音学知识、修辞学知识等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如学生只是花大量的时间来分析字,分析“赢”的偏旁部首,分析它的第三划是什么,它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怪不得有人会猜疑“学得好的同学是否已经成为半个文字学家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不是要成为文字学家、语法学家、修辞学家,而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学生学习语文,主耍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但是,语文讲教材中的知识恰恰忽视这一点。例如,讲修辞知识,脱离了实际的语言运用。其次,从过程看,语文知识的静态描述,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实践,它只能是对知识的宜讲。例如,从语素的语法知识,单词,短语,句子,句群来,可以讲很多知识;但实际上人们学习语言,并不是从语素开始,而是从整体到部分,也就是说要从句子开始,无论说和写,总是先把句子说通,把句子写通,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与教学过程相反却不相成。再次,从方法上看,教学中横向移植语文知识的方式,束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学习知识是主要的进行分析,包括用现象和事物的本质来解释,学习语言是主要依靠语言实践,而不是在语言现象和本质的解释,而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形成。语言习惯的形成如果仅仅依靠分析是无济于事的,必须靠实践,静态移植学科知识显然是违背中学教学特点的,因此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机械讲解学科知识的这个问题正在实践中不断地被突破。例如2016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时要“从具体语言实例出发”,显然新课标在试图突破静态的语法知识,转向动态的语用知识。

5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完善
5.1“随文学习”渗透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教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课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而不必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体系。比如笔者在教《再别康桥》时就随文引进了“意象”这一概念。这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精简化、开放化。以往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本没有错,但过于偏重于语言结构形式的理论抽象,中国的知识教学枯燥,从“语言教学的趋势”得出。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应当要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就课程规划方面看,就是要“考虑语文知识的合理选择、科学排序和编写体例,对现有语文知识教学内容重新审视、清理,精选内容,并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及时更新知识,除旧纳新,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
5.2点拨式指导教学
教学语文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门向学生系统地讲语文知识,例如语法知识,什么是词类、词分几类,每一类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什么词适用,什么是句子、有几种句子成分、每种成分的定义是什么、由什么词充当、有什么特点、怎么表示等。另一种主要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作组词成句的练习,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去体会、掌握语言的一些规律。前一种是专门家或专业课的学习,后一种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任何时候都必要的学习。然而,大家谈论的,人们最熟悉的是前一种学习,而忽视了后一种意义的学习。从语言教育角度看,后一种学习更为重要。术语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关键问题。名词术语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元素,具有定义性、概括性、界定性的作用,于语文学习并无害处。中学教学大纲中国一再指出,不使用名词术语考学生,就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说的。有学者曾说,必须指出,只教会一些分类、定义和例句是没有用处的。教的分类,定义和例子是语法教学手段,而不是语法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语法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中国知识的教学,不应过多地关注于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名词性词语准确,也不在种类,形式,不用花太多精力于语文知识的分析,比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恰当,那个句子为什么用得好,还有没有类似的表达法,换个说法行不行,等。
5.3“有趣”与“有用”相结合
“有趣”与“有用”相结合要求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情景化、动态化。以往的语文知识教学重概念、重术语,且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有生硬介入与移植的倾向,这就违背了有用的原则。正如前面提到的,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中要注意,激活知识生动活泼的语言“种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听说读写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主要取决于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直接转换并不像能力,它需要存储在长期记忆编码的知识,以备提取,然后在新的形势下反复使用,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能力在这里“重复使用”的培训。当然,训练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着“全面、科学、有序”的训练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并适可而止,绝不是机械训练致用是要求语文知识教学目的提出实践化、习惯化。知识的掌握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学生发展的出发点。教学语言知识的最终目标,而不只是教给人类的语法规则,静态分析的语言现象,而是情感语言的使用,适当提高理性认识,要有自觉意识,学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重在理解和应用,并利用这些规则来指导语言学习,促进言语技能,形成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知识教学注意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操作和运用,做到“有趣”、与“有用”相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边享受。

结论
本研究关注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试图在大量的案例分析即实践基础上反思语文知识教学的误区,从而得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也尝试通过个人的一点点体会加入到语文知识讨论的大潮中。本研究立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现状,本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语感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知识教学探索已迈入逐步深化的道路上,本文试图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上述学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及教学实践,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体会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教学问题的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由于本人搜集的研究资料不足,以及个人研究水平有限,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和疏漏,首先,案例分析对本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实践机会有限,本人对中学知识教学的案例分析主要集中在所搜集的教学实录以及本人上课的一点点心得体会,材料的典型性存在较大的局限;其次,本研究缺乏实际的调查研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仍需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对语文知识的研究将是一个漫长的持久战,当下对语文知识的研究仍在发展,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实际可操作的科学体系,即便是对中学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在某些具体建议上难免不够细致具体,语文知识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人期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加深对它的认识,对于这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浅薄认识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在此谨向指导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15(9).
[2]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
2016(4).
[3]方相成.语文知识体系的除旧纳新[J].教育评论 2015(2).
[4]雷良启、余应源在.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 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
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2).
[5]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 2013(3).
[6]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J].语文建设 2016(8).
[7]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 2014(5).
[8]靳健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由程翔老师的一节“课堂作品”说起[J].语
文建设 2012(2).
[9]段双全.“语文知识教学”应该强化的两点理由——课改背景下弱化语文知识
教学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5).
[10]陆俭明、李镗.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
应用 2014(1).
[11]成巧云.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
[12]杨建设.课改下语文知识的教学[J].语文建设 2014(3).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篇三:
试论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教育担负着推进社会进步、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我国的各级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健全人格塑造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全面增强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的艰巨任务。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德育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学校德育作为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机制,对其品德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小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及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方法,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德育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以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和适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二、当前小学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第一,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评价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校德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被人们称为是“世界性难题”,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发挥以及学生个体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匮乏。表现在全员全方位育人在执行中还只是标语口考。
(二)学校德育渠道不畅通
小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存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德育教师的传统“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从“导演”、“主演”的角色中挣脱出来,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授课形式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划书、记笔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化不大,问答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仍是主导;然后虽然德育课成绩并不被纳入到学生升学考试中,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好坏、优劣也很难纳入到教师评职称、晋级和奖金评定中去,但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德育课教师们在其教育责任和使命上也迷失了方向,重“考分”轻“应用”,重“知识掌握”轻“情感体验”。组织者在活动前没有对学生进行活动德育目标的介绍和德育意义的解析,活动时又忘记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德育意义教育,所以学生理解不了也体会不到,那么组织再多再好的活动也是毫无意义。
(三)学校德育“孤军奋战”
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教育各界一直呼吁“以德育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终极奋斗目标。但是与教师的访谈中,在谈及“目前学校德育实效发挥的障碍因素”时,大部分老师都苦恼于学校德育孤立于学生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外而单一进行,四者互不相干,责任不明、沟通不利,学生一旦出现品德问题,各方就互相指责、推脱责任。另外,德育资源缺乏整合使得合力的作用难以形成和发挥,学校五天认真计划、精心实施的道德教育刚刚显示出点成果,经过两天的周末又回到原点。因此有人戏谑的说:“学校五天的精心培育抵不过社会和家庭的两天熏染”,致使学校德育陷入的尴尬境地。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开展,必须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抓好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核心,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师德建设是根本,其他师资力量建设是保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需要强化班主任的管理服务意识,创造民主、合作、团结的班级环境,提供及时、适宜、正确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还要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管理素养来提升人格魅力,进而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改变学生。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与其他科任教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活动不同,其根本职能是通过组织、协调和管理班集体,最终实现班级所有学生的愉快学习、和谐相处和健康成长。
(二)开拓学校德育渠道
进行“情感”式德育,情感式德育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满怀热忱、投入激情、付出真情,无论是从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音语调中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喜爱和理解。因为从根本上讲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魅力、教学思路和教育效果,还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取得学习成功、帮助差生实现转化以及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三)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的内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的总和,外环境是指除校园以外的一切宏观或微观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必须优化学校德育的内、外环境。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小学生存在与发展的第一环境,小学生对其不仅有经济等物质上的依赖,也有感情等精神上的寄托,家庭环境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既是先入为主的又是深刻的。这样才能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才能为学校德育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新渠道,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思想、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
小学德育关乎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乎学校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乎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也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要改变以往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道德教育规律,忽略学校德育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小学德育实效不高、小学生道德品质不佳的现状,要实现小学德育遵循学生发展实际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学校德育内、外环境相协调,优秀德育经验相互借鉴,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发挥小学德育的力量、实现小学德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勤.长大不容易[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许惠英.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优秀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三篇赏析(值得推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硕士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