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3-0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硕士论文文章《经济学硕士论文: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自“高质量发展”一词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就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实现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讨论研究。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纵观相关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创新、绿色、产业升级、开放、共享和稳定,本文分别以这六个关键词为视角,对相关的文献予以综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王国华(2018)认为我国已经从过去依靠工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共同拉动,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动能,而主要是政府、居民和国有企业加杠杆的效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所在,也是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7 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并指出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要求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向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且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 2018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道路。何为高质量发展?在国务院的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发展被定义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体现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主导驱动力、协调为内生的特点、绿色为普遍的形态,且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基于此,学者们纷纷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在这众多解读中主要以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协调共享、增长可持续作为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的中心解读要素。2017 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必须加快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等的形成与推进。因此,应当前高质量经济发展时势所需,学者们就如何构建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了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大部分的研究仅止步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而对于测度具体的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却寥若晨星。首先,这些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尚未可知;其次,仅止步于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不能检验指标体系理论的可实践性,另一方面亦不能测算出我国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既不能满足我国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决策依据之需,亦不能从发展水平、结构以及速度上研究分析我国省际的高质量发展情况,从而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基础的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从经济的增长活力、经济的开放活力、增长动力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协调、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金融环境的安全以及投入产出的高效八个方面出发构建我国全国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投影寻踪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及各省 2013-2017 年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及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动态分析我国及 31 个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增长活力、经济开放活力、增长动力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成果的共享、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金融环境的安全以及投入产出的高效八个方面的动态发展变化。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以来,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众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及特征的解读研究;二是关于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三是关于评价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就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给出了各自的观点:李伟(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需求、配置以及高质量的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任晓(2018)指出所谓“高质量”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能够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水平更高、效率更高、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从规模“量”到结构的“质”的发展。颜延标(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色性、动态性、创新性以及普惠性的特征,并指出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段炳德(2018)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有更平衡的经济结构、有更可靠的产品质量、有更温馨的服务水平、要实现金融环境稳定性的提升、要实现自然环境的提升、要实现收入分配环境的提升以及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系统性、动态性和长期性三个维度,在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中要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衡量标准,把质量改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实现途径,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并且把跨越两大关口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王春新(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有四大内涵,即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协调共享,并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加重视补短板和提高供给质量,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要减少无效供给并抓出新成效,要更大力度减轻企业税负和非税负负担。程虹(2018)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是衡量社会是否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标准,经济发展的动能是以要素和投资驱动还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二个标准,经济与社会是否实现较好的均衡发展为第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则是看是否追求更好的生态。程虹还同时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企业家能力、创新动能、高质量人才以及政府改革作支撑。李浩民(2019)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属性,集中体现为内涵扩大式再生产,且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链协作的特征。该学者还同时指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高质量升级,要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而创造高质量发展稳定宏观环境,要打破市场分割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分工,此外还需构建全面开放型经济新战略以借助外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五个方面均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他们还同时指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供给体系有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得到不断满足。张怡康(2018)认为的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致。朱启贵(2018)也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此外该学者还认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迈向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及结构动态平衡,国民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所在。
第二章 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特征阐释
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同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高速度的经济总量增长也不再是当前阶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全力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可以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创新为主导驱动力。依靠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等低成本优势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以绿色低碳发展等之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我国人口优势逐渐消失,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慢慢放缓。此外,因过去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棘手的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在当前阶段下,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使各部门单位努力创造新的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等新经济的要素,才能更高效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进程,实现从高成本低收益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其次,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取得一些显著的成就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等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当前阶段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内涵是要解决过去发展中造成的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等协调性的问题,通过补短板、调比例以及优化结构等实现协调发展。其三,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者不断地索取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浪费资源能源、肆意地向自然排放各种污染物,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愈加严重。此外,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亦日趋凸显,这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也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被严重破坏,这同时也阻碍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标。因此,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通过加强资源能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防护、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系统的恢复等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的协调发展,真正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普遍的形态。
第二节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探讨
自“高质量发展”一词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就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实现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讨论研究。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纵观相关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创新、绿色、产业升级、开放、共享和稳定,本文分别以这六个关键词为视角,对相关的文献予以综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王国华(2018)认为我国已经从过去依靠工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共同拉动,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动能,而主要是政府、居民和国有企业加杠杆的效果,他指出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动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方能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处于稳步状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9)指出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要使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得以正确处理;其次,面要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发展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其三,要培育创新型人力资本,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期培养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其四,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推动选择性、特惠式政策向功能性、普惠性和竞争性政策的转变。冯俏彬(2018)同样指出政府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认为市场经济都是法治经济,必须建立在产权明晰、合约得到有效执行和保护的基础上。安青松(2018)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经验的角度出发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该学者认为使得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与股权分置改革类似,与股权分置中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是增量改革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方向一样,要解决“路径依赖”的问题,对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要进行改革。黄辉(2018)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若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链的整体布局;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他指出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最大的国家,他认为这是我国创新发展中最丰富的“富矿”;其三要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其四要提高创新创业的要素聚集能力,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其五要提高创新高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章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框架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释义
第四章 我国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评价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第三节 全国及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一节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阐述
第二节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可能的实现途径,分别构建了全国层面的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内陆 31 个地区的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考察我国内陆 31 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本文又应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分为全国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结论和内陆 31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结论两个部分。整体来看,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在逐年提升,且提升幅度较大,综合得分从2013 年的 1.2223 增加至 2017 年的 .4430,其中 2015 年的增幅最为显著,得分增长了1.0966,从 2013 到 2017 年均增长 33.54%。发展活力提升为主,发展效益提升为辅,发展环境提升不大从三个一级指标来看,发展活力、发展效益和发展环境的水平呈上升的趋势,但略有波动。其中发展活力和发展效益的得分增长较快,发展活力从 2013 年的 0.4680 增长至 2017 年的 1.3682,发展效益从 2013 年的 0.1993 增长至 2017 年的 1.2846,增长幅度均较大。我国发展环境水平的增长幅度则相对较小,从 2013 年的 0.5551 到 2017 年仅增长至 0.7901,原因在于发展环境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从源头开始逐渐改善。本文进一步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三个因素的贡献进行了分解,发现发展活力的提升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的原因,其次为发展效益水平的提升,发展环境水平本身提升的幅度较小,因此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也相对较小。从八个二级指标来看,我国的创新活力、成果共享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金融环境的水平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创新活力和成果共享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创新活力的得分从 2013 年的 0.0887 增长至 0.3549,后又到 2017 年提升为 0.8767,增幅将近于 2013 年评分值的十倍;成果共享发展水平的得分也从 2013 年到 2017 年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从 2013 年的 0.0525 提升至 2015 年的 0.5858,后又到 2017 年提升为0.8590,仅次于创新活力的评分值。但我国的产出高效性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我国虽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但将其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的程度却一直较低。另外,源于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使得增长活力的水平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总之,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创新活力和成果共享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其次开放活力、生态环境和产业升级水平的提升也对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贡献较大。区域差异显著,分化为“高-中-低”三个区,无明显迁移趋势从内陆 31 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高质量发展水平三级分化为“高-中-低”三个板块,且每个板块内的地区较为稳定,无明显的迁移趋势。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从 2013-2017 年连续 5 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前六,属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板块。其中北京稳居第一;上海稳居第二,并与北京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江苏、天津、浙江和广东四个区域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明显领先于其余 25 个地区,其中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波动上升的趋势。吉林、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5 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很低,属于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落后区域,是高质量发展低水平板块。其中甘肃的评分值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内蒙古则稳居全国倒数第一或第二。其余地区均处于中等水平,得分和排名上下波动,但幅度较小,基本处于高质量发展中等水平板块。内陆 31 个地区在发展活力和发展效益方面的表现差异明显。在发展活力方面,北京和江苏为第一和第二,浙江、广东和上海次之,天津和贵州的也相对较大,且北京和天津的发展活力均略有下滑,但幅度很小,江苏、上海和广东则呈上升趋势,浙江也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贵州则有波动下滑的趋势;在经济发展效益方面,北京和上海的评分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次之,海南的经济发展效益评分也相对较高,且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的发展效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幅度较小,浙江和海南则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幅度同样较小。在发展环境方面,各个地区的评分差距相对较小,但北京、天津、安徽、海南、西藏和宁夏的评分相对处于较高的水平。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经济学硕士论文: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硕士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