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定位不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经费不足、对实践重视不够等。学校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探讨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软件产业强大的渗透和辐射作用,软件产业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改造了传统产业的结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反过来也使得社会对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键还是要靠软件人才队伍的壮大。它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评测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等,还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应用型人才。虽然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企业却仍然招不到适合的高素质软件人才。这种局面反映了中国软件人才培养亟须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失衡、缺口较大、需求旺盛”局面,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快速适应 IT 企业的工作环境。要胜任软件开发职位的工作,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职业岗位培训。
一、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教学计划落后于行业发展
目前,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方式虽有不同,但一些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定位,不是在原有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就是参照国内高校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虽然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写明了“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但并没有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革命性的调整,并且在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未能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偏重学科理论。在教学内容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往往以讲授基础知识理论为主,缺乏对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动态体现。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足够重视,未能有效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有效适应软件行业技术的更新。这造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
( 二)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工程意识薄弱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重要内容。目前,此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实践教学内容和结构设置不太合理,部分难以落到实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所需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的软硬件资源明显不足; 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受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的影响,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化教育理念较为淡薄,软件项目综合实践比重严重偏低,大学生实际项目的实战训练严重不足。
( 三)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也支持校企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相关经费的资助,于是便流于形式。
( 四) 软件工程专业师资不足,不能满足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
由于高等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大多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教师或者参与过企业软件开发的教师很少,他们大多不具备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高校多数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或经验已经比当前企业的先进开发模式和方法落后,上课只能强调理论教学。教师也不能及时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融入教材,致使教材陈旧。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领域不甚了解,因此感觉所学理论枯燥乏味、浪费时间,以致失去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兴趣。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进行软件开发时会出现不少问 题,比如文档书写不够规范,使 用 PowerDesigner 工具建模不够熟练,对采用什么方法对软件项目进行估算与度量不够清楚,不主动进行软件测试,等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是很难胜任软件开发工作的。因此教师即便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如果缺乏企业,软件开发的实战经验,也无法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且,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快速增长,软件工程专业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不少缺乏实践教学专门训练和工程教育经验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本科毕业生直接走 上 讲 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另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也使得众多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很难满足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科学构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一) 科学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订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 1.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方法; 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与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体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可细分如下: 软件知识方面,包括程序设计、工程数学、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测试等; 程序开发方面,根据系统设计合理、代码编写规范、编程效率高的原则,并按软件总体设计要求,设计软件模块、编写代码; 技能方面,包括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技能、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档撰写方面,学习需求调研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文档的编写技巧,能够熟练地编写需求和设计文档、使用说明书; 素质方面,包括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总之,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师。
( 二) 深入改革教学模式
我们跟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软件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整合计算机专业传统课程知识体系,在重视计算机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硬件方面的课程,增加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比如软件建模技术———UML、软件测试、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等,特别突出设计、研发、过程管理和测试等产业需求的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各门专业课各知识单元的不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组合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包括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和工作过程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案例教学模式比较受广大师生欢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选择和分析等环节上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软件质量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CMM 等内容。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案例贯穿于某一门课程乃至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中。教师可以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工程实践过程中。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可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 三) 努力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工程化方法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以实践项目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以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软件项目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着重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课程实训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对整个课程所涉及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掌握。软件项目综合实训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了解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等软件项目开发的全部流程,积累软件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不断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软件项目综合实训通过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文档的组织与编写、资源的协调与分配等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生产实习则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工作环境,了解软件企业的运行状况、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毕业实习可以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课题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的软件项目。由于是企业级软件项目,即使是项目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在完成时也必须综合应用所有所学知识。其中,有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有限,有的知识甚至从未接触,这就促使毕业生主动学新知识习,掌握新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毕业生要学会发现并解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多沟通,以提高其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不同层的实践锻炼可有效增强毕业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
( 四) 探索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课程不同、教学环节各异的特点,实行教学评价为主、期末考查为辅,两者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尤其对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主的专业课来说,相对于理论课,要考查学生在课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发能力和职业能力。对课程设计和项目开发实训的完质量,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的方式更能体现软件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使学生既要掌握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又要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软件开能力。软件开发既要能考查代码编写的数量,也能考查文档的规范性、完整性。可采用上机测、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样化学习评方法,以消除传统考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的弊端。通过改革考核方,可以促使学生从注重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学生不再考试前死记硬背,而是平时就注重的活学活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能够考查的学习过程,又能考查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创新能力。
( 五)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搞好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支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软件项目实际开发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打造这样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业界合作力度,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推进应用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软件开发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软件项目综合实训等,并可在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具体表现如下: 1. 建立常规化的交流机制,根据教师年龄、学历、职称,有步骤、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访学,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教学研讨会。2. 保持教学先进性,探索“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模式,使企业工程师把先进软件开发技术引入大学课堂,促使专业教师掌握软件行业发展的新技术,促进校企良性互动。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掌握先进技术的工程师为学生讲授诸如 Web 开发技术、软件工程、net 开发技术、J2EE 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实践锻炼,并要求其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的开发,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项目实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实践,可以了解市场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出软件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 六)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的案例教学虽然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毕竟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与企业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应及时安排大学生进行企业实训,以实现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应用无缝对接。大学生企业实训最好的方式就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这样使大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软件项目综合实训,可以让大学生在富有开发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环境中,并从项目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代码编写和软件测试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实训。大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模拟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当组长,这样可以使其理解项目组中的不同角色,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协作、沟通能力。在软件项目实训过程中,大学生要结合软件项目学习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在实训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代码编写能力、文档写作能力、软件测试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把软件开发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软件开发企业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工程人才资源,而且也具有丰富的可供实践教学的项目资料。其中,项目资料不仅包含了可执行的源代码,而且有符合软件开发规范的标准文档,经过认真梳理和再加工制作,此软件开发项目可作为案例教学用于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的软件项目案例教学库。
( 七) 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软件职业资格考试
要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校内外各种学科专业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竞赛中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作为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初、中级软件专业资格考试。初级的资格考试,有电子商务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等; 中级的资格考试,有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评测师等。可以取消大学生获取学位所必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鼓励大学生参加“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 水平) 软件考试”,以实现与专业资格认证的接轨,从而促进大学生“双证书”的获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建东,王新海,宋艳芳. 关于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 培 养 模 式 的 可 行 性 探 索[J]. 制 造 业 自 动 化,2011( 2) : 219 - 220.
[2] 樊立萍.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 中国电子教育,2011( 27) : 3 - 4.
[3] 王建民,范通让,刘立嘉.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 A1) : 112 - 115.
作者:杨小劲,张亚红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软件工程测试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