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留学生论文文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并购的交易费用理论,也称为内部化理论:当企业之间的纵向交易成本增大,且大于并购后企业的管理成本时,并购行为就会发生。这是企业纵向并购的深层动因。
丁焕明(Deans,G.K)等在《科尔尼并购策略》一文中提出科尔尼的产业演进理论,即所有产业都经历初创、规模化、聚集、平衡和联盟四个产业演进阶段的完整历程。兼并收购在整个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后阶段,外部扩张几乎成为企业增长的唯一源泉。
普赖斯·普里切特等在《并购之后成功整合的权威指南》一文中提出加强并购沟通的重要性。并购无疑会给人带来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员工中表现为诸如情感不确定、对交易充满神秘感、员工之间不信任等心理动荡。这些心理变化势必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沟通恶化、信息不流畅、团队协作程度下降、员工跳槽等。不确定性不仅存在于内部,也存在于客户、股东等外部相关者,这可能导致客户流失、股东信心不足、工会不支持以及供应商转移等。
陈传成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一文中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在于国有企业是跨国并购的主体;传统的行业并购依然占据着很大比重,第三产业有所涉及;并购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导致海外企业的资产价格降低,中国企业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持有的高额外汇储备使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相对比较高,这些都是推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
张莹莹在《经济危机阴影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探析》一文中提出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面临政治法律、战略决策、融资与财务等三方面的海外并购风险。
沈巍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中国式”整合思路难以全球通行,中国企业已经习惯在相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产生了一些固化的运作经营模式——中国方式,这给企业在新环境中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并购的七七定律认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本文强调了文化整合是并购整合中的关键问题。
郑后建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策略主要有慎重选择并购目标,积极寻求我国政府有关机构的支持,认真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相关法律及行为规则、劳工组织的状况,互利共赢、与当地同行企业和谐相处,实行当地本土化经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等。
李自杰,李毅,曹保林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141起海外并购案例》一文中提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问题在于:非国有制企业之所以在并购金额上所占比例较小;跨国并购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随并购额度的增大而减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波动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依然较小。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们指出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与建议,如我国政府,首先应该为海外并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其次,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来规制海外并购。最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在巩固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企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来重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我国跨国企业应该学习“拿来主义”精神,即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并购前,应综合考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再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发展愿景公司的对公司的跨国并购计划做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并购后的整合力度。
康元刚在《中国企业跨国进入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国际市场上跨国进入模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出口式、契约式和投资式。进入模式的选择对于跨国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需要跨国企业根据自身的控制程度、自愿承诺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结合的进入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他结合国际上现有的常用跨国经营进入模式,针对中国企业的自身情况指出:并购海外营销渠道模式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新建模式有利于企业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战略联盟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合资模式有利于企业降低投资风险;OEM模式有利于新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现今,跨国并购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本、开拓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并且世界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跨国并购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受到跨国并购的极大影响。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步伐的日益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使一些极具实力的大企业濒临破产,这给遭受冲击较小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我认为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双管齐下,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国家和企业各尽其责才能有效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遭受打击,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但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平稳快速,这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其中政府的对策是完善政策法规、设立融资服务机构,企业的对策即制定完善的战略、慎重选择并购对象、提高整合能力、以品牌占领国际市场等。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sub-loan crisis triggered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 global economy to suffer the attack, some of the large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s glides badl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still smooth and rapid, the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rovides a hitherto unknown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econdly, from macroscopical and microcosmic two levels introduce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exists question; finally,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advance the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mong them governmental countermeasure is to perfect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ng services,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enterprise is developed perfect strategy, careful selection of targets, improve integration capability, brand to captu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 words:Cross bord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Chinese Enterprises;Brand Competitiveness
1前 言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突如其来,致使全球经济陷入一个低谷,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一些极具实力的大企业纷纷破产,给全球的跨国并购活动造成重大影响。虽然全球经济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平稳快速,这无疑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进行分析,将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重点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促使企业调整其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断扩大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海外企业遭受重创,进而资产价格降低,业绩低迷。这对于受冲击较小的中国企业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海外并购机遇;加之中国企业对能源存在迫切的需求,中国持有的高额外汇储备使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相对比较高,因此,众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纷纷进行跨国并购。
2.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步伐日益加快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8亿美元,从1988年到2004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92.64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从1988年到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额逐渐增加,2004年更是达11.25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广泛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据统计,2011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和并购金额创下6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在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内,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0%,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日益加快。
2.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在中国资本“走出去”这一擂台上国有企业一直担任主角,因而跨国并购的交易主体基本上也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日渐活跃是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由于在跨国并购中有着要求并购双方产权清晰的规定,而民营企业有着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清晰的产权,加之近年来政府在政策上不断扶持得以迅速壮大。其中影响较大的案例有:万向集团收购美国联合工业公司,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以及TCL收购法国Alcatel公司的手机业务等。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一股重要力量。
2.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高于全球水平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4月18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大约为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迅速,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跨国并购的投资额累计将近94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5%。
国际上通行的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的计算口径一般包括从锁定并购目标到谈判、竞购、交割、整合到运营获利为止的全过程。按此口径计算,目前全球跨国并购成功率大概是25%,也就是说,从锁定目标到交易成功,大概能够成一半;从交割到整合顺利,并且运营获利,这大概也是一半。所以一件并购案从一开始到最后能够成功,全球的比例大概是2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之所以高于全球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企业整体比较谨慎,锁定的目标比较少,不轻易发起收购,所以第一阶段的成功率可以达到锁定目标项目的70%左右;二是多数并购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并购的成本比较低,交割后的整合总体也比较顺利。当然还有一部分并购项目还在整合期内,还不能确定成败。
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3.1宏观层面
3.1.1缺乏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并购一度采取“逐级审批,限额管理”的微观管理方式,该方式审批繁琐,效率低下,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政府应适当的避繁就简,即简化企业跨国并购的审批程序。
此外,中国缺少一部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及国际规范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完善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有待建立。虽然,商务部为规范和促进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方法》,明确并简化了原本繁杂的审批程序,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也进一步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海外投资中的某些具体行为。但该方法的覆盖面有限,有关投资主体、投资形式、投资目标、融资方式、企业管理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它很难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严密规范和有效保障。这表明中国缺乏关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支持性政策,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3.1.2融资渠道狭窄
跨国并购所需资金金额巨大,动辄千万乃至上亿,假如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则很难取得成功。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私募是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此外,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往往缺乏国内和国外的金融支持,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融资限制较多,诸如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二是境外融资方面,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具有股票境外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的条件,但却常常由于额度与审批限制,错失并购良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对外投资的金融政策和信用借贷支持方面力度不够成为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瓶颈。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相关的金融服务扩展的不够。虽然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面向“走出去”和对外援助相关业务开展了法人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被指定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性保险的承保部门。这客观上也利于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目前只有面对海外投资的法人贷款初具规模。在中国,专门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品种还没有直接用在海外投资。目前,只有少数金融机构得到金融主管层授权,能够提供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货款保险、信用担保等,并且在服务费率、效率等方面,和企业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3.2微观层面
上面我们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融资渠道等宏观层面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但从微观层面来讲,作为跨国并购的主体——企业,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3.2.1缺乏科学的并购战略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只有30多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跨国并购的经验不足。更是缺乏科学的并购战略。
第一,实施并购前。首先是并购动机比较复杂,由于并购的先锋队是国有企业,也不免出现“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的现象,这使并购风险大大增加;其次是对目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研究不够彻底;最后是没有对目标企业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
第二,并购过程中。缺乏相关中介机构指导及海外投资人才的协助,使得自身应对谈判磋商和潜在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另外,关键领域的管理、营销、技术人员等的离职很可能造成重要客户的流失以及核心技能的流失,应适当采取激励手段保留关键员工。
第三,在并购之后。整合又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例如,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技术整合等。这些环节的整合不当都会导致整个跨国并购计划的失败。
第四,战略并购的迅速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但是中国企业仅停留在资源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低层次并购,这样的并购更多的是凭借巨额资金,属于粗放型并购模式,而缺乏对高端业务的并购,没有制定长远的并购战略。
3.2.2盲目选择并购对象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大多还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而进行的,这使跨国并购变身为一种国家战略。特别是在并购交易谈判中,一些大型国企的高层领导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较多考虑,相对较少的谈及技术、价格、营销、管理等这些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环节,忽视了企业本身的自主性。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并购企业没有清晰完备的自身发展战略和明确的目标企业选择标准。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公司长远的发展。选择并购对象之前,尚未做到知己知彼,例如目标企业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营销能力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国家不同,投资环境也存在差异,“一刀切”地盲目选择并购对象易使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业务时遇到政治干预、法律束缚。
3.2.3整合能力弱
在整个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整合阶段比例最大、风险最大。关键在于它涉及并购企业的跨国管理、国际营销、财务控制、技术适应、企业文化的整合,甚至涉及企业人才国际化和资产重组战略。而且,并购往往失败于这一阶段,原因在于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策等存在差异,造成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对象员工的很难广泛认同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有效的整合不能彻底进行,人才流失、效率低下,最终导致规模不经济,甚至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多项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失败大都出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例如,上汽公司在接手韩国双龙汽车后,没到五年双龙便宣布破产。其实,在上汽收购双龙之前,双龙内部资金短缺、管理和市场定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但上汽并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全面整合,使原有的并购战略不能彻底贯彻,最终导致并购的失败。真正成功的并购整合其实是如何能通过各种手段形成对未来目标的共识。
3.2.4品牌竞争力薄弱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相对较晚,因而“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诸多问题。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依然集中在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制造业资源采掘、工业制造业以及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以品牌为导向的技术寻求型的拓展范围不够。仅有少数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以品牌、技术专利等作为出资形式。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薄弱,以专利技术等作为出资形式的对外投资不足,与市场型、资源型的跨国并购相比,技术型跨国并购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中所占地位不够突出。
4推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4.1政府的对策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缺乏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措施。
4.1.1完善政策法规
中国政府部门应该尽快转换角色,逐步实现从严格审批项目到日常监管为主的过渡。在简化审批程序的基础上,放活投资主体,使其更好地发挥自我管理的潜能,政府应努力完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做好投资服务、监管和投资促进等方面工作。
第一,出台关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支持性政策。对走出国门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在一些有发展潜力且能带动经济增长的项目上应辅以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财政政策方面的激励措施。如设立完善海外并购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并购基金等,为扶持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融资平台。
第二,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环境。全面清理中国国际证券投资的相关法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对中国一些典型的并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全面考虑原有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并形成新的国际证券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以促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不是独角戏,它终究是一场交易。既然是交易,就会涉及到合作。面对所有的外经贸合作伙伴,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合作,把保护中国跨国并购企业的利益纳入签署双边投资保护的议题。
4.1.2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国家应当建立总体规划,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逐步放松对海外投资信贷的管制,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跨国并购企业的信贷支持,以此拓宽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渠道。
第二,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不再单方面侧重于出口业务,应努力开展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业务的服务,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政策性风险基金的投入,确保中国出口保险公司能够扩大承保经营范围,提高保险金额。由此,海外并购企业的并购风险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积极组织培养会计、金融、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尽快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对外投资服务机构,旨在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大量的国际市场、目标市场国政策法规、目标企业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使得并购企业摆脱对国外收费高昂的中介服务机构的依赖,降低跨国并购的成本。
第四,避免单一的并购模式,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逐步完善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融资工具于一体的综合证券并购。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功能,减少现金收购对中国企业造成的现金流转压力。金融工具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另一个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2企业的对策
中国企业要想取得跨国并购的成功,必须克服上面提到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制定完善科学的并购战略,并购对象的选择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提高各方面的整合能力,以品牌战略占领国际市场。
4.2.1制定完善的战略
第一,在跨国并购前,企业应该准确的定位自身以及目标企业,必须弄清楚“在哪里并购、并购谁、如何并购”等问题,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寻找对目标企业收购最有利的价格。利用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此外,企业首先应端正自身的并购动机,避免出现“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的现象。
第二,并购过程中,抓住并购时机采取适当的并购方式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当并购目标确定之后,应积极地寻求中介服务机构的协助,如银行的信贷支持、律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提示以及其他咨询机构的服务。企业在全力控制并购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不能忽视目标企业的员工,适当采取激励手段有利于保留管理、营销、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员工等,避免他们离职给企业造成重要客户以及核心技能的流失。
第三,在并购之后,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中国式”的理念来管理新企业,在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全新的管理战略,加强自身对新企业的整合能力。
第四,从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来看,战略并购迅速增加,中国要想把握全球并购趋势,应该强化对高端业务的并购,不能仅停留在资源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低层次并购。低层次的并购更多的是凭借巨额的资金,属于粗放型的并购模式,而高层次的战略并购还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品牌实力。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并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首先从内部产业结构发展入手,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见图1跨国并购层次塔形结构图。
4.2.2慎重选择并购对象
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科学、经济地选择并购对象。
第一,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应当着眼于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公司长远的发展。这要求并购企业应该选择那些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目标,那些在产业链上与并购企业有协作关系的,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战略。相反的,若与并购企业存在竞争关系,即产业链位于同一层次的应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战略。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科技、能源、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及服务行业是开展跨国并购的首选。
第二,在选择并购对象之前,可以利用SWOT法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再结合所掌握的目标企业生产能力、财务状况、技术潜力、产品质量、市场分布、营销能力等信息,就能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第三,目标市场的确定也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企业对于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给与高度的重视,及时调整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在对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避免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开展跨国并购业务时可能遇到的政治干预、法律束缚。
4.2.3提高整合能力
在西方国家的并购理论中存在一种并购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时所呈现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在并购之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将经历一段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关键。
关键在于它涉及并购企业的跨国管理、财务控制、技术适应、国际营销、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的重新塑造等一系列的整合,往往涉及企业人才国际化和资产重组战略。更需要协调双方之间的矛盾,实现诸多方面的协同。因此,只有提高中国企业整合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进而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
那么,如何提高中国企业对目标企业的整合能力呢?
第一,在开始阶段,中国企业尽量避免给目标企业的员工传递“中国式”企业理念,重视这一过程中的管理沟通,充分吸收目标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并且尽早传递收购方快速整合的信息,表明公司正在以跨国并购战略为导向采取行动。迅速根据变化了的内外环境调整原有管理模式,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这些措施的推行将大大提升原公司员工的信心,让他们觉得新公司不会维持现状,而是前途远大。
第二,管理整合策略。企业并购重组之后,在产权结构、管理体质、资产分配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应对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一番调整,目的是能够符合并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清产权关系,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更加规范的企业管理结构,重新设计企业组织体系。为了提高整合的工作效率,解决并购中的具体问题,一支专门负责整合管理的团队亟须建立,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并监督实施整合战略。这关系到企业并购后能否快速走入正轨。
第三,文化整合策略。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并购双方所在的国度有着不同历史文化,因此,跨国并购引起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文化的碰撞不足为奇。并购中不能单纯的将对方的文化覆盖或是取代,也不能全然套用别人的文化模式,应当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
实现双方的文化融合是并购企业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具体的讲,不应该以“中国式”企业文化约束目标企业的员工,更不能触犯员工的民族禁忌,要以诚相待,重视沟通,尊重员工的民族情结。
4.2.4以品牌占领国际市场
纵观国际国内市场,品牌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世界工厂”。在国际上并购知名的品牌无可厚非,但因此放弃成熟的国外市场,将品牌引进国内的确是花钱买空壳了。并购企业应力争将“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以品牌作为进军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建立自主品牌可以使传统的初级产品变身为技术与质量于一体的品牌产品,改善中国产品的出口结构的同时拓展了外需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基础,更有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5结 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遭受重创,很多有资质的大企业纷纷倒闭。中国经济的发展却依然平稳快速,这无疑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存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问题。因此,要想克服这些问题,政府需不断完善其职能,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及融资环境。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纠正跨国并购中存在的缺乏科学的并购战略、盲目选择并购对象、整合能力弱、品牌竞争力薄弱等问题,及时调整其国际化战略,走出一条中国化的跨国并购之路,使中国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传成.金融危机之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05):121.
[2] 许敏.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09):29-30.
[3] 王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0,(07):35-36.
[4] 李自杰,李毅,曹保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141起海外并购案例[J].东北大学学报,2010,(12):311-316.
[5] 张莹莹.经济危机阴影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探析[J].国际商情之经济理论研究,2010,(22):85-86.
[6] 岳福琴.新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07):53.
[7] 肖扬.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03):231-232.
[8] 武鹏文.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并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改革与开发,2010,(05):46-47.
[9] 沈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4):166-167.
[10] 薛瑞楠.跨国并购热潮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1,(03):52-54.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留学生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