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基于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建筑环境研究

基于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建筑环境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2-05 19:13|论文栏目:建筑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205,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0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基于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建筑环境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人 类 生存空间 伴 随 人 类 社会的发展 而 发展,由 原 始 社会时期的 穴居 、巢居到后来的 土窑 、土 屋 、木 屋 、砖 房 ,再 发展到 现 代 的 水 泥砖瓦 房 ,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建 筑 给 人 类提供 了 赖 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也 成为人 类 生存、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空间场所,这 个空间场所包 括 居 住 和 活 动 两 大 类 型 ,居 住 与 建筑相对应,活动与环境场所相关 联 。

  1  绪论

  1 . 1 课 题 的 提 出
  我 国是一个 农 业 大国,农 村人口 占 全 国 总 人数的一 半 ,乡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 聚 居 地 。因 此,研 宄 乡 村 建 筑 环 境 具 有 重 要 的 学 术 价 值 和 现 实 意义。笔 者 从 2006年 开 始参与 导师指导的湘中地区 新 农 村建设 项 目 ,近 八 年来,先 后 数 次 前 往 益 阳 、安 化 以 及 周 边 各 个 市 县 乡 镇 进 行 项目实 地 考 察 和设计 工 作,并且在博士阶段学习开 始 之 初 就 将乡村建筑环境作为 博 士 学 习 的 主 要研宄 课 题 。在逐渐深入对安化及周 边 区域的 调 研中发 现 ,湖南湘中地区有着 丰富 独特的 自然景观以 及深厚 久远 的人 文 景 观 。这 里 深 藏 着历史 悠 久 且 内 涵 丰 富 的梅山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 里 的 一 切 活 动 。梅山文化大部分 没 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非物质文化意识层面 ,非物质文化 正 是梅山文化的 精 髓 。梅山非物质文化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一 样 ,根 植 于乡村,成长于乡村,与 乡村建筑环境存在着 深 厚 的历史 渊 源 。非物质文化的保 护 和传承是 当 地 新 农 村建设的 精神动 力 和文化保 护 的本质所在,怎 样 去 保 护 这 些 无 形的文化 资 源 ,如何在现代乡村建筑环境的 更 新 建设中 通过 建筑和环境等物质要 素 来 展 现 和传承 这 些 无 形的文化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笔者对非物质文化保 护 和传承的研宄 兴 趣 和学术 思 考 ,从 而 使本人从 “保 护 传 承 ”与 “更新 发 展 ”的 角度 来认 识这 些 非物质文化的 精髓以及进行乡村建筑环境保 护方式的研宄。因 此 ,经 过 与 导 师 深 入 探讨之 后,确立了 “基于梅山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乡村建筑环境 ” 的研宄 课 题 。学 术 界 关于梅山地区的 说 法 一 直 存 在 多 种 观 点 。可以 肯 定 的 说 :梅山不是一座 具体山的名 字 ,有人 认 为是一个地 理范围 ,也 有 人 认 为是一个文化区域。笔者认 为梅山地区包含 两 种意义, 即 地 理 上的梅山和人文上的梅山,或者理解为梅山文化的核心发 源 地 以 及 梅山文化的 辐 射 区。本文研宄的区域 范 围 则涵盖 这 两 种意义的指向。地理上的梅山,安 化 县 一 中 老 教 师 张 式 弘 老 先 生 (即 《梅山文化 》一书的作者 )在接受笔者的 采 访 中,指出了梅山文化的核心发 源 地 与 梅山文化 辐 射 范 围 的区别。梅山文化核心发 源 地的地域 范 围 在 《宋 史 .梅 山 峒 》 中 界 定为: “梅 山 峒 蛮 ,其地 东 接 潭 ,南 接 邵 ,西 则 辰 ,北 则 鼎 、澧 ,而 梅 山 居 其 中 ”[1]。这里 指出了梅山文化核心发源 地 的 东 部 与 长 沙 相 接 ,南 与 邵 阳 接 界 ,西 与 辰 州 搭 界 ,北 与 常 德 接 壤 ,在湘、沅 之 间 。张 老 先 生指出 “梅 山 居 其 中 ” 就 是梅山 处 于 这 些 地方的中间,但不包括这 些 地 方 [2]。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 ,这 是 一 种 对 “梅 山 峒 区 ” 地 理范围 的 解 释 。另有 《湖 南 通 史 》 中对梅山的地 理范围 表 述 为 “大 致 在 今 宁 乡 、邵 阳 、益阳和湘乡之 间,中心在 今 安 化 、新 化 一 带 。新 化为上梅山,安 化为下梅山 ”。 因 此 ,现今 大 多 数学术研宄者 都 以 这 两 条 史 书 记 载 为 依 据 ,划定梅山地理范围的准确指向为湘中地区的 安 化 、新 化 、冷 水 江 、涟 源 、新 邵 、 隆 回 、溆 浦 ,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 
 1 . 2 研 宄 目 的 与 意 义
  本文的研宄 课 题 是基于梅山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乡村建筑环境,涉及到的学术研 宄 领 域有乡村建筑环境、梅山文化以 及 非物质文化的保 护 和传承。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宄文献,以下进行 综 述 。在西方以 美 国为代表的发 达 国家关于乡村建筑环境的研宄 起 步 比 较 早 ,发展速 度 也 很 快 。美 国 拥 有 丰 富 多 样 的 自然景观 ,地形、土 壤 、气 候 、地质和植被等自 然 特 征 是构筑乡村建筑环境的重要 元 素 。美 国的乡村建筑环境 起 源 于 自然景观 ,他 们 认 为乡村 景 观 可以用 “w ilderness” 一 词 来 说 明 ,但 并不是中文 翻 译 的 荒 凉 、荒 地 、荒 芜 之 处 ,而 是 指 较少受 到 人 类 活 动 干 预 、 自然环境优美、受到严格保护和 管 理 的乡村 自 然 区域。 美 国 的 风景园林 先 驱 安 德 鲁 .杰克逊 •唐 宁 (AndrewJackson D ow ning)非 常 欣 赏 乡 村 荒 野 之 美 ,他 最 早 提 出 “令 人 敬 畏 的 荒 野 ”的观念 。美 国 著 名 的 景 观 地 理 学 家 约 翰 ■布 林 克霍夫 ■杰 克 逊 (J.B.Jaekson) 撰写的《D 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是一本最早 关于乡村建筑环境研宄的理 论 著 作 ,这 本书在后来的乡村建筑环境 理 论研宄中具有一定的权 威 性 。在书中他 把 “vernacular” 与 “landscape” 第 一 次 结 合 在 一 起 研宄,且 认 为 “乡 土 景 观 ”( vernacular la n d s c a p e )是文化 景 观 的重要 组 成内容,对其表 现 形式展 开 了 系 统的 论 述[14]。美 国 景 观 设计学的 奠 基 人 奥姆斯 特 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认为景观设计的 原 则 是:保 护自然景观 ,要 因 地 制 宜 、尊 重 现状;在 非 常 有 限 的 范 围 内 ,尽 可 能 避 免 规 则 式设计,应采用 自 然 式设计 ;任何地域 都 应 选 用 当 地 的 植 物。他还 认 为 “景 观 规 划 不 仅 要 提 供 健 康 的 城 市 环 境 ,同 时 也 要 提 供 受 保 护 的乡村环境 ”。美 国 景 观 研宄者 E rvin Z u b e认 为 : “生态学被引入 景 观 规 划 领 域中,首先要认 识 到 自然景观 、乡 土 野 生 植 被 是 最 优 美 的,其次是强调开放场所空间的景观系统 ,这 种 景观系 统 通 常 与 河 流 、 自 然 排 水区 域紧 密 相 连”美国生态学家福曼(Form an,R .T .T )在 《Some Principles o f Landscape E co lo g y》一文中强调在村镇景观 规 划 设计中 尊 重 本 土 文化和生态保 护 的重要 性 ,提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理论的景观规划模式[17]。美国乡村土著居民对本土的乡村开敞空间,包括森林、农用地、天然绿地和村落周围的人工绿化区域都采取积极的保护态度。在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地 理 学 家 Peter和 Jam es对土地所有者关于保护本土景观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都市化区域的土地所有者对其并不重视,相对而言乡村土地所有者的态度比较积极 。英国对乡村建筑环境一直采取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在对乡村景观的设计中,他们的指导思想是维持景观美学与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并扩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存当地传统文化的特性,重建过去被遗忘的土地,创 造 新 的 栖 息 景 观 _。英国景观设计师Andrew W. Gilg 著 有 《Countryside Planning: The First H alf Century》一书,书中指出乡村建筑环境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是: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景观㈣ 。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学院的西尔 万 • 佛里波教授对法国乡村景观的规划提出设计理念: “对一个区域的设计与改造不应当脱离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要只重视对该区域的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区呈现的或潜在的自然环境元素” 。韩 国 在 “新村运动” 中,坚持有效地保护乡村群落规划有序的整体格局,如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用乡村生态旅游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日本从上世纪80— 一9 0 年代,对村镇乡村建筑和环境景观资源进行系统研宄 ,认为乡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与当地周围自然环境,如森林、湖泊、水池、寺院等物质要素相协调[23]。日本进士五十八等学者提出城市景观设计要向乡村学习,认为乡村 景 观 是 “百姓的设计”,并 探 索出乡村 景 观 设计具体的手法和保 护 方 法 台湾景观 设计师 蔡 龙铭 在《农村景观资源规划》中把村镇的景观设计分成自然性、文化性及混合性,乡村景观在空间上是由农家聚落、农地、道路、河川及个別景物设施等构成,村镇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应立法保护自然生态区域 ,设立保护土地、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群落的保护区。

  第 2 章 梅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 理 论 综 述

  2 .1 梅山文化的形成 与 发 展
  梅山文化 与 中 原 文化、荆 楚 文化并 列 称 为中国 三 大 祖 源 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中 华 民 族 的传统文化 。梅山文化存在于湘中地区,起源于远 古时期的“梅 山 蛮 ”,是梅山人世代创造并传承具有鲜明地方和民 族 特色的区域民 间 文 化 ,是典型的山地地域文化。梅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离 不 开 梅山地区特 殊 的 自 然 地 理环 境 、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民 族 文化的 融合变迁 ,是体 现 当 地社会 群 体的物质 与精神 、理性与感性的完 整 复 合 体 ,它是人们在长期生 产 、生活过程中为适 应 自 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 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 总 和 。梅山文化的核心地 带 位于湖南 省 中 部 即 湘中地区,在 东 经 95 ° — 105°,北纬 20° — 2 5 ° 之 间 。整 体 地 势 由西向 东 倾 斜 ,地 貌 多 样 ,以山区、丘 陵 、盆地和河 川 为 主 ,高 山 叠 嶂 ,峰 峦 挺 拔 ,土 壤 肥 沃 ,气 候 温 和 ,雨水充 沛 , 自然资源丰富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区。在广大山区和 丘 陵 地 分 布 大 片 茂 密 的 森 林 ,在河川和盆 地 有 肥 沃 的 良 田 和 湿 地,形 成 “八 分 山 水 二 分 田 ” 的传统山 水 格 局 。梅山地区水 系 众 多 ,河 流 交 错 ,湖 泊 和 水 库 星 罗 分 布 ,资 江 、湘 江 是 该 地区的 两 大 河 流。《开 梅 山 》诗 云 : “峦 岩 盘 嫩 阂 群 蛮 ,南 北 之 帝 凿 混 元 ,此 山 不 圯 藏 云 烟 ,跻攀鸟 道 出 荟 蔚 ,下 视 蛇 脊 相 夤 缘 ” M 。梅山地区是一个 风 景 秀 丽 ,气 候 宜 人,适合居 住 和生活的地方,古 梅山人世代相 息 、繁 衍 于 此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梅山文化形成的一个物质基 础 ,缺少了这种物质基 础梅山文化就 失 去 了 生 根和发展的土 壤 ,但 同 时 这 种独特的物质基 础 也 决 定 了 当 地 交 通 信 息 的 闭 塞 ,尤其在古代交通 工 具不发 达 的 情 况 下 ,梅 山 地 区 异 常 封 闭 。史 料 记 载 “梅 山 峒 蛮 旧 不 与 中 国 通 ”,古 诗 描 述 “梅 山 万 仞 摩 星 躔 ,扪 萝 鸟 道 十 步 九 曲 折 ,时有 僵 木 横崖巅 。肩摩直下视 南 岳 ,回 首 蜀 道 犹 平 川 ” 。古 诗 形 象 地 说 明 了 古 梅山的交 通 地 理 环 境 ,由于地形复 杂 、 山 势 险 绝 ,故 而 交 通 阻 塞 ,所 谓 难 于 上 青 天 的 蜀 道 ,与梅山相比都犹同 平 川 。因 此 ,古 梅山人长期 僻 处 南 蛮 之 地 ,掩 藏 于 深 山 莽 林 之 中 ,以 原始农 耕 自 给 自 足 为生, 自然形成浓厚、原 始 、古 朴 、神 秘 、封闭的原生态土著 文化,产 生 于 这 样 的 自 然 地 理 环境中的文化 很 难 消 逝 ,并将长期保存 与 延 续 。
  2 . 2 梅山非物质文化的 主 要内容
  梅山非物质文化内 涵 丰 富 ,千 姿 百 态 ,集 中 表 现 为 四 个 方 面 :一 是 宗 教 信仰;二 是 劳 作方式 ;三 是 民 俗风情; 四是艺术 符 号。宗 教 信 仰 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内容,甚至有人认为梅山文化 就 是一种 神 秘而 古朴 的 宗 教文化,在 这 种文化的影响下,产 生了梅山人 千 姿 百 态,内涵丰富的民风民 俗 以 及 各种艺术表 现 形式。梅山人的 宗 教 信 仰 最 典 型 表 现 为 自 然 崇 拜 、 图腾崇拜 、祖 先 崇 拜 和梅山教 崇 拜 。梅山人对 自 然 、图 腾 和 祖 先 崇 拜 的形成 与 地 理 环 境 封 闭 、交 通 信 息 闭 塞 有关。在 交 通 不 便 的 情 况 下梅山人长期 封 闭 在 这 个 地 方 ,不 仅 在物质上 依 赖 于 这 个环境,而 且 也 会 产 生一种 与 它相应的 精 神 生活,这 种 精 神 生活表 现 为 某 种 观 念 、感情甚至 精 神 崇 拜 。梅山人 天 天 看山, 自然而然 就 会 对 高 山产 生崇 拜 ,认 为 神 灵 就 住 在 山 上 。由山 崇 拜 衍 生出对数 字 “三 ” 崇 拜 , 因 为 方 言 中 “三 ” 与 “山 ” 谐 音 ,而且他们一直 有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 的传统 观 念 ,认 为 三 是 极 限 数,是统计万物的 单 位 ,具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神 秘 力 量 。梅 山 人 通 常 在 道 路 的 “三 ”岔 路 口立指 路 碑 ,告 诫 路 人不要 迷 失 方向、走 错 路 ;在 放 鸭 时用一 根 竹 尖 朝 天 划 三 个 圈 ,再向前摇晃 三 下 ,鸭 群 就 会 朝 着指定的地 点而去 ,或者 就 在 此 地 附 近 范 围 活 动 ;猎人进山狩 猎 前 举 行 “安 梅 山 ” 的 原 始 祭 祀 仪 式 ,用 “三 ” 块 石 头 或 “三 ” 块 瓦 片 架 在 猪 、牛 踏 不到的 僻 静 地方,或 安 在 “三 ” 岔 路 口 的 古 树 下,表 示 梅 山 神 在 此 ,以保打猎 平 安 归 来 。在 古 梅 山 这 样 一 个 封 闭 的 环 境 中 ,梅山人 依 靠 劳 动 获 取生存物质,依 靠 信 仰 获 取 精神 养 料 ,信 仰 几 乎 是他们 精 神 生活的全部内容 。迄 今 为 止 有关梅山文化 最 早 的 一 份 历 史图 像 资 料 一一明代的 《梅 山 图 》 中描绘了大量梅山人的 自 然 崇 拜 和 图 腾崇拜 的 对 象 ,如自 然 山 水 、花 鸟 虫 兽 、数 字 符 号 等 ,虽然只是 简 单 的 原 始 形 象 记 载 ,但反 映 了原 始梅 山人 的 精神信仰 和 思 维 特 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 科 学 进 步 , 自 然 崇 拜 、 图腾崇拜逐渐 弱 化 ,但 民间的 祖 先 崇 拜 一 直 延 续至今 ,深 深 地影响着梅山人的生活。

  第 3 章 梅山地区的传统乡村建筑环境解 析

  3 . 1 梅山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形成 与发 展
  3 . 2 梅山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构成
  3 . 3 梅山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特 点
  3 . 4 梅山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空间形态

  第 4 章梅山非物质文化与乡村环境的关 系

  4 . 1 梅山非物质文化 与乡村建筑环境协 调 统一
  4 . 2 梅山非物质文化对乡村建筑环境的影响
  4 . 3 梅山乡村建筑环境对非物质文化的承载

  第 5 章梅山非物质文化 与乡村环境的现状

  5 . 1 梅山非物质文化传承的 现 状和 问 题
  5 . 2 梅山乡村建筑环境的发展现 状 和问题分 析
  5 . 3 新 农 村建设 案例分析一 安化县仙溪镇大桥 新 村

  第 6 章梅山乡村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设计方法

  6 .1 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乡村建筑环境的保护方 法
  6 .2 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乡村建筑环境的设计表达
  6 .3 传统乡村建筑环境保 护建设模 式探讨

  第 7 章 理 论 实证与案例 分 析

  7 .1 整存 型保 护式案例分 析
  7 . 2 改 造 型 保 护 式 案 例 分 析
  7 . 3 新建 型保护 式 案 例 分 析

  结论

  在梅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形成 与 发展是 当 地人在长期的生 产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 自 然 地 理 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创造的 精 神 财 富 ,而乡村建筑环境又是在 这 一特定地域 范 围 内,乡村 居民赖以生存的 自然 地理 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 果。乡村建筑环境的物质环境 即 建筑形态、空间 布 局 、结 构 特 点 、装饰符 号 等有形的物质特 征 是 无 形的非物质文化的 映 射 。例 如 梅山民 居典型 “八字槽门” 的建筑形态是梅山人 风 水 文 化 理 念 下 的 产 物 ; 民居院落平面布局都以堂屋居中的形式 源 于 祖 先 崇 拜 和 宗 教 信 仰 的 特 殊 要 求 ;建 筑 屋 脊 的 牛 角 、花 心、门扇等构 件 装 饰 是梅山历史 神 话 传 说 、 图 腾崇拜 的物质化呈 现 。风 水 文化、祖 先 崇 拜 、宗 教 信 仰 、历史 神 话 传 说 、 图 腾崇拜 以 及 对空间有特 殊 需 求 的各种民 俗 活 动 、传统的手 工 制 作 技 艺、传统 节 庆 表 演艺术形式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 产既 需要 依托 物质载体呈 现 ,也 需 要乡村建筑环境为其 提 供 发生的场所空间, 即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环境。因 此 ,产 生于同 样 的 自 然 地 理 和人文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和乡村建筑环境 之 间 互 为 场 景 、相 互 影响、和 谐 共 生 ,共同形成乡村的整体文化风貌和场所 精 神 。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 角 度 来看梅山地区乡村建筑环境的保 护 和建设,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乡村 过 多 的关注物质环境的建设,片面的强调基础设施的更新和 改 善 ,而 忽 视 了 本 土 文化的保 护 和传承,最 终 导 致 传统乡村 原 真 性 的 破 坏 ,村民 家 园 感 的 丧 失 。而 对于村落本 土 文化的传承,这 些 年大部分学者和建筑从业者也 限 于从村落建筑环境的文化形态特 征 , 即 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方面 去 保 护 ,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 产 没 有 引 起 足 够 的 重 视 。但是乡村建筑环境是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统一体,只 有将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 结合起 来研宄 才符合系 统和完整 的 保 护理念 ,才 能 从本质上解 决 传统乡村建筑环境文化的可 持 续 问 题 ,拓展研宄乡村建筑环境的 视 野 和 角 度 。本文研宄的 主 要 结 论 :第 一 、从 理 论 研 宄 成 果 来 看 ,本 文 对 梅 山 非 物 质 文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主 要内容、特 征 和 价 值 进 行 详 细 的 理 论 综 述 ,明确了梅山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历史 现 象 的独特 性 和 唯 一 性 。对梅山地区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形成、特 点 、构成要素 和空间形态的解 析 ,为梅山乡村建筑环境设计 实 践 奠 定 理 论 基 础 。通过对梅山非物质文化和传统乡村建筑环境的关 系 进行全面 系 统 的 剖 析 ,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对乡村建筑环境的 诸 多 影响,以及建筑环境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物质空间的作用。理 解 二 者 相 互 关 系 ,才 能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乡村建筑环境保 护 和建设提 供 真 实 有 效 的 理 论 依 据。第 二 、从 现实情况 分 析 , 目 前梅山地区的 新 农 村建设由于 管理 上的 误区 、认识上的 限 制 以 及实践 过 程中的 失 误 , 出 现 了对乡村传统建筑环境 风 貌 的 破 坏 , 由此 引发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物质环境要 素 的 损 坏 和 遗 失 ,最终导致梅山非物质文化遭 受 冷 落和面 临 失 传 的 危 机 。但 是 ,只 要 正 确 认 识 新 农 村建设的核心 目 标 ,走出“乡 村 城 镇 化 ” 的 误 区 ,新 农 村建设将会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 契 机 。第 三 、从 实 践 研宄成果来看,本文 提 出以梅山非物质文化传承为核心,保护和建设乡村建筑环境的 三 种 模 式 , 即 整 存 型 保 护 式 、改造型保护式和新建型保护式 。针 对 这 三 种建设 模 式 ,笔 者分别从 目 前 梅山地区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研宄其设计 策 略 ,例 如 村落建筑环境传统 风 貌 的保留程 度 、村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遗 留 状 况 , 以 及结合 村落规 划建设所属的形式进行 综 合 考 虑 ,这些建设模式是对本 土 乡村建筑环境的 现 代 化 诠 释 。首 先 ,对村落房 屋结构进行 合理调整 和 基 础设施 的 更 新 建设,改 善 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提 高 了村民 积 极 性 ;其 次 ,减少了土地和建设 资 源 的 消 耗 ,保 证 了乡村 原 有 风 貌 的 真 实 性 、延 续 性 和 完 整 性 ,并且深入挖 掘 乡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 产 ,利 用建设中的建筑、景观等物质载体使其灵活再现 与 活态地传承 ;最 后 ,通 过 传 递 梅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特色,使乡村重新焕发地域文化活 力 ,并 带 动 乡 村 旅 游 的发展,刺 激 农 村 经 济 的 增 长 。这三种模式对于梅山地区 刚 刚 起 步 进 行 新 农 村建设 试 点 村 和 即 将全面 铺 开 进 行 更 新 建设的各个传统村落,都 具有可贵的 实 践 指导意义 与 应 用 价 值 。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建筑环境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