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军等[43]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获得性进行研究,调查发现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可获得性较差,1 年内接受过随访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于 20%,10.2%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次数>2 次/年,仅 8.6%糖尿病患者得到超过 3 次/年的随访。这或许与社区慢性病患者人数较多,社区医护人员短缺,统一随访方式工作量庞大,而未对确实需要专业医疗照护的患者履行专业化照护任务有关。另外,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44]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区健康档案不能及时建立,有效的转诊制度和信息对接不完善,同样会影响居家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质量。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经济负担重是脑卒中的主要特点,也是全球的第二死因[11]。据 2017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统计[3]显示,全球每年约 79.5/10 万人罹患脑卒中,平均每 4 秒有一人死于脑卒中。《中国统计年鉴2018》[12]中显示,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致死病因。2015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指出[13] 2014 年中国脑出血和脑梗死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07.07 亿元和 470.35 亿元,经济负担沉重。其致残率高达 60%,约 40%为中重度残疾[14, 15],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幸存者增多[16],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 2018 年上半年三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仅为 9.5天,二级医院为 8.6 天[17],多数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回归家庭或社区[18],需要长期照顾和支持。复发再入院脑卒中患者 30 天死亡风险(41%)约为初发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22%)的 2 倍[19],而脑卒中 1 年复发率达 17.7%,5 年复发率超过30%[11, 20]。因此,在社区为居家脑卒中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长期照护至关重要,对降低居家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
居家脑卒中患者由于发病部位和疾病种类的不同,其照护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1-23],其在康复过程中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24]、吞咽障碍[25]、躯体残疾[26]等,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便秘[28]、吸入性肺炎[29]、压疮[30]等并发症,同时可出现焦虑抑郁[31]等不良心理问题,疾病复杂性势必会造成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需求的多样性。居家脑卒中患者的照护需求除基本生活护理需求外,还需要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后遗症护理、社会支持、血糖监测指导、血压监测指导、血脂监测指导、心理辅导、家庭环境设施改造指导等[21, 22]。研究[32]表明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各项延续性护理需求率较高,均在 65%以上,最高达 94.12%。孟蕙君等[33]学者调查发现 89.7%的患者认为非常需要接受社区医务人员连续性的长期健康指导。课题组[34]前期对郑州市 428 例居家脑卒中患者的调查中发现重度依赖专业化照护者占 41.6%,但社区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其专业化照护需求,尤其以康复知识、功能锻炼、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及疾病复发预防等专业照护需求最高。而家庭照顾者普遍存在康复技能欠佳,用药知识盲目,照顾能力欠缺等问题[35, 36]。常红等[37]学者也指出目前居家脑卒中患者的照护服务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见,居家脑卒中患者的照护需求呈多元化、但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构建了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分级评估指标体系,且权重分配合理,评分方法可行,信效度良好;
(2)研制了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等级简易判定卡,简单、科学、实用性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思考
2.1 研究的创新性
(1)视角新:聚焦脑卒中患者的专业化照护需求,全面梳理影响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分级的关键因素,为构建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分级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基础和依据。
(2)方法新: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加权秩和比法对居家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等级划分方式进行探索,聚焦居家脑卒中患者的专业医疗照护相关症状,形成了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等级简易判定卡,方便、实用。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思考
受研究时间、人力的限制,未对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分级评估指标体系和护理等级简易判定卡进行验证,同时未明确居家脑卒中患者各个护理级别服务内容。今后可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对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分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完善居家脑卒中患者护理等级简易判定卡,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对居家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等级判定,同时形成居家脑卒中患者分级护理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