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后,总结归纳出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植入供应链金融的 3 种场景设置,从中借鉴相关操作方式,构建出区块链技术植入仓单质押融资的模式。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打分得到各指标分数和相应权重,测算出了应用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前后不同的风险系数,进一步地,使用改进后的 Shapley 值法利益分配模型根据不同的风险系数对应的风险修正因子计算出利益分配,加以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区块链+”仓单质押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仓单质押业务中各节点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复质押风险,其次该模式下配置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减低物流仓储企业监管质押物承担的风险,同时,风险系数的改变对于各节点利益分配也带来了影响,在联盟合作总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融资企业和物流仓储公司收益均会提高。风险的减低说明该模式能够解决传统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点和整个过程中的痛点,具备实施并推广的现实意义,利益分配变化情况说明该模式的应用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供应链上弱势单位的利益,具备实施推广的现实基础。
6.2 对策建议
鉴于区块链技术结合供应链金融还处于实践过程,本文总结了以下四点建议:
(1)利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门槛
与个人消费信贷和一般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贷相比,P2P 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往往以联合中小型核心企业的方式,注重横向的多行业发展。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需要核心企业的参与,以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积累的上下游企业贸易往来信息与数据,具有一定的门槛性。因此,大型核心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和实力,可以考虑自建区块链平台,利于链条纵向深度发展,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而言,更优的方案是构建中立平台。
(2)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成熟度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在初期并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自主研发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此外,其应用还处于小范围和小规模试点阶段,包括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数量也较有限。如果考虑大规模应用推广,则参与节点越来越多,数据量加大,随之带来的运算压力将不断加大,对区块的处理时间、每秒处理能力及安全性都是挑战。目前,市场上有多家区块链公司,不管是已开源(如布比、分布科技)或者是未开源代码(如趣链科技),均已陆续开始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提供底层区块链技术,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或实力的企业可考虑直接运用现有开源技术试点使用,在业务规模化后重点考虑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规划战略安全规划,具备高吞吐量和低系统延迟的区块链平台合作。
(3)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协同度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基于一个共识机制,即需要多个节点的参与者互相配合与认同。例如仓单质押业务中,需要核心企业确认融资企业的业务往来,并且与资金端协商约定质押物的退出渠道。因此企业在布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全盘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度,确保链上各业务操作环节能实现良好运转。
(4)积极应对监管
行业实践者在创新创业初期,尤其是在技术布局上,须做好对监管层的透明与公开,确保因技术和业务创新带来的监管风险可控。P2P 的监管发展历程便很好的案例,只有公开透明,拥抱监管,才能逐步化解监管风险,为创新赢得良好的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