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研究生论文 > 关于论文研究思维与研究工作方法的思考

关于论文研究思维与研究工作方法的思考

时间:2022-05-25 15:42 | 栏目:研究生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2-05-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研究生论文文章《关于论文研究思维与研究工作方法的思考》,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一、学习思维与研究思维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属于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工作要讲究研究方法。研究生对于继承知识的学习方法已很习惯,可以说,每位研究生都形成了反映自已个性的学习思维。进入研究生教育的论文阶段后,要从学习思维转换到尚不熟悉的研究思维,这是质的变化。相当多的研究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转换的必要,还是沿用习惯了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来对付论文工作,那势必要碰到困难。

  这里说的研究方法,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不是指应用统计学或线性规划那样的技术或方法,更不是“速成法”一类的技巧,它讲的是研究逻辑,或者说研究思维。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是面向考试的思维,在美国中小学读书的中国学生,课程考试的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优胜者也大都是中国学生,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做研究工作,出色的多半还是美国学生(杨振宁,2001)。究其原因,不能不归结到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现行教育模式,偏重培养应试能力,学生擅长学习思维,而非研究思维。

  中国和美国的普通教育状况不一样。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用他孩子在美国读小学的故事来说明,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培养研究思维。小孩念三年级时就接触到小课题( project),自己找研究题目。陈志武的小孩所在小组,有次集体讨论商定的研究问题为:“早上学生到校的人流高峰是什么时间”,接着讨论答案,大家猜测,由于8:00开始上课,高峰时间应是7:45。随后,孩子们着手验证这个答案,连续几天轮班提前到校,站在学校门口观测、记录。结果,发现到校人流最集中的时间不是7:45,而是7:25 ,和原来预设的答案并不一致。于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为什么事实和猜测不一致, 讨论中发现,原来家长们都要上班,须提前送小孩上学,所以高峰时间比原来猜测的时间约要早20分钟,即7:25。

学习思维与研究思维

  这样的小课题工作过程正符合研究的逻辑。小孩们从现实观察中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同时提出猜测,这就是研究工作离不开的概念一假设。随后进人假设论证阶段:实测人流数据。数据表明假设不真,实证结果发现了实际的高峰时间。随后小组讨论,解释了假设失真的原因。不管这个研究问题的价值如何,其结果都是一项发现( findings)。小学生们各个环节的活动正符合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陈志武感叹说,美国小学生从做小课题开始,培养研究思维的习惯,我们可能要到研究生阶段才接触这类活动,思维定型后才开始培养这种研究思维,“破旧立新”就比较困难,这是中国学生研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原因所在。

  二、研究方法论

  本文讲的内容属于研究方法论的范围,“方法论”(methodology)与“方法”(method)的含义不同,方法指具体的做法或工具,如研究工作中,数据分析用的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论”指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一般路径和次序。这是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知识,旨在提供一套结构化的程序和清晰的规范,使后来者尤其是初人研究殿堂的研究生可以少走弯路,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讲究规范是专业水平的反映。任何行当都有一套规范,“懂行”,就是懂得该行当的规范。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那些鉴定专家们根据所掌握的专业规范,就现场文物的真伪和价值高低,分析得头头是道。看篮球或足球,一般观众只知道进球多的球员技艺好,行家却会按照每个位置的规范要求来评价球员的技艺水平。论文工作也一样,一般读者读过一篇论文以后,可以对其质量高低作出自己的综合判断,而掌握研究方法论的读者可以有根据地说出质量高低的道理,指出优点所在以及不足之处。

研究方法论

  研究工作规范固然重要,但不能像精密零件加工那样要求丝毫不差,也不能像阅兵式那样要求整齐划一。强调过头了,便可能掉进“八股文”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陷阱。

  研究工作主要是个体的思维活动。人们的外貌虽说是“千人千面”,也还能找到相像的李生兄弟(姐妹),人们的思维却比人的外貌差异更大,即使孪生子、父子、夫妻.师徒或最亲近的朋友,思维都不可能像孪生子外貌那样相似。思维差异必然反映到研究工作中:每个人面对同一项研究课题,具体做法会各有千秋;同一研究课题组的成员,面对同一研究结果, 各自执笔写出的研究报告会各式各样。即使耳闻目睹同一件事情,个人所记忆和重述的内容都不会一样。所以,研究方法论不可能为每个课题项目提供一份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的详尽的工作流程或模板( template) ,让研究生按此模板给出答案去完成论文工作。研究方法论不外乎指出研究工作一般应遵循的逻辑顺序,总结出一些规则和原则,用以判别轻重缓急和要点所在。

  “方法论”想说明的工作路径和次序问题,人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要安排当天的活动程序,这就是“方法论”的体现,至于怎样去活动,烧开水是用煤气灶还是电热壶,参加谈判采取何种策略等,则是“方法”问题。“方法”处于操作层面,“方法论”属于管理层面,是从系统思维出发,设计全过程的活动和步骤。在这个意义上,“方法论”可说是方法的方法,人们在“方法论”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方法。正因为“方法论”处理的问题,天天碰上,事事皆有,如做一次报告、讲一堂课,甚至小组会上发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得考虑好次序;写任何一篇文章.做任何一项研究都要分清轻重缓急。这倒令人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这些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各自都有应对的办法,而忽视了路径和次序安排的潜力。

  “方法论”针对人人自发地凭自己的思维定势去处理行事次序,却忽视了提高效率和改进质量的潜力,因而把探讨有效和规范的行动路径和次序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方法论”最早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受到重视,笛卡尔(1596-1650)率先提出“秩序”的概念(笛卡尔,2005),指出“全部方法,只不过是为了发现某一真理,而把心灵的目光观察的那些事情安排为秩序”,并形象地批评一些人认识事物,“往往极其杂乱无秩序,这样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是恨不得双脚一蹦就跳上楼房的屋顶”。“方法论”就是构建到达屋顶的楼梯。

  如把研究方法论与语文文法或工艺规程等作比较,后者提出的规范是“对与错”或“是与非”问题。文法错了, 别人就看不懂或有歧义,工艺规程违反了,便要出废次品。研究方法论则不属于“对与错”或“是与非”的问题,不学研究方法论,也可以做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研究论文也可能发表,但按照研究方法论的规范和规则去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工作质量高且又少走弯路。研究方法论处理的是合理与否的问题,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工作方法,即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作为论文基础的研究工作应该按什么样的次序进行;第二部分是论文写作方法,即如何将研究工作的结果有效地表达出来。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关于论文研究思维与研究工作方法的思考》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研究生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