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本文在产业发展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优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煤炭资源消费和典型国家煤炭转型升级规律,在分析中国煤炭产业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煤炭产业利用生态效率和煤炭产业技术经济性评价结果,构建优化模型,对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煤炭消费量不同,不同发展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人均煤炭消费量不同。欧美国家人均煤炭消费量峰值基本较高,而部分工业化中后期国家煤炭消费峰值较低。发达国家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往往出现在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方式主要有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除了主观性的限制煤炭消费量外,通过高效燃煤发电节约用煤,并发展煤化工等延长产业链方式转变煤炭利用方式,从传统的燃料利用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方式转变。
(2)沿海省区的煤炭生态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煤炭生态利用效率高于煤炭资源禀赋大省。主要经济带煤炭资源生态利用效率呈现:长三角 1.0146>京津冀 1.013>环渤海地区 0.9501>珠三角 0.8757。生态利用纯技术效率方面,依然存在东部沿海省区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局面。主要经济带煤炭生态利用纯技术效率呈现:珠三角 1.4771>长三角 1.1381>京津冀 1.0435>环渤海地区1.0197。生态利用规模效率方面,主要经济带煤炭生态利用规模效率呈现:环渤海地区 0.9530>京津冀 0.9471>珠三角 0.5928>长三角 0.8872>珠三角 0.5928。珠三角出现垫底的局面,说明该经济带存在较大的煤炭利用空间。而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煤炭生态利用规模效率值相对较高,则说明,该区域在已经通过控制煤炭消费等方式,实现煤炭消费与环境发展相协调。
7.2 政策建议
(1)中国煤炭产业由于新兴产业的带动已经具备人才密集、科技密集型产业趋势。煤炭产业要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性改革步伐,改造旧动能,发展新兴产业,煤炭利用由传统模式向清洁利用发展。
(2)新型煤化工是煤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要发展方向,应因地制宜实现对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炭生产建设的清洁化利用,实现煤炭利用产业链集群化,推动煤炭多元化利用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煤化工产业技术、经济投入,实现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发展。煤制烯烃等化工产品在油价不断提高时,其盈利能力会强于煤制油气,应优先考虑发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
(3)未来中国煤炭各终端消费行业中,煤电重点在内蒙古、陕西等地优先发展,冶金行业在内蒙古、陕西、贵州等地仍有优先发展的空间,贵州、内蒙古、陕西等地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建材行业仍有持续发展的机会,现代煤化工及其他行业则重点布局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