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载体,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区别于课堂教学,其教学环节既包括“强化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等验证性与体验性实践活动,也包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现实问题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还包括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人文学科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般的实践教学仅是见习、实习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缺乏成熟、有效、规范的方法,常常会造成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有较少的机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难以适应社会工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该问题更为实际。文科教师与管理者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事实上,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要。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努力探索人文学科本科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通过系统化建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有机、规范、系统、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的实践环节建设要适应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学院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基础教育实际,开门办专业,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与为基础教育、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在现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基础上,全面开展“三个工程”和“两个平台”建设,即以名师工程、精品课建设工程、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为重点项目促进高质量办学;以辽宁省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为中心向地方文艺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最为重要的是探究和探讨如何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这是本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或者说应与理论教学并行发展,不仅使其起到辅助作用,还要起到引领作用和协调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自身实践能力局限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发现学生在实践层面的不足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寻找教学方向,更好地调整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从教学环境入手,加强实训室建设,提供实践综合场所,另一方面更需要从教学理念与目标等入手,在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规划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四部分组成。“基础实践包括计算机实践、英语实践、教育教学技能(三笔字、普通话、常用文体写作、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技能等);综合实践包括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活动;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专业实践部分包括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条件,如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②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设定中,难以寻找特别具有针对性或有价值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有些汉语言文学课程虽然设计为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以师为本,很难做到以生为本,如,教师口语课程,因多方面原因,单个学生的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既定实践目的。再如,写作课程,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淹没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无法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缺少对学生已有的实践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口语能力、书写能力、阅读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是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班主任技能,等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案远远无法实现对学生必备能力的考量与评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虽然不是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在当今社会,这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中,几乎看不到相关实践能力训练或提升的指导性意见或措施。据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该项目的深入研究与全面实践,以适应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注重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特别是中学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2.文化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交流和沟通能力与现代意识。3.专业素质:掌握文学思维方法、语文教学方法和良好文学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6.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迁移性强的共性知识,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语文)等方面的知识。7.具有基本的专业能力:书法、普通话、阅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现象分析能力、语言理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具有较娴熟的职业能力:如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能力;掌握教育法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再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注重探索专业素质突出、职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全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造性地探索适应新型人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到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各个环节都很完备。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精神和意识都很强。仅举一例,法国的师范生要有长达 3~5 年的实践经验,才能从事教师领域的工作,其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本科全学程,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可考核的实践、实训计划与要求,不仅和学分挂钩,更和毕业推荐挂钩,实践课程成绩不理想可能直接影响毕业和工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匮乏,是不需要回避的,前文已述。此外,在实践导师配备、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实践评价体系设定等方面更需要引起关注。如果从实践教学研究层面来看,却并不缺乏,主要体现为,有大量的期刊登载了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但是整体来看,研究的深度不够,理论基础不深厚,多集中于现状描述、经验总结、未来构想或方案设计,这又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相符合。在本教改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把重点
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体系的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上,期望通过实践,能够破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与此同时,能够积累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经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提升做好准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个具有科学性、可持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的主要内容。首先,基础实践。基础实践主要针对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或必备能力开展的内容,比如,通过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等等。如培养师范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应包括三笔字书写能力、普通话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其次,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主要指课内外多种形式的课程或活动,比如,课内开设的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公务员能力培养等课程,课外延伸的汉语角、摄影协会、剧社、诗社等社团活动,这些课内外的课程或活动,旨在提升的综合实践能力,或者说特长,是实践体系中的辅助部分。此外,还应在此环节中强调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践或竞赛等,也可以是创新项目设计与展示等。再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应强调普遍性和社会化,比如军训、社会调查等,如培养师范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包含师范生支教活动、师范生毕业教育等实践活动,此外,某些社团活动,因其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也可包含在社会性实践活动中,如记者团、新闻组等。最后,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最为重要,包括学年论文写作、读书报告写作、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还应根据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如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重点打造语文教法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设计以教师技能培养为主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学大赛、教案大赛、课件大赛等,通过这些专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以上内容,汉语文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将逐一研讨、具体实践,以形成“全学程、导师制、生为本”为总体指导思想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实现以下几方面具体建设目标:1.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网络教学平台与重点建设课程为载体,以开放性的多种教学模式共存互进,带动专业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理论应用化、实践特色化、课上与课下一体化、专业与实践同步化、专业知识考核制度化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模式。2.以新建的“教学实训中心”为载体,建立“师范生实践能力档案”,从入学到毕业,每人设置以“普通话、三笔字、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量化”为核心的多媒体档案记录,以此作为教师与学生完善课内外教学实践的重要评价指标。3.探讨新型导师制,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构想建立“教师项目工作室”,将教师的科研、教改项目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对接,有效改变目前教与学脱轨的现实。4.建立更广泛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在省市级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基地;一方面,在省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政府、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与地方中小学开展联合教学、科研项目研究,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意见,服务于基础教育。形成实践教学多层次、立体化、横向联合的新模式。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
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着重培养师范生,因此,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实践体系研究应以“全学程、导师制、生为本”为总体原则。“全学程”是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从入学到毕业,要实现分阶段分项目与集成训练的课内、课外一体化,同时通过“师范生实践能力档案”的建立,形成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导师制”即师范生进校后,通过参与“教师项目工作室”的实践,不断积累与培养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学实习打下坚实基础。“生为本”即以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本,也就是说要从学生需要、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学计划的本本出发,不是从教师的教学出发,“生为本”即意味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训课程和课外活动平台。
(一)建设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首先,研究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其次,围绕该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翔实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重点研讨综合实践与社会实践实施的内容、方法与考核标准。其中,着重科学设计与课内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小学期”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研讨学生专业实践的考核办法与管理措施。
(二)建立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设定专门的指导教师,重在对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指导。因此,导师制是一种普遍认同的,较有针对性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尝试在本科教学实践中实施“教师项目工作室”的新型导师制,实践导师围绕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设置具体项目向学生“招标”,学生则进行“投标”,学生“中标”后,导师则为学生提供全学程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指导,重点指导内容为:“创新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
(三)以“教学实训中心”为平台实施实践教学,建立“师范生职业能力档案”
文学院新建的“教学实训中心”,可实现师范生在实验条件下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训中心”,师范生的课堂授课、板书、答疑、反馈、评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且随时可以停顿,可以及时评议的过程。实习者、指导教师、同学都可以参与评价,特别是实习者,更是可以直观地“面对”自己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于学生反思教学效果。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以“教学实训中心”为技术平台,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师范生职业能力(说课)档案”,此外在“档案”中还包括普通话、三笔字、常用文体写作等几项内容,通过该“档案”的建立,为实践教学评价与改革提供依据。
总之,在新型高师教育的大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2] 钟启泉.教学实践模式与教师的实践思维——兼评“特殊教学认识论”[J].教育研究,2012(10)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制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