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普遍出现了严重开裂和过度下挠等病害。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温度场、湿度场、力场(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机理入手,考虑混凝土从流塑性状态凝结硬化为受力构件过程中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建立了适用于 PC 悬浇箱梁桥的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针对 PC 悬浇箱梁桥服役期间大量裂缝的特点和箱梁应力分布的空间特征,提出了混凝土结构三维非线性徐变效应分析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典型的徐变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并结合某主跨 220m的 PC 箱梁桥近七年的线形监测资料,综合考虑环境变化、预应力损失等因素等影响,实现了徐变作用与梁体损伤演化的耦合分析,分析了该桥的箱梁空间应力与跨中长期下挠的时变规律。 通过对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所建立的基于混凝土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的大跨度 PC 箱梁桥结构效应分析方法,可以实现桥梁主体重力荷载、预加力作用、温度作用、环境湿度作用等对桥梁结构的联合作用效应分析。
(1) 提出了一种混凝土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方法。首先,基于等效水化理论,将温湿度传导过程与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演变描述为混凝土等效龄期的函数;然后,建立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理论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温、湿度应力计算理论与随龄期演变的混凝土本构关系。
(1) 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非线性徐变效应分析模型。首先,通过徐变泊松比提 出了多向应力状态下的徐变预测模型;然后,以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为基础,实现了徐变作用与材料非线性的耦合分析,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钢–混组合梁长期试验、混凝土简支梁非线性徐变试验以及钢管混凝土线性与非线性徐变试验等充分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2) 所提方法具有普适意义,能够广泛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线性、非线性徐变效应分析。
3. 基于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方法的悬浇 PC 箱梁桥梁段腹板早龄期开裂分析结果表明,湿致收缩与先浇节段的约束作用共同导致了腹板裂缝的出现。
(1) 针对悬浇 PC 箱梁桥的构造、施工特点,基于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分析方法,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实现了复杂施工环境下悬浇 PC 箱梁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
(2) 湿度传导速率要远小于温度传导,即使对于薄壁构件而言,依然会在表层形成较大的湿度梯度。当保湿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时,湿度场引起的应力将显著大于温度场作用,这需要在前期设计和施工养护阶段引起足够重视。
(3) 对于腹板等薄壁构件而言,湿致收缩与先浇节段的约束作用是导致了腹板裂缝的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基于混凝土结构三维非线性徐变效应分析方法的大跨 PC 箱梁桥时变结构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收缩的三维特性是导致箱梁接缝处拉应力过大的主要原因,收缩徐变的三维特性和徐变的非线性特征对主梁长期下挠预测有显著影响。
(1) 对于大跨悬浇箱梁桥主梁空间应力而言,混凝土自收缩变形对梁体早期应力影响显著,需要在设计计算和施工控制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在大跨悬浇箱梁桥的设计计算过程中,须综合考虑收缩徐变的三维特性和徐变的非线性特征对主梁长期下挠预测的影响,否则会显著低估主梁的长期变形。
(3) 为降低三维非线性徐变分析理论的应用难度,合理预测大跨 PC 箱梁桥的长期下挠,建立了基于梁单元分析结果的简化算法。首先根据不同因素(如材料非线性、徐变三维特性、跨径、有效预应力等)对长期下挠的影响规律,建立考虑各因素的参数表达式,对采用线性徐变理论的梁单元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修正,再用三维非线性徐变理论的实体单元模型分析结果对参数进行拟合,用以反映徐变的三维特性和徐变的非线性特征等因素对跨中长期下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表达式物理意义明确,且具有相当的精度。
展望
混凝土结构的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是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大跨 PC箱梁桥复杂的使用环境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复杂,本文虽然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澄清了一些工程应用的是非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早龄期混凝土开裂而言,在混凝土弹塑性力学的理论框架下,裂缝区域的混凝土除了产生徐变变形,还会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需要建立随时间不断演变的混凝土粘塑性本构关系,而这尚需进一步研究。
(2) 对于多轴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徐变预测研究,无论是试验资料还是理论分析都比较欠缺,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通过与下挠实测值的对比,考虑了配合比、外加剂、骨料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B4 模型与实测值更为接近。但采用 B4-1000MPa 工况的计算值较实测值仍然偏小,依然不能完全解释算例的超下挠现象。作者认为,一是桥梁的初始状态因施工环境、工艺、管理水平的差异而不同,带有不同程度的初始缺陷或损伤;二是裂缝的出现会增加主梁混凝土与大气的接触面积,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这些均会进一步加剧桥梁结构的长期下挠,相关内容尚需进一步研究。
(4) 对于交通量大,重车频繁的大跨 PC 箱梁桥,还应计及交通荷载对徐变行为的影响。
(5) 本文虽然提出了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效应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大跨 PC箱梁桥早期开裂的原因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但由于计算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定量分析因热–湿–力多场联合作用产生的初始损伤对大跨 PC 箱梁桥长期结构行为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遗憾之一。
(6) 为便于三维非线性徐变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本文建立基于梁单元分析结果的拟合公式,但严格意义上讲,影响跨中下挠的各因素之间并不全是线性无关的,本文建立的离散化显性拟合公式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似性。如能引入更为先进的数学算法,如神经网络系统等,再结合更多的计算结果,公式的预测精度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