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 >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

时间:2021-11-25 14:32 | 栏目:工商管理专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1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工商管理专科论文文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为响应国家当前实施的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当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问题,首先从培养方案设计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专业教学未能融合使用需要,创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三方面分析了原因,继而提出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将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融入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调整教学效果评估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将创业创新思想和方法训练渗透到课程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工商管理人才。
  【关键字】自我管理;创新实践;企业导师
 

  一、引言

  国家目前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全国各高校在此领域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为社会工商企业培养未来管理人才的专业,更是首当其冲,究竟怎样使创客融入社会发展潮流,让自己梦想成真,不仅是学生们所关心,也同时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热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依然普遍思多行少,缺乏创新勇气和创业意识,毕业时不知所适。不少学者将问题归因于90后的眼高手低,安于享受,心理脆弱,提出教育在于想象的加速,同情的扩散和情感的培育,但是理念落实在专业教学中有待于引导90后学生的好奇心与激情,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完善。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不仅管理组织能力需要锻炼提升,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主要责任就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充满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对抗一切无序力量。这种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当前产业转型,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框架,创新自我定位,有助于未来就业和创业。
分类培养学生一览

  二、工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原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大学学习,社会期望其具备一定管理素养。众所周知,仅仅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培养是不足以提升人才管理素养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自我改进完善中提升管理素养。创新思考和创业意识,本质上都是创业精神的体现,也都是个人管理水平的体现,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和创业精神只是同一个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今天企业和任何组织必须视变革为家常便饭,要主动创造变革,而不是被变革牵着鼻子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四年,如果缺乏自我管理的实践,只是被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亦步亦趋中痛失自我探索实践,整合运用能力,创新思考与创业所需的责任意识更无从谈起。从当今教学角度,无论是自我管理实践还是创业精神的启迪,都没有让学生从中获益。学生从激情学习走向敷衍学习,也不难理解。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角度落实,无疑也会促进学生成为自我管理实践者,对未来的就业或者创业不无裨益。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校园学习盲目、就业茫然的问题,从教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培养方案设计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惯例,提前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四年,大多盲目地按照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来学习,缺乏自主性规划和选择,缺乏自我监控和管理实践。在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中闭门教学,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客观上也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理想化。而企业业务活动的现实运行是在很多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的例行活动的安排和调整。特别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也缺乏对学生们进行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引导。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实际企业中的业务历练,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同学也大多采用“填鸭式”理论教学。层出不穷的理论让学生专业知识量增长不少,但由于缺乏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学生往往不知所用。当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正在探索创新当中,教师自身无疑需要强化理论创新和探索精神,秉承时代赋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重任。而学生在老师的感染和影响下,也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解决自身和所在组织的诸多问题。在师生共享新媒体所传递的海量信息中,“教学相长”协作式共进成为当前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理论教学只会让学生们兴趣索然。同时,久居校园的学生们在忙碌于理论学习中对于社会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社会的用人标准,不知如何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甚至在学过诸多管理理论后恰恰忘记了本该从自身管理开始实践。作为专业老师如果忘记提醒学生应该根据社会企业要求创造性地自我培养,自主规划,锻炼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环境协调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无疑会缺失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断总结改正的自我管理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未能满足融合性使用需要
  当前的企业都会面对市场需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而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却往往缺乏对于实业所需的人才特性的把握。虽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及在理论框架方面不断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在不断地完善更新,但是在学生非知识性的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应用。比如对于产品和市场的意识,基于亲历情景和现实个人经验与感悟的默会知识,不畏艰难,把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执行力等活动,【4】鲜有组织训练。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依然是普遍,没有形成多种教学方式互补融合成为一体的整体性教学。国际前沿学术理论,实践探索难题,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融入依然很少。师生对于知识的融合性使用尤为欠缺。现有的教学方式虽然通过课程细分,让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多了深入了解,但是产生了一个致命的“分而难合”负面影响,因为实践是要整合所有知识,甚至融合各类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水平。而现今大多课程对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缺乏相应的培养和考核,而这正是实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点。学会用自我的目标整合各门课程,甚至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实现融合性贯通,灵活地在现实中应用,且具有强烈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包括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基本解决问题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敬业精神和快速行动力,都是我们需要在专业教育要面对实业需求而迫切提升之处。
  (三)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最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不断地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很多高校甚至有着有不低于总课时15%硬性要求,也尝试了参观企业,调研社会,ERP项目等多种实践形式,但并未从实质上实现“干中学”的目标。参观企业,就是走马观花,甚至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实践一个月后还是对于社会,对于企事业单位依然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幻想。企业需要踏实,负责,严谨,诚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活的,正是学生学以致用,发现自己不足并予以有针对性改进的机会。但是无论课内实践还是专业实训,都难以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创新其实更多源自专注于一点的积累,而中国式创新是通过一连串的增量式步骤逐步完成的。它是一种增量式的突破,而非爆炸式的突破,因此专注某个领域,持续更新,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创业过程中,机会,资源和团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但是学生由于缺乏目标专注的实践活动经历,纵然有市场机会和潜在资源也往往难以觉察;加之校园学习普遍以个体学习为主,缺乏团队合作训练,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自我职业规划以及培养管理训练,眼高手低,做事易于中途而废,迷惘中步入社会,竟然远远不如有职业素养的普通员工,更何谈成为组织的骨干,担纲企业领导。因此,切实地引导学生准确认知理论与实践行动运用的关系,从自身实践管理,到进入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环境中实地学习自我以及组织管理势在必行。总结上述问题,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理论学习在强灌中被碎片化,实践学习在自大中被忽略。由于食而不化,知识难以转换成为力量助力未来就业创业。因此,必须以社会的需要,来改善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具有企业家那样的执着于某个领域的创新性思考,培养他们企业家般的敏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投入到实践领域,不断改善提升,在协作中把握机会的创业意识至关重要。

  三、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时代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时代提供给当代学子成就自身梦想的机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积极完善自我,提升创新能力,条件成熟之时可以创立自己事业。但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担当时代重任,在互联网经济新时代开创辉煌?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思考,未来新事业的开创,都始于当下的严格自律,不懈自勉。于己德才增长,于家敬老育幼,于组织爱岗敬业,于社会稳定和谐,一切组织管理活动都始于自我管理,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士。只有道德笃厚,才能卓越的领导者才能构造凝聚人才的团队,拓展疆土,智慧地运用和创造财富,担当反哺社会大任。而道德的积累也在于实践中落实经典管理理论,利他利己。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就业规划,以及资质素养,进行分层规划。最低标准是培养出合格社会公民,在企事业单位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能用;其次是具有职业素养的自食其力的就业者,小业主;理想标准是培育出具有中华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整个社会文明事业的进步。
  (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述目标,考虑到上述原因,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培养思路。具体而言,教学者首先是学习者,学而时习,不断总结;其次教学者与学习者共同实践,一起成长,双方合二为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性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调整三方面进行:
  (1)课程设置分类化与交叉化结合
  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因此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将学生分类。借鉴南京大学方法,将学生从大三开始分为两类:学术类和创业就业类。学术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现有授课方案,但是需要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创业就业类学生课程设置可以考虑跨专业交叉化,重构学科教学,打破专业认知局限性。
  (2)课程内容增加创业创新理论和实践
  ①学术类学生:主要针对考研类需求,理论讲授为主。考虑到未来这部分学生也会步入社会,因此可以将创业思想融入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借鉴其他高校,增开“创业学”,“企业家素养”,“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综合分析”等课程,将最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结果,企业鲜活案例融入到课程内容,引领他们认知企业,明确如何创建企业,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特别中国情境下的管理。通过上述课程,使得学生意识到自身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稳定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性个性特征,以及较高发展潜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将来步入社会发展打下知识,技能,体质和心理方面基础,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合格社会公民。②创业就业类学生:这类学生大学四年后的目标是步入社会就业,因此需要强化创业创新教育。上海高校已经开设了多年创业教育课,尤其KAB创业教育项目,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诸多方面。包括风险投资,创业营销,创新评价,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和技术转移等十几门课程,可以借鉴其中相关课程,进行综合性试点开设,如:“创建和运营新企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创业管理”,“小企业管理”,“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企业成长战略”等课程。上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建新企业,扶植新企业成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在现有课程体系内也可以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内容。一方面挖掘所修专业课创新性,创造性教育。首先可以将社会学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中组织的关系,其次可以将学科前沿理论,当前热点争议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提前为社会面临问题做准备;另一方面采取多学科互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方式推进创业教育。比如借鉴康奈尔大学开设“创业精神与化学企业”,“设计者的创业精神”,“小型企业与法律”等课程,补充学生在此领域的盲点。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可以与不同学科专业合作开发新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重构整个学科教学过程,有效实现创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针对准备进入制造类企业的同学,可以开设“创新精神与工业类企业”,针对准备进入服务类企业的同学开始“创业精神与服务类企业”;在强化管理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同学与相关专业学科学生共同学习,尝试跨学科专业教育,不仅可以着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为组建创业团队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对于有创业想法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邀请企业领导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展示他们自我管理的创新创业历程,并适当参与企业业务活动,定期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与实践中都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树立正确价值观,踏实地尝试跨专业跨学科整合知识,探索自己就业创业规律。学会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3)课堂教学方式调整
  创业教育课程增设的课程,不同于从前“满堂灌”的理论讲授,而是着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思想。因此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实战演练(计划与行动训练)应该成为一些专业课程的主流教学方式。而且应当形成梯队系列式互补对照,这样在宽泛的课程内容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更有利于创业者素质提升。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度增加企业导师引导方式,请企业家导师授课2-3次,与学校老师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们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避免理论学习的迷茫与懈怠。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就是学校教授与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共同担任。【11】企业导师所传递的社会价值观,提升绩效的方法可以与学生自我管理紧密结合,不仅补充理论的应用盲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行动中体会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养成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利于学生日后的社会适应与自我再造。
  2.实践教学强化
  实践教学是改变当前“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局面的重要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分类,以及现有实习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拓展,具体方式如下表所示:第一类学术型学生,其基本目标是“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以课内实践为主。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中,将逐步强化实践,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与项目实践为必要教学手段,同时增强中国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习学,培养具有儒雅风范的君子型管理者。在增开“创业学”,“企业家能力”等课程中也逐步增强主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激情。以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在以西方管理理论为主要基调的情况下,补充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通过对比中西管理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以及适用环境,同时辅以现实案例引发同学们思考未来工作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尤其可以通过古代案例,引发同学们思考中国传统智慧在今天的作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就业正确价值观。第二类准备就业型学生,培养目标是“能自谋职业社会人士”,针对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在上述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渗透创业意识基础上,进行强化创业教育。不仅增开上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条件成熟时允许其根据就业规划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打破学科教学限制。同时还开设有专门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职场就业训练;除了跟随本科生导师参与研究项目,还必须倾听企业导师授课与业务指导,机会许可,必须在学院的实习基地进行过一定课时的实践训练,参与并承担现实工作,深刻认识职场要求,培养自立意识。通过促进学科专业融通,打破专业限制,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业务初训,培养成为具有多面技能,适应力强的未来企业骨干。第三类创业型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家”,在上述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强化创业教育基础上,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增加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针对其类似于社会企业家成长需要进行引领,强化道德和能力提升。引导这类学生面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趋势,准确对于自我和业务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积极主动积累能力,协调好各方关系。除了上述实践训练而外,单独对于这类学生开设商业计划书撰写引导,专门请企业导师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推荐参加创业大赛,成熟的项目可以联系介绍风投,校友企业家等帮助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成型。同时在学业方面允许弹性学分制,课后补修,或者认可创新实习学分的方式,来帮助其平衡实践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借鉴其他大学做法,建立“学士后流动站”,对于其成长进行智库辅导,师生都有裨益。在此阶段,外部企业导师的业务指导与内部学校教师的业务创新紧密结合,不仅对学生,也可以对社会各类组织进行管理指导,不断更新总结创业创新教育理论,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3.教学效果评价调整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应因人而异地从理论课考试成绩考核,改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在理论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从前普遍死记硬背式闭卷考核,除了部分课程采用外,专业课程由于引入了灵活授课方式,更多可以用项目实践报告,论文,读书笔记,辩论会,分享汇报,案例分析,情境测试等未来社会实践中采用的灵活机动的方法而进行测试和考核。而实践项目,除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如ERP大赛,创业大赛,以及其他各类比赛)之外,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采用企业导师入驻专业,与专业教师共同培养具有通用职业素养的人才,条件成熟时学生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定期上交实习报告以及专业研究报告,专业老师与企业方综合评价,对于其业务素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予以定级。另外对于学生参与各类比赛,或者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者,根据实际情况尝试给予学时折算和学分认定的支持,实践业绩突出者予以适当奖励。目的是使得学生们学以致用,乐学善用,到活学活用,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实践者和创业探索者。

  四、总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从管理者培养的角度,可以阐释为:学得了理论还要时常实践尝试它,总结其适用规律,从中不也有探索的乐趣吗?正如福列特所说: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思考大事,而是大大地思考所有事情,从某种观点上讲,师生关系的一大本质是联合寻求经验所包含的含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通过分析教学方面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希望通过上述学科课程分类与适度交叉化,课堂教学方式由填鸭式调整为启发引导式,实践教学分类逐级强化的方法,能够有助于因材施教,在师生共同探索现实问题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胜任素质,有目的分层次进行提升,成就未来事业。
 

参考文献:

[1]玛丽·帕克·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59.
[2]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3

赵秉岩    九江学院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工商管理专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