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工资待遇、社会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是否独生子、家庭教养方式等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有影响。据此,我们设计了开放式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表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工资待遇、社会对幼师职业的认同等3个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最高。职业认同感高分与低分组在这三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t=3.510,df=183.563,p=0.001。由此可知,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工资待遇、社会对幼师职业的认同三个因素是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条件。
4 结果讨论
4.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受第一志愿的影响程度较高
在调查中,高考中以第一志愿被录取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第一志愿被录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第二、三志愿被录取以及被调剂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以第一志愿被录取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就对学前教育专业有着较深入的了解,他们对填报学前教育专业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这些学生在入学后通常会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所以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较高。第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非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学生特别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通常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当下学前教育专业是没有前途的,原因有收入较低和社会地位偏低等因素。这些学生在入学后,通常对本专业有消极抵触情绪,在尝试换专业学习未果后更加消极应付,进而造成职业认同感偏低。
4.2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认同的维度上有差异
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认同的认同维度上有差异。其中,在专业学习的认同维度上,得分最高为大三年级学生。在职业工作的认同维度上,得分最高为大四年级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在专业学习上经过大一年级的迷茫期和大二年级的探索期,学生在大三年级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及校园文化的熏陶,对本专业的认知度相对更高。大四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认同度低于大三年级学生的原因在于毕业班学生在实习后在实践学习上的投入度远高于课堂理论学习。大四年级学生在职业工作的认同维度上得分最高的原因是该年级学生入园实习的阶段实际是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的了解,显然要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4.3 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工资待遇、社会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通常热爱幼师这一职业。在当前房价物价较高的社会背景下,访谈学生通常希望在毕业后拥有较高的收入,从而在短期内购房成家。访谈学生希望幼师的社会地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认为这样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会较高,才能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我们的调查统计表明,在社会对幼师的职业认同、工资待遇两个因素上,职业认同感高分组显著高于低分组;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方面,低分组高于高分组。
5 建议与对策
5.1提高非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志愿状况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招收对口专业的学生。对于那些难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挖掘非第一志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5.2通过“校”“园”合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认同度
在提高职业工作的认同维度上,可以采取“校”、“园”合作的方式,让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幼教老师和园长来上公共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园的联系。在降低影响因素维度上,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上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4]。
5.3大一大二大三都进行下园活动
增加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早早的了解自己的本专业,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能够让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系统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早教技巧。
参考文献:
[1]许倩倩.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以26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为样本[J].学前教育研究,2015,242(2):30-36.
[2]王艳玲.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J].长江大学学报,2011,34(7):135-137.
[3]陈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荆楚学刊,2008,26(6):55-58.
[4]陈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159(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