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思想品德论文 > 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再调查与反思

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再调查与反思

时间:2021-11-03 20:42 | 栏目:思想品德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11-0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思想品德论文文章《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再调查与反思》,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2015 年全国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的德目涵盖了学生的思想、基本品德、环保理念与行为、心理健康、文明上网行为、德育环境等,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网络等各个方面。调查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礼仪教育、节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普遍加强,德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总体向好。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学校德育
 

  一、调查实施

  (一) 完善工具
  为追踪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及心理发展情况,2015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再次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编制的《全国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的 80%与 2009 年和 2011 年开展品德调查时的问卷保持一致。根据形势发展,问卷的部分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加大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的比重。调查问卷既包括了体现积极心理学内容的检测心理健康的题目,也加强了检测心理问题或烦恼的题目;既设定了检测一般幸福感的题目,也顾及检测具体心理健康之核心素养,如生命意义感,合群性、耐挫性和自信心等的题目。二是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关于中小学生五个方面德育内容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要求③,对原有问卷内容结构进行梳理。修改、完善了传统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想信念、社会公德、文明绿色上网等部分内容,以便使调查内容与政策指向高度衔接,使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真正在调查项目中得到体现。三是将原先分排的中学生、小学生问卷合并为一个中小学生问卷,除 9 个题目不适合小学生回答仅由中学生作答外,其余 111 个题目由中小学生共同作答。这样便于分析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年级发展趋势,保持调查内容共性,同时也能体现中小学调查内容的差异性。四是对个别项目选项作了调整,以使调查工具能更加精准地反映学生作答反应范围而又不致增大选答方差。在问卷修改过程中,课题组对每项测题从其方向性、措词水平和反应范围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反复检查、修改完善,以确保调查工具的科学性。
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再调查与反思
  (二) 开展实测
  这次调查取样范围与此前的调查基本相同,涉及河北、甘肃、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等 6 个省、12 个城市、24 个区县的 62 所学校共 10,233 名学生。为了提高样本校对调查取样的重视程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致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再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通知、协调取样工作,保证了取样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测时,采用邮寄问卷方式。为保障施测的标准化,采用统一印制标准化问卷,统一指导语、统一施测时间区间、统一施测程序。为统一施测人员素质,调查组织者要求尽量由学校德育教师或心理教师组织施测。从取样结果等多方面看,该实测方式比较科学、可行、有效。
  (三) 处理数据
  对调查结果的处理主要包括对各德目选项的频次统计,对各德目的年级、城乡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分析,对有关德目不同监测时段同年级比较分析等。为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参照教育部有关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类标准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将学生思想品德调查结果分为四类:百分数 90 分以上为思想品德表现优秀,百分数 75~89 分为思想品德表现良好,百分数60~74 分为思想品德表现一般,百分数 60 分以下为思想品德表现较差。为避免人工录入的误差,对原始数据采用问卷机对标准化问卷集中录入,提高了准确度和效率。统计分析程序软件为 SPSS20.0 汉化版。录入完成后,对个别漏答较多的项目个案及出现系统填答倾向明显表现出不认真作答的个案进行删除,其他个别选题非故意漏答的项目按缺省值处理。

  二、调查结果

  (一) 表现优秀和良好的德目
  1. 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一是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 90.4%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79.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和比较高。87.9%的学生听到奏唱国歌、升国旗时,心情庄严肃静。88.6%的学生对中国梦的具体含义有所了解。9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很看好和比较看好。88.4%的学生更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77.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说明广大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民族文化也充满自信。二是崇尚个人努力,珍视家庭亲情。在人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75.8%的学生最看重个人努力,其次是运气机遇 (9.0%)、天赋 (8.2%)、家庭背景 (7%),表明现在的青少年崇尚个人奋斗,愿意靠自己努力过幸福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对影响 个 人 幸 福 的 因 素 最 看 重 的 依 次 是 家 庭 亲 情(36%)、友谊 (21%)、健康 (14.3%)、个人名誉(6.6%)、 信 仰 (5.3%)、 爱 情 (4.3%)、 知 识(3.8%)、金钱 (3.5%)、事业 (3.2%)、权力地位(1.9%)。我国青少年把家庭、友谊视为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反映出他们重家庭、人际关系等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而将金钱、地位放置在影响人生幸福的末位,反映出他们具有典型的东方价值观倾向 。 在 做 人 最 重 要 的 道 德 品 质 中 , 学 生 将 孝 顺(63.9%) 排在第一位,其次分别是诚信 (58.2%)、遵 纪 守 法 (38.3% )、 爱 国 (33.8% )、 友 善(31.3%)、 敬 业 (19.7%), 勤 劳 (13.1%)、 环 保(19.4%)、俭朴 (5.2%)、合作 (5.1%)。在认知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被排在价值认同的前列。可以说,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保留了东方传统价值主流重亲情等内容,也有现代人崇尚个人奋斗的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2. 基本品德素质良好
  一是孝亲尊师。87.4%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98.6%的学生外出或回家时“经常”和“有时主动”向父母等长辈打招呼。98.2%的学生遇到教师时“经常”和“有时主动”向教师问好。只有7.4%的学生完全同意“教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不必表示感激”的说法。二是互助友善。看到同学有困难,周围的同学有 97.7%“经常”和“有时”能帮忙,对于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或身体有缺陷等弱势同学,80.5%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关心帮助;向同学请教问题,77%的学生会耐心认真讲解。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76.4%的学生让座;学校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85.1%的学生能自愿捐款。三是明礼守法。97.4%的学生在公众场合“经常注意”和“有时注意”自己不大声讲话,以免干扰别人。过马路遇红灯时;66.1%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绝不闯红灯;29.6%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也不会 闯 , 只 有 遇 紧 急 情 况 下 才 会 闯 , 两 项 合 计 为95.7%。四是崇尚环保。 73.7%的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86.1%的学生认为乱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行为是不对的,95.4%的学生对别人乱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行为“很反感”和“反感”。86.8%的学生外出时能做到随手关灯,95.9%的学生看到自来水龙头没关上会随手关上。
  3. 心理品质阳光健康
  一是生活愉快,满意度高。幸福感的最重要综合指标是心情愉悦、生活满意。调查发现,86.3%的学生生活得非常愉快和比较愉快,88.6%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此项结果表明,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总体愉快度、满意度高。二是乐观自信。93.9%的学生对自己作了积极正向评价,认为自己“很棒”和“还行”,79%的学生对自己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三是专注有韧性。80.4%的学生学习时绝大多数时间能精神高度集中,极少分心和比较专心,做事情时 89.1%的学生能做到有始有终、善做善成。这说明广大青少年学生意志品质良好。四是心理承受力较强。调查表明,93.1%的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正面认知,当问到“面对考试、升学、就业等压力,你多数时间是如何想的”时,学生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古英雄多磨难”,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挫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76.8%的学生努力改变现状,使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问题应对能力良好。当遭遇如成绩下滑、失去朋友等打击等,77.1%的学生能很快和比较快地从不良情绪中恢复过来,情绪应对能力良好。总体表明,广大中小学生心理恢复力、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强,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思想品德表现欠佳的德目
  1. 部分学生人生偶像选择偏差
  在人生偶像选择上,学生最崇拜的偶像选择按先后排序依次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 (27.7%),父 母 (11.8%)、 革 命 英 雄 (11.4%)、 商 界 英 雄(10.8%)、领袖人物 (8.8%)、科学家 (7.8%)、文化 名 人 (5.2% )、 教 师 (3.7% )、 道 德 模 范(2.2%)、其他 (10.6%)。可见,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排第一位的学生多,将教师、道德模范排后面的学生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人生榜样选择多元、分散,较重视外表、影响和金钱等外在因素,榜样选择存在一定偏差,榜样教育有待加强。
  2. 部分学生没有劳动习惯
  67.8%的学生在家里主动干家务活,如洗衣服、扫地、擦地、洗碗、洗菜和倒垃圾等。66.5%的学生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衣等衣物。66.9%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光荣。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45.7%的学生会“主动”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50.3%的学生“偶尔”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 部分学生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有 81.3%的学生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值得提倡,但 59.2%的学生倾向于购买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时髦的运动鞋等时尚物品。66.1%的学生的纸、笔、本等学习用品“经常”和“偶尔”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换新的。29.6%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 浪 费 粮 食 现 象 普 遍 , 回 答 不 普 遍 的 学 生 占45.1%,25.4%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4. 部分学生不讲诚信
  部分学生存在说谎、抄袭、作弊和说话不算数等诚信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53.1%的学生对父母撒过谎,35.1%的学生向教师撒过谎。在过去的一年里,54.8%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抄写过同学的作业,或请人代写过作业。在过去的一年里,24.2%的学生在考试或测试中作过弊。只有68.1%的学生答应过别人的事情经常能够做到。
  5. 部分学生缺乏公共文明行为
  部分学生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讲求文明礼仪的行为缺乏,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较 严 重 。 51.5% 的 学 生 经 常 (3.1% ) 和 偶 尔(48.4%) 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34%的学生在遇红灯时,别人闯,自己也跟着闯,或急的时候会闯。51.5%的学生偶尔说文明礼貌用语,7.7%的学生从不说文明礼貌用语,30.2%的学生认为说脏话只是个人习惯问题,有个性、很酷。49.5%的学生当别人用脏话骂自己时,会用脏话反击或气急了用脏话骂人。
  6. 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9.9%的学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心神不
宁。26.1%的学生常常责怪自己,24.6%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自己。13.4%的学生常常觉得别人和自己作对,13%学生常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甚至有轻生念头。这表明青少年焦虑、自责、冲动、敌对和抑郁等心理烦恼不少。有的 心 理 问 题 , 已 经 对 他 们 的 生 理 产 生 了 影 响 。35.4%的学生常常难以入睡或醒得太早、20.6%的学生常常头疼、头昏,13.4%的学生常感恶心或胃不舒服,11.9%的学生常心跳厉害,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现象并存。
  7. 部分中学生缺乏方向感、意义感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有 62%的中学生有紧迫感、发奋学习,但也有 7.4%的中学生没什么紧迫感,觉得竞争离自己还远,有 22.1%的中学生担心就算自己努力学习,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因而不能专心学习;7.9%的中学生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面对未来,45%的中学生有长远打算,并且为此付出努力,41.3%的中学生一直在考虑人生未来,但还没想好,有 9.1%的中学生不考虑将来,只想顺其自然,4.6%的中学生很少考虑未来,都听家长安排。34.2%的中学生认真思考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65.8%的中学生偶尔思考或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10.1%的中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什么价值。21.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活得有点价值。认为自己活得比较有价值和很有价值的中学生只占 38.9%和 29.4%。可见,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理想教育有待加强。
(三) 一般生活状况和德育环境状况
  1. 一般生活状况
  一 是 学 生 学 习 压 力 较 大 , 学 习 兴 趣 不 高 。13.1% 的 学 生 感 到 学 习 压 力 非 常 大 , 难 以 承 受 ,47.9%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但还可以承受。36.7%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很厌倦或有些厌倦。喜欢和比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 63.6%。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考试 (61.8%)、升学 (46.1%) 和家长期望值高 (40.1%)。二是部分学生每天锻炼少,睡眠严重不足。每天锻炼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 24.6%,半小时到 1 小时的占 32.7%,半小时以内的占 62.1%,有13.6%的学生回答根本没有锻炼时间。睡眠达到 8小时以上的只有 32.7%,6~8 小时的有 51.8%,有15.5%的学生睡眠时间在 6 小时以下。三是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和看课外书。学生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外,43.2%的学生看课外书、上网或听音乐、看电影电视。24.6%的学生出去玩或运动;14.2%的学生帮家长干活;9.3%的学生补觉;8.8%的学生上各类课外学习班。学生看得最多的课外读物依次为小说名著类(43.8%)、科技科幻类(15.2%)、学习辅导类(12.5%)、童话寓言类(10.3%)、漫画类(9.9%)、历史知识类(8.2%)。四是上网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95.2%的学 生 上 网 , 上 网 做 得 最 多 的 事 情 依 次 是 查 资 料(32.9%)、看电影电视(23.6%)、打游戏(17.2%)、聊天交友 (15.9%)。上网时间每天半小时以上的占58.2%,其中 13.6%的学生每天上网 2 小时以上。对于社会比较关心的青少年上网是否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18.6%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很普遍和比较普遍。
  2. 中小学生德育环境状况
  从中小学生对家庭、德育课、教师和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实施的感受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查出学生所处的德育环境。一是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关心不够,但亲子关系情况良好。家长仍被学生视为影响其为人处世第一重要的人 (51%)。但父母最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 (45.3%) 和学习成绩 (31.2%),其次才是思想品德 (16%) 和心理健康 (7.5%)。总体上看,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情况良好,19.6%的学生和父母无话不谈,有时说、有时不愿说的占 60.9%,与父母谈 不 来 , 很 少 说 的 占 11.1% , 从 来 都 不 说 的 占8.4%。当学生考试没考好,71.3%的家长通常会鼓励下次考好,24.4%的家长会批评数落,2.3%的家长会体罚学生,不关心的家长只占 1.9%。61.7%的家长会立即制止学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二是专门德育课对学生做人有帮助,但德育课被挤占现象较重。88.1%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德育课,87.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为人处世有帮助,但 46.9%的学生回答德育课不能严格按课表上,有时不上或被语文、数学等课挤占。三是大部分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学生认为86.4%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能自然地结合教学内容,既讲学科知识,又讲为人处事的道理。班主任除最关心学生成绩 (47%) 外,其次关心的是思想品 德 (28.3%)、 身 体 健 康 (13.5%)、 心 理 健 康(11.2%),85.2%的学生认为教师师德表现很好和较好。当遇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79%的教师经常和有时找学生谈心。四是学生实践活动不足。60.3%的学生从没去过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和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30.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也说明学校未开展类似活动)。58.3%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志愿者或公益活动。16.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27.1%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未接受过关于生命五是学校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训练不严格。关于学校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是否有明确要求和严格训练,有 40.7%的学生表示没有或不清楚。

  三、相关思考

  (一) 优良德目主要成因
  1. 党中央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得到彰显。国家的强盛大大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倡导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4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教师节和 2015 年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期间多次就广大青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时代的生命力,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不竭之源。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讲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与自然关系上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基因,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约人、塑造人,成为学生价值观修养的基本遵循。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大中小学生重家庭伦理亲情,崇尚个人努力,尊师孝亲、崇尚环保、乐观知足,这些优秀品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特点。
  3. 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德育制度建设,加强德育重要方面,改进德育薄弱环节,提升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崭新阶段。近年来,各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形成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始终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主线;二是始终坚持将增强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三是始终坚持将拓展渠道、改进方式方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四是始终坚持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坚强保障。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二) 欠佳德目主要成因
  1. 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因素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解决思想道德领域问题的艰巨性;市场经济在促进竞争、增强发展活力的同时,其逐利性也会给思想道德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实行对外开放,在带来好的东西的同时也会泥沙俱下。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信仰缺失、精神迷惘,把灵魂交给鬼神和“大师”;有的价值观扭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有的是非、善恶不分,不讲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有的无视社会公德、公序良俗,肆意突破道德底线。
  2. 学校德育工作不够与时俱进
  从实际工作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质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二是对中小学德育研究不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仍不明确、方法手段有待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一些教师的育人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家长忽视价值观教育,一些不良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网络负面信息影响巨大,造成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困境。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政策建议

  (一) 发挥好课程教学的阵地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因此,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进行系统传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正在加快对义务教育阶段品德、语文、历史三门课程统编教材的编写,同时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机融入其中。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指导学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各门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 发挥好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
  文化熏陶往往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量,它可以植入人的内心,对人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为深厚和久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厚德载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此外,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像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也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学校应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浸润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陶冶。
  (三) 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
  良好品德一般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来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努力拓展校外教育功能,大力推进社会资源协同配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学敬业、诚实肯干、创新创造的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
  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提高“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专业化水平,让他们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五) 发挥好学生守则的养成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要抓好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 活 中 践 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 要 将 教 育 部2015 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这一落细落小落实的 重 要 载 体 , 作 为 行 为 养 成 教 育 的 基 本 遵循 和 指 导依据,校校上墙入屏、制订行为规范、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引导学校将学生守则融入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六) 发挥好虚拟网络的便捷作用
  网络正深刻改变着生活、学习和教育方式,要切实加强网络教育,用主流价值观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科学利用网络,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善于运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善于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利用班级微博、校园微信和公共账号等新媒体,扩大网络正能量的传播。
  (七) 发挥好正面榜样的示范作用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楷模。我们党历来重视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的力量。要教育引导学生心中有榜样,引导他们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和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特别要学习身边的教师楷模和“最美少年”,使学生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
  (八) 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协调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切实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成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管理机构,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等各种渠道,密切家校沟通。丰富指导服务内容,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实践和亲子活动,通过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家长育人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大力培养和弘扬良好家训、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发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健全合力育人机制,建立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协作机制,增强育人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王定华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再调查与反思》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思想品德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