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体育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1-11-01 15:37 | 栏目:小学体育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11-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小学体育论文文章《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体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呈现方式,学校在课程类型上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本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那么,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前,试点学校在体育课程模式上采用了 “3+1”模式。即三节体育课、一节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实施后,在原有三节体育课基础上增加了一节体育课程,也就是“4+1”模式。现行的课时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从而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的种类,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科学的运用体育教材培养兴趣,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兴趣,从课程模式上可以看出,部分试点学校依据年级进行安排课时,并根据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原则,统筹进行安排。把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与“兴趣化”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激发兴趣都应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主线环节。
5 结论与建议
1 前言
  当前学校体育中,小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归因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不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或者说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一句话,就是不开心。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退。虽然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深入,但各类体质健康的指标仍然处在持平以及下降的趋势。《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2010年总体虽有所改善,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年级上升而下降,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肥胖率持续上升[1] 。深入探讨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饮食文化、生活习惯和学习压力等因素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但是,学校体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体育课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倦怠;体育课程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导致体育课氛围不活跃,因而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学方法是构成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学校体育功能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在宏观层面上,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三方面进行兴趣化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试图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真正兴趣。在微观层面上,注重使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强调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结合。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呈现;提问与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自评与互评;电化教学手段以及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等教学方法,全面更新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改变,体现在课程类型上强调多样性、教学方法注重趣味性、体育内容要求多样性、体育教师增强指导性等方面。学生的兴趣也逐渐开始被关注,这种变化要求学校体育不仅在教学理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同步发展。上海开始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积极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启发式的教学和发现学习方法。所有的学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验学校大胆实施,积极尝试,多方实施,相互沟通,形成区域特色学科相互提升的策略,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从实验学校教师扩展到全区教师。但是,自上海开始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以来,实施现状具体如何,对教师和学生存在什么影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没有研究给出全面的答案;在现行课程标准标准的指导下,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力量,改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被动学的局面,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完成体育课学习,建立趣味课堂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2 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输入主题和关键词“课程与教学改革”、“小学体育兴趣化”“校本课程”“体育游戏”进行检索,检索到 1980 年到 2019 年间有关小学兴趣化的文献资料共 498 篇。根据对有关小学体育兴趣化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具体看,从 1980 年到 2001 年学者们对“小学体育兴趣化”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活跃,所发表的论文数量递增缓慢(见图 1)。到了 2004 年,有关小学体育兴趣化的文献从 1 篇快速递增到 2015 年的 6 篇,总体来说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说明有关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题研究正在持续升温,尤其 2017 年,论文数量递增到 9 篇。原因是 2015 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该通知集中讨论了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的未来规划。之后小学体育兴趣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概念、快乐体育、小学体育课趣味性、体育教学开展游戏、快乐体育开展园地、大课间体育活动、小学校本课程等角度对小学体育兴趣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
1980-2019 年有关小学兴趣化论文数量统计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调查对象:上海市部分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学校学生和教师。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输入主题和关键词“课程与教学改革”、“小学体育兴趣化”“校本课程”进行检索,检索到 1980 年到 2019 年间有关小学体育兴趣化的文献资料共 498 篇,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研究需要,遵循社会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和步骤,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分别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一份。问卷设计的具体调查内容如下:①教师问卷。内容为调查教师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中的现状调查研究。②学生问卷。内容为调查学生对教师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中的认知情况,以及在教学方法中的变化和课程类型的多样。
3.2.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在问卷制作完成后,分别请 5 位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区体育教研员、高级体育教师、杨浦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表 1),专家们普遍认为问卷的效度高。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改革方面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活动课程正式列入课程计划[1],在新的课程设置中体育课程也由原来的单一的体育课教学变为学科类课程体育与活动类课程体育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体育活动课程将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其它体育锻炼纳入其中。课程理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体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呈现方式,学校在课程类型上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本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那么,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前,试点学校在体育课程模式上采用了 “3+1”模式。即三节体育课、一节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实施后,在原有三节体育课基础上增加了一节体育课程,也就是“4+1”模式。现行的课时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从而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的种类,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科学的运用体育教材培养兴趣,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兴趣,从课程模式上可以看出,部分试点学校依据年级进行安排课时,并根据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原则,统筹进行安排。把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与“兴趣化”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激发兴趣都应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主线环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
5.1.2 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
5.1.4 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 ,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 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
5.1.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
5.1.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
5.1.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小学体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