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10-2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文章《基于《鹊桥仙》作品等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情感的外化表现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每个舞蹈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演员对形象的塑造与再创造是至关重要的。舞者要经过对自己塑造的角色深刻认知与深入体验,进行角色的情感转换,从而激发内心情感,构建心理空间,实现通过更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神情外化表现,将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把控和故事的叙述相连接,对舞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外化再现,建立观众和舞者之间的的内心触动,使观众仿佛亲身置于舞者建构的心理情感世界之中。
引言
选题的来源
艺术的特点是运用它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舞蹈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舞蹈表演则是一个动态的叙事方式,它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叙述,使观众与舞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的共鸣。舞蹈中情感直接向欣赏者显露人物心理的活动,情感表达是组成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作品中的形象不仅要向观众传递喜怒哀乐的情感,还要根据特定的故事转换情感,最终唤起情感,进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的外化是和人物形象塑造离不开的,人物的形象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内在品质等抽象元素,是通过外貌、言行举止等一些具体元素所展示的。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舞蹈编导和舞者自身之间情感与思想感受的高度契合,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舞蹈作品的灵魂,作品的编创与呈现最终都是以情感和思想为目的的。一部舞蹈作品的呈现,首先主线要以编导所构造的叙事方向进行,其次需要加入动作、音乐、服饰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再加上舞蹈演员的人物性格理解与肢体呈现,来实现舞台上塑造出人物形象的情感传递。在此过程中,传统情况下舞蹈演员是在编导的灌输下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并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肢体语汇的展现,这往往会产生演员对情感与动作的把握不能够真正做到与编导的意图相符合,无法完全表达出编导所要的情感表述和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舞蹈演员需要从被动的灌输模式转换成主动的思考模式:一是将人物形象来源作为切入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理解人物角色,分析舞者在特定背景下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结合具有典型性的肢体动作和具有代表性的面部神情,表现出作品中的特定故事;二是梳理作品中人物角色和自身的关系,主动地思考与研究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动作语汇特征,通过主观思考与人物角色产生共情,再通过外化手段将情感表露,来产生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最终完成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研究目的与方法
情感表达的方式丰富多样,笔者自本科学习以来,通过专业实践中的学习接触到不同的舞蹈种类,尝试能够在不同的舞蹈中,塑造出情感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又因为在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情感的外化是尤为重要的,它是连接编导与演员、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故笔者选择从研究生三年中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舞蹈入手:《鹊桥仙》《徽娘》《老伴》分别刻画了三位大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内心情感。笔者感受到在塑造“她们”时需要投入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情感转换,并通过融合理论分析,如何运用手段传达内心情感,做到演员与角色相融合,更充分的塑造舞蹈人物形象、表达作品内容、达到情感升华。论文通过研究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形象塑造中情感的外化表现理论及实践运用进行阐述。笔者用“情感外化”为切入点,从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感外化着手,以舞蹈《鹊桥仙》《徽娘》《老伴》中的人物为依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体验感悟来验证理论,并进行问题反思和不断优化。论证在表演实践中,舞蹈演员需要在了解角色历史背景后对其性格进行剖析,再结合内心情感和外化表现,充分发掘人物角色内心情感的转换,准确构建角色的心理空间和内心独白,在表演实践中夸张放大地展现肢体动作,将心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外化,成为真实又生动的形象,使舞蹈中人物角色再现,最后实现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让观众身历其境感受舞蹈带来的情感故事。
第一章 情感表达在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人物形象塑造中情感表达的核心要素
一、生活原型为基础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贡献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同风格的舞蹈叙述着不同的故事,不一样的故事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不管舞蹈中表达的是什么,都需要有一个参照物,需要有一个原型物象。因此,要获得这个原型物象,就要从我们的客观生活中发现与模仿。生活,是赋予舞蹈编创最基础的灵感来源,是给予演员表演最珍贵的桥梁纽带,或者说如果演员不能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深入生活和模仿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演员表演就做不到动作的真实性,也就不能够理解编导编创时的情感表达,创造与想象更是空穴来风。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不仅仅需要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发现和体验生活,还要学会模仿生活原型,并经过思考与总结,再次创造与想象人物,通过生活感受情感。
(一)模仿人物
舞蹈艺术中,情感可谓是表演实践的生命,情感表达也具有相应的审美功能。那么舞蹈演员要表达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首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提取和解读人物形象的有关素材,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准确模仿形象的外在样子。首先,演员需要具备敏锐捕捉形象的能力,做到在塑造形象时先学会模仿生活中人物达到“形似”,再通过模仿进一步分析后达到“神似”。其次,演员应当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第一时间着眼于生活中已有的人物,因为模仿生活中鲜活的人物:模仿其行为动作、表情神态,可以帮助演员在表现人物形象的个性与情感时提供很大帮助。例如《老伴》中老伴之间逗趣、生气的状态,笔者会在生活中去观察周围的老年人或是在公园里遛弯的老人,他们的身体形态以及面部状态是怎样的,也会试着模仿感受一下当自己老了时的状态,从而将这些观察到的画面,真实体验后的感受,进行凝聚处理融合进“老伴”的身上。生活原型首当其冲地为舞蹈演员奠定了基础条件,为舞者表演提供了源泉,演员对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模仿,有助于他们去理解,去感受一些不同人物相似的情感或者一些类似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情感。
第二节 人物形象塑造中情感表达的作用
情感表达是舞蹈表演的灵魂所在。舞蹈表演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面部神情,配合音乐、道具、服饰等表现方式,突出舞蹈作品的主题,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再结合理解和解读,塑造出生动又真实的人物形象。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舞蹈角色的个性化
舞蹈演员塑造出好的人物形象,即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表达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展示演员的舞台魅力,体现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在同一个舞蹈中或同样的角色中,不同的演员来进行表演,可能展现的动作和内容都相同,但塑造出的个性却会有不同的特质,给欣赏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舞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学会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在被要求的角色中不断摸索和尝试,试图在形象上贴上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使角色具有自己的风格;还在抓住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同时,仔细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符合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再赋予自己的理解,对人物的个性进行强弱化处理;最后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使之与角色的情感相通,才能更好地迎合角色,塑造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特征,来增强角色的个性化突出。
二、提高舞蹈表演的整体性
舞蹈中,表演的整体性依赖于舞蹈的情感表达。在舞蹈作品中,不一样的部分有着不同的舞蹈内容、舞蹈动作,表达着人物形象不同的内心世界,但就舞蹈的完整来讲,局部虽不一样但却具有统一整体性,这都是因为情感的表达贯穿于舞蹈始终,不然的话,仅仅凭借高难度的技巧与动作,是无法将舞蹈中蕴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通过熟练地肢体动作和丰富、饱满的情感表达相结合,将人物角色刻画的更加完整,实现表演方式与情感的融合,以此提高舞蹈表演的整体性
第二章 情感外化在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表现特征
第一节 形象塑造中肢体情感的语言化
舞蹈表演的物质材料是舞蹈演员的肢体,演员的身体有着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作用。肢体的运用是演员表情达意最主要的途径,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达过程中,舞者成为舞蹈美的创造者。而我们常说的艺术表现,好比是舞者舞蹈动作语言的外在形象化,那么隐藏在动作语言背后的内在含义则是:舞蹈思想情感的传达。综上来讲,成功的舞蹈作品应当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含义,两者缺一不可。
一、外在形象化
舞蹈语言化的形成,首先,是由无数的舞蹈肢体动作组成一个个舞蹈句子;其次,对这些舞蹈句子进行整合和重组,使它们成为一段舞蹈的段落;最后,再将不同的舞蹈段落相连接,呈现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的组成中,演员的肢体动作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舞蹈肢体语言的构成也决定着舞蹈作品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含义。
(一)《鹊桥仙》—“行如流水”的动作风格表现少女形象
作品《鹊桥仙》以“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为对象,运用古典舞身韵为主要动作素材,将古典诗词融入动作之中。舞蹈的动作风格以身体动律“圆”贯穿,动作“行如流水”、延绵不断。作品中,通过运用古典身韵结合情感表达,塑造出一个柔美而楚楚可怜的舞蹈人物形象。在优美凄惨的古典诗词中贯穿进人物的情感变化,当笔者塑造“织女”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着尝试运用肢体动作更进一步的将人物内心的想法外化。舞蹈中舞者头披长纱,伴着轻盈脚步的女子宛如踏着“鹊桥”而来,一位纤纤女子缓缓走来,简单的动作语言中却提取了古典舞中“形、劲”的特点。舞者在舞蹈中上身肢体动律多以“八字圆”为主,在相反的重叠和交错中连接两个圆的运动路线,使上身与下肢的动作互相连接,这也表现内心情感的一个依据。舞者的身体形态采用了“S”形的动作风格,在运动过程中常将身体与头呈相反方向扭转,并配合肩膀的裹、含、耸的动作,体现一位内心惆怅的少女形象。紧接着,女子走上“鹊桥”等待自己的爱情,正如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中写到“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舞者的动作由小幅度转变成全身延展性的动作,脚下的步伐动作也逐渐变多,变为大步奔跑,而上半身的动作从之前的“S”和“八字圆”转换为“圆弧”和“旁提”等大幅度的肢体动律。舞者动作强调快出慢收,追从抛物线的力量发力,结合腿部的挤压形成独特的动作风格。头部的运动随着身体的动律而变化,从头部的转头或倒头到上身肢体的弧线运动,舞者的动作如呼吸一般流畅、连绵不断、缓缓道来;“手抚脸”、“缠绕身体”、“手捂胸口”、“抬头远望”等动作的重复出现,突出表现少女等待爱人、思念爱人、充满一丝期待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 情感外化在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表演实践
经过上一章节对于演员在舞蹈表演时情感外化的手段、传达方式的阐述,谈到了情感外化对于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表现特征,而在本章节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运用,分析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内心情感外化起到的重要作用,以笔者实践的作品为范例,探讨内心情感在塑造人物角色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第一节 舞蹈表演中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审美价值
一、“以情带舞,传情达意”来深化舞蹈思想
内心的感悟造就了情感,情感的外化创造了舞蹈的动作。以情带舞是情感先于身体,先有的情感后有的动作,然后通过演员的表现,抒发舞蹈思想的喜悦、愤怒、哀伤、快乐,进而深化舞蹈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情是内心的情感,而舞是身体的动作,那舞者如何做到以情而舞呢?舞者首先需要有情,内心如果无动于衷是不可能产生舞蹈的;接着,需要将“情”转化为生动具象的舞蹈角色,“情”要是发自内心的,是经过外化肢体动作的表达升华到内心情感的;最终,舞者要将情感与舞蹈相融合,舞中有情,情中带舞。而舞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的不同特点,如手型手势、眼神、音乐节奏的处理、气息等都可以传递舞蹈的情感。比如拿手型手势来说,不同舞蹈的种类,不同主题的舞蹈手型手势的表现都不一样,古典舞的手型运用十分细腻,这些手势与生俱来带有感情,不论哪个手型都需要舞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显出,它们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只有舞者心中有“情”才能将情感的延伸传递到身体的每个部位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并且富有感染力。
二、“以舞传情,隐喻表达”以加强观众的审美感受
“情”是演员必备的,如果呆若木头是产生不了舞蹈的。有了“情”才能创造生动的角色,有了人物形象才可以带动身体产生动作,再将外在动作与情感相互融合,达到“以舞传情”表达情感。并让欣赏者在审美中为之动情,感受到舞者表演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演员的具体情感外化表现,唤起与观众之间的感情共鸣,从而加强观众的审美感受。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身体与情感融为一体,实现以舞传情呢?舞蹈演员可以通过服饰、道具、舞台空间的调度来以舞传情,也可以通过隐喻表达来实现。隐喻表达,是指舞蹈中不可以直接表达思想,只有通过情感的“折射”,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演员可以通过动作、道具、舞蹈中构图等隐喻手段传达情感。比如舞蹈《鹊桥仙》中,用一抹长绸作为道具,营造了多种意象。当把它看作“鹊桥”时,它是连通牛郎织女相会的工具;当把它看作是织女所做的“织布”时,则是推动织女与牛郎爱情发展的桥梁;当把它看作“绸子”时,表达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一抹长绸充当了众多的“角色”,发挥出不同的表现功能,将道具、动作和舞蹈中的调度相结合,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以此来实现演员的以舞传情。
结语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每个舞蹈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演员对形象的塑造与再创造是至关重要的。舞者要经过对自己塑造的角色深刻认知与深入体验,进行角色的情感转换,从而激发内心情感,构建心理空间,实现通过更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神情外化表现,将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把控和故事的叙述相连接,对舞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外化再现,建立观众和舞者之间的的内心触动,使观众仿佛亲身置于舞者建构的心理情感世界之中。本论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情感的外化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以作品《鹊桥仙》《徽娘》《老伴》中的角色作为分析范例,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进行研究。从情感外化的重要作用、表现特征、表演实践三个角度阐述,对演员如何展现表演实践中人物角色的生成,及其情感的再现深入分析,充分发展自身的想象力,为枯燥无味的肢体动作注入鲜活的精神灵魂,使有形肢体与无形情感相交融。并尝试说明舞蹈演员是怎么样一步步将对角色情感的把控由“表面的理解”转变为“内心的真切感受”,从而刻画出性格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情绪更加饱满的人物角色。笔者通过对该论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表演功底,同时为日后从事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鹊桥仙》作品等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情感的外化表现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