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MPA论文 > MPA学位论文 > 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1-10-13 14:30 | 栏目:MPA学位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10-1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MPA学位论文文章《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亟需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而地方高校作为 MPA 培养中一支规模较大的新兴力量,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特色不突出、培养质量与多样化需求差距较大的新形势,以及培养过程和制度保证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论文指导等方面提出质量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 研究背景与地方高校 MPA 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一 ) 研究背景
  MPA(公共管理硕士)是旨在培养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中适应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要求,具有现代公共精神和理论修养的高素质管理者、决策者的公共服务人才。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MPA 最早产生于美国,1924 年,锡拉丘兹大学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启动了美国第一个 MPA 计划,面向公共行政或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此后,MPA 教育成为各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自 2001 年10 月首届 MPA 招生开始,已经历了 18 年的办学实践,至 2018 年授权单位达到 222 所,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形成了多元化的 MPA 办学体制、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和学科取向,推动和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共事务的边界不断拓展,公共管理的职能不断分化,公务人员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掌握先进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的公共领域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格外凸显,进一步提升 MPA 培养质量也势在必行。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以正式文件确立了以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为主体多方共同监督以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二) 地方高校 MPA 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1)地方高校的 MPA 教育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我国 MPA 发展重心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导向的内涵式发展转型,MPA 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僧多粥少”的现实压力下,地方高校面临生源紧缺、难以为继的现象。为此,与中介合作办班争取异地生源,或以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推荐生源等方式成为地方高校稳定或扩大 MPA 办学规模的有效途径。但是异地办班的突出问题在于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受限、实施课程教学的成本太高、研究生培养管理非规范化等,导致 MPA 培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随着 MPA 教指委对异地办班的叫停,地方高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本地生源的剧烈竞争压力和招生规模锐减的严峻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 MPA 培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1]。与此同时,MPA 学位对于学员职业发展的价值在逐渐萎缩,无论是毕业后工资待遇的增长还是升职空间相比以前都极其有限,尤其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对攻读MPA 的教育经费由完全承担到学员自筹经费,极大挫伤了在职人员攻读 MPA 的积极性,部分地方高校甚至面临着学员退学的极端情况。如何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提高 MPA 学员满意度成为地方高校 MPA 教育稳定发展的首要任务。
  (2)地方高校 MPA 培养的优势未得到凸显
  地方高校作为近年来 MPA 培养院校中的独具特色的新兴主体,在学校类型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或行业类等高校都开办了 MPA 教育。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院校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如地方理工院校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分类管理形成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立足湖北,面向基层,辐射全国,依托理工科背景,培养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地方治理信息化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城乡公共治理专门人才”的目标,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保障 MPA 的培养质量。但在 MPA 教育实践中,理工科背景对于文科性质的 MPA 办学助力有限,而重理工轻文科的传统习惯和政策倾向也严重束缚着 MPA 教育的发展 [2]。具体表现为招生指标的严格限制、资源投入的明显不足、学科支撑的力度不够、专业学位教育经验的共享机制缺乏等,使得 MPA 教育难以错位发展。
  (3)地方高校 MPA 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 MPA 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较一些积极融入和探索 MPA教育国际化的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何快速转型并主动适应国际化趋势是地方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高标准,但在地方高校的 MPA 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课程内容与地方公共管理实践需求衔接不紧密;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MPA 教师普遍缺乏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院校为追求规模效应,降低招生门槛和学术标准;办学模式不规范,异地办学和多头办学等严重影响 MPA 教育质量。此外,不同的学校 MPA 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的配置,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以致 MPA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3]。  

  二 地方高校 MPA 培养质量面临的挑战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规范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招生指标逐步萎缩、院校之间竞争激烈、学科优势不突出、与国际化需求不匹配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作为MPA 培养的后起新秀,在 MPA 过程管理和制度保证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化、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课程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的“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求,MPA 课程应紧密结合生源的特征,如有工作经验和现实案例,但专业和岗位分散化,注重实用主义和惯性思维,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中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实现课程体系与生源需求的有效衔接和扬长补短。但实际上,大部分地方高校理论课比重高,实务型、技能提升型课程较少,单项知识传授的方式普遍,互动型或操作型授课方式很少,与 MPA 研究生的实践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二) 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授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 MPA 研究生培养质量 [4]。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上既与一流院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教师的素质结构又与 MPA 教育亟需的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从事 MPA 教学和论文指导的老师缺乏公共管理实践经验,习惯于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纸上谈兵”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指导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因为指导老师不熟悉公共部门的具体业务,无法找准学员的核心优势和研究定位,导致选题偏学术化,且重视文献梳理和理论框架,对于论文的数据分析和对策建议缺乏准确判断。此外,为突出专业学位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地方高校普遍采用“校政协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但受现行政府人事体制的影响,多停留在形式上,无法有效落实。
  (三 ) 社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MPA 研究生必须参加 3 个月社会实践。但具体如何开展社会实践?大部分地方高校采取的方式是调研、考察或参与 MPA 案例大赛。但实际上,大部分 MPA 学员轻过程重结果,轻培养环节重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应付了事,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开拓视野、提升素质、锻炼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很难实现 [4]。
  (四 ) 培养质量监督机制不完善
  为保证 MPA 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了相关规定,各地方高校也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严格把关开题答辩和学术论文的质量,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接受 MPA 教育的合格评估等。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监督机制虚化的问题,如教学评价制度流于形式或者停留在文本没有落实,对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参照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标准,与 MPA 研究生的强实践性特点不匹配。而且部分地方高校在毕业要求上将公开发表论文作为关键指标,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学术能力,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花钱发表文章,对真正的学术能力助益甚少。  

  三 提升地方高校 MPA 培养质量的具体路径

  随着 MPA 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MPA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当前不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 MPA 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有效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以保障培养质量、如何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如何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完善 MPA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立足学科优势,合理定位 MPA 培养模式
  MPA 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公共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品质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结合教育部提出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意见,地方高校在 MPA 的培养方式上应突出特色,在综合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特色就是吸引力,如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既不与一流大学攀比,力图培养公共管理领域全才,也不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背离MPA 研究生的特点与需求,而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 MPA 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要求,抓住和贯彻地方高校的特色,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式等方面内挖外联、取长补短,培养具有高质量的 MPA 研究生。
  (二) 优化 MPA 课程体系,提升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教指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文件,MPA 重在培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地方高校在 MPA 培养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用性以及工作中实际素质与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首先,完善核心课程教学,在保证教学时数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将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结合起来,使学生开阔眼界,把握理论发展动态;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经典案例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视角。其次,突出实用性课程和实践教学,提高 MPA 课程的务实性和针对性 [3]。MPA 学生具有在政府、事业单位和基层的工作经历,对实用性课程的期望更突出,以此来培养思维方式和提升工作能力。因此,我们要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平衡。再者,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打造 MPA 精品课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地方高校来说,教师队伍多属于学术型的,擅长于理论教学而实践经验较少,但 MPA 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建立兼通理论与政务的复合型教师团队,教育部也提出“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官员或著名专家做兼职教师是当前地方高校强化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在政治纪律异常严格的新形势下,聘请合格校外导师的难度较大,而且也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 [5]。因此,选派青年教师到公共部门兼职、挂职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或者派遣教师去国内外一流大学交流探索MPA 办学经验。通过将“引入”与“派出”有机结合来强化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公共管理实务,提高 MPA 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规范 MPA 论文写作与指导,严把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 MPA 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关于 MPA 论文的质量要求,教指委印发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类型与撰写指导性意见》,各地方高校应根据这一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相关制度,强化从论文选题到答辩的过程指导与监督。从师生互选开始,将 MPA 学生的岗位特点、学科背景与具有相同研究方向的导师相匹配;高度重视论文开题,对选题恰当与否、框架结构是否合理、前期准备是否充分进行合理评估并提出有效建议;严格把关论文答辩环节,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论文质量。对于违背学术规范的问题论文,追究导师责任,并提出相应的惩处措施,如让指导老师 3 年内停招 MPA 研究生;建立导师指导记录制度,强化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便于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 

   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年教育经验的积累,MPA 教育由重视数量的规模扩张走向以质量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地方高校如何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确保生源的稳定与发展,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满足 MPA 学生的多样化诉求,如何落实“双导师制”,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聘请有经验的兼职教师,以提高教学和指导的实效性,如何规范论文的指导过程,以保障 MPA论文的质量要求,新时代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即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 MPA 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詹 国 彬 . 地 方 高 校 公 共 管 理 硕 士 教 育 发 展 新 思 路 ——基 于 供 给 侧 改 革 视 角 [J].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版),2017(6):62-63.
[2]  周云 , 王军 . 省属理工类院校 MPA 专业学位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21):47.
[3]  裴蓓,罗英姿 . 我国 MPA 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未来出路 [J].中国农业教育 ,2016(1):82-85.

贺青梅    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地方高校MPA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PA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