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9-2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儿科护理论文文章《三甲医院儿科护理工时测算和分层级护士分配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研究通过对 15 名专家进行三轮咨询和调查,将儿科护理人员层级划分框架定为 6 个条目即 N0(助理护士)、N1(注册护士 A)、N2(注册护士 B)、N3(注册护士 C)、N4(专科护士),N5(临床护理专家)。专家组成员包含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管理人员、护理行政管理人员、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多年的临床护理专家和高校护理学教授
第 1 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
护士作为医院不可或缺的群体,作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执行者,作为社区和基层老百姓健康的守护者,作为健康知识在民众中的传播者,在促进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落实医院护士配备标准,加强医院护士数量与实际工作量的合理匹配,卫计委于 2014 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纲要指出地市办及以上医院护士与床位比不低于 0.6:1。在此之前,前卫生部于 2011 年 12 月颁发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到 2015 年,全国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分别不低于 0.8: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 : 1;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 0.6 : 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 0.4 : 1[1]。但是,根据卫生部对全国 400 多所医院的调查,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 0.33:1,且 95%以上医院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依靠家属或护工承担[2]。护士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护理质量差、护士负荷过重、病人满意度低,严重影响医疗安全。
1.2 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激烈,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内外形象,而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着必然的联系。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负荷过重、压力过大,再加上社会地位低,缺乏成就感,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明显、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离职现象严重,护士队伍的不稳定和更新太快,导致护士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研究显示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有利于减少职业倦怠现象,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保障护理质量[17]。也有研究表明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有效避免因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护理人力成本浪费,为临床护理人员合理配置提供依据[18]。而分层级护士配置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降低离职率,稳定护理队伍。儿科病房的护理人力资源因其护士成长周期的特殊性,导致了分层配置的特殊性,但国内外对儿科护士的分层研究鲜见报道。
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儿科护理人员分级体系和儿科病人评分体系,对于有效、客观、快速地进行儿科护理工时测算,是有必要的。同时,也为在儿科病房进行分层级护士配置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以某三级综合医院儿科系统三个病房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工时测算,最终得出应配备的各层级护理人员数量。通过病人得分与各层级护士护理工时量的线回归方程建立数学配置模型,为该三级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分层级护士配置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其他三级综合医院儿科病房也可参照。
第 2 章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
第 1 部分构建儿科护士分级体系和儿科病人评分表
2.1.1 研究目的
建立儿科护士分级体系,包括分级框架、准入标准、岗位职责、具体工作内容。编制儿科病人评分表,用于儿科病人评分,为儿科护士分层级配置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2.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2.1 研究对象
(1) 2013 年 10 月,通过查阅文献、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儿科专科特点,遴选出 15 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包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护士长以上临床护理管理人员 8 名,普通儿科、新生儿科、PICU 病房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护士 6 名,某高校护理学教授 1 名,共计 15 名。15 名专家均在儿科病房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护理管理经验,对儿科病房护理工时测算和分层级护士配置这一课题颇感兴趣,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2)儿科系统三个病房护士长,运用儿科护士分级体系对各科护士进行分级测量。
(3) 在儿科系统 PICU、新生儿科、普通儿科三个病房随机抽取病人 30 名进行预调查。
(4) 运用儿科病人评分表对儿科系统三个病房 180 名患者进行评分。
第 2 部分护理工时测算及分层级护士配置数学模型
2.2.1 研究目的
对普通儿科、PICU、新生儿科进行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工时测算。通过对直接护理单项操作工时的测算、直接护理项目操作频次的统计、间接护理工时的测算,分析并计算不同得分病人直接护理工时、间接护理工时及每名病人对各级护士护理工时的需要量。建立儿科分层级护士配置数学模型,用于儿科各级护士护理工时和分层级护士配置数的测算。
2.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2.1 研究对象
(1)在普通儿科、PICU、新生儿科三个病房,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不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的护士进行直接护理项目操作工时的测算,并进行间接护理工时的统计。
(2)分层随机抽取 PICU、新生儿科、普儿科不同分值范围的病人 150 名
第 3 章讨论
3.1 儿科护士分级体系
本研究通过对 15 名专家进行三轮咨询和调查,将儿科护理人员层级划分框架定为 6 个条目即 N0(助理护士)、N1(注册护士 A)、N2(注册护士 B)、N3(注册护士 C)、N4(专科护士),N5(临床护理专家)。专家组成员包含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管理人员、护理行政管理人员、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多年的临床护理专家和高校护理学教授,对于儿科护士分级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在咨询过程中,由于解释和组织到位,各专家积极系数达到了 100%。经过预调查,儿科护士分级体系信度、重测信度均在 0.8 以上,Delphi 法调查显示其内容效度为 0.86,因此本次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在儿科护理人员分级框架调查中,对于 N0-N56 个护理级别,专家协调系数高,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儿科护士由于专科性强,需经过注册护士 A、注册护士 B、注册护士 C 三个级别阶段的历练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儿科专科护士,因此本研究中的护士分级较其他学者的研究多了一个阶段[5]。在儿科各级护士准入标准的研究中,主要从学历、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临床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职称、论文和科研几个方面进行进阶管理,专家们一致认为,护士进阶的准入标准中,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较学历和职称更为重要,但学历和职称是目前我国护理行业准入和晋级的标准,因此也将其纳入儿科护士分级体系准入标准中来。本研究对于儿科护士分级体系中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与其他研究结果也有不同[26-28]。在医嘱处理、各种导管的观察和护理、痰标本和咽拭子采集、专科护理操作、护理质控、复杂侵入性护理操作、复杂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实施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等项目由哪级护士执行的问题,各位专家进行了激励的讨论并最终意见达成一致。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三甲医院儿科护理工时测算和分层级护士分配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儿科护理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