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胃肠道肿瘤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生存质量和行为状态。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为 60.61%、78.79%,对照组为30.30%、51.5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骨髓抑制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 EORTC QLQ-C30评分、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临床治疗中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精准医学;不良反应;生存质量
胃肠道肿瘤为临床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据最新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占癌症总发病率的43.3%,已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医学界基于大数据研究理论,在个性化治疗、靶向治疗、探索发现新的生物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医学”模式,即通过分子影像学技术、基因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精确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并研究治疗靶点,以实现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精确治疗,进而提高疾病治疗效果[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 6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33例患者实施精准医疗内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 66例,男 35例,女 31例;年龄 34~68岁,平均(56.16±3.06)岁;肿瘤类型:胃癌 31 例,肠癌 35 例;病理分期:Ⅱ6例,Ⅲ30例,Ⅳ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3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胃肠道肿瘤初发者,不适合手术或不愿意手术者;②病历资料完整者;③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②有胃肠部手术史者;③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内科治疗,即于第1~5天,将500 mg/m2的5-氟尿嘧啶加入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予以患者静脉滴注;顺铂20 mg/m2 静脉滴注,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每 4 周重复 1 次,4 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4 个疗程。观察组患者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①成立多学科会诊中心。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病理科、影像等多个科室组成多学科会诊中心,通过对患者病历资料的全面分析和讨论,结合胃肠道肿瘤诊疗指南,予以患者全面评估。包括:A. 营养评估。采用营养风险筛查 2002(NRS2002)评估胃肠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给予针对性的营养支持,保证治疗必备的生理基础[3]。B.病理特征分析。根据临床检查及病理分析结果,予以患者病理特征分析,包括肿瘤分期、肿瘤分型等;并予以患者超声、CT、MRI、十二指肠镜及上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明确胃肠道肿瘤的精确位置、肿瘤转移与否、肿瘤浸润区域等信息;同时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手段对肿瘤病灶进行探识,依据肿瘤与热场的量化适形匹配规划图、疾病影像特征等,精准决策,具体归纳患者的病情特点,并据此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和使用剂量、疗程[4]。②分析内科治疗需求。不同患者因病情特点、机体耐受力及治疗依从性的不同,治疗需求不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下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进展、生理状态、经济状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等因素,明确患者治疗需求。③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奥沙利铂 130 mg/m2,第 1天静脉滴注,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d1~d1 4 d,共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完成 4 个疗程的治疗后,参照WTO实体瘤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共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4 个级别[5]。临床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临床控制率=(CR+PR+SD)/总例数×100%。
1.3.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参照 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观察、统计并评价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1.3.3生存质量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参照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制定的生命治疗测定量表 EORTC QLQ-C30 予以患者生存质量评估,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同时,采用卡氏体力(KPS)状况评价患者行为状态,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状态越好[6]。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c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为 60.61%、78.79%,对照组为 30.30%、51.5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EORTC QLQC30评分、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评分、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自 2015 年美国率先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后,精准医疗模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其核心理念在通过对分子影像技术、现代遗传技术及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患者的临床数据、生存环境等信息,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干预方案的个性化制定[7]。近年来,我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后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等已经成为制约患者生存质量的致命因素。而胃肠道肿瘤精准医疗强调“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原则,该医疗模式推动单一影像介导的临床诊疗向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使肿瘤内科治疗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到以精准检测和预后评估为基础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新模式,无论是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还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均凸显出显著的优势[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为60.61%、78.79%,对照组为 30.30%、51.5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准医学内科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方面,精准治疗强调精准评估、精准决策、精准灭活,精准治疗与过去传统的经验医疗相比,其凭借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精准、优化评估,将质量风险控制到更低,治疗效果优化到更好;另一方面,精准医疗模式下通过术前营养分析、病理特征分析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不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且能够实现内科治疗的确定性、预见性、可控性和个体化,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9]。精准医学治疗可有效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反应、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准医学可有效降低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精准医疗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生理状态及机体耐受性、治疗依从性的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和使用剂量、疗程,从而有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扰,这是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10]。精准医学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评分、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准医学治疗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观察组精准医学内科治疗前通过营养评估,给予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机能;精准医学内科治疗中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胃肠道肿瘤临床治疗中行精准医学内科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晶.基于精准医疗视域下的肿瘤诊治研究进展[J].中外企业家,2019(14):225.
[2]石远凯.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方向[A].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2015:6.
[3]彭洁琼,刘波,韩大力 .精准医疗背景下肝细胞肝癌内科治疗研究进展[J].精准医学杂志,2018,33(3):197-199,204.
[4]武健宇,侯明星,程海东,等 . 胃肠道肿瘤腹腔化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60-61,63.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精准医学内科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医学内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