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路径——基于“智慧教育”背景分析

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路径——基于“智慧教育”背景分析

时间:2021-07-21 17:44 | 栏目:教育学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教育学论文文章《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路径——基于“智慧教育”背景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驱动下,高校人才培养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学习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悄然发生智慧转型,提供了更为个性、精准和灵活的教育服务,高校步入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的智慧教育发展时代。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技术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学术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当前全国部分高校正处于由传统形态大学向现代应用型大学“转身”的关键期,在智慧教育时代,意味着需要重新定义和改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只有融合智慧教育,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活力课堂,才能高效助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活力课堂研究综述 
  “活力课堂”概念是国内学者叶澜 1997 年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首次提出,强调从生命的层次,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焕发课堂生命活力[1]。从 2000 年开始,活力课堂研究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大力推行而日益增多,主要围绕活力课堂的内涵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等维度展开论述,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等教育层次的研究偏少。高等教育层次活力课堂研究主要聚焦活力课堂学生状态、师生关系、教师状态、教学方式和课堂目标等方面的论述。学生状态研究以曾健坤、李玮等为代表,认为大学活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我选择,自我参与,自我实现的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3]。师生关系研究以陈鹏、樊龙生等为代表,认为活力课堂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愉悦、自主、协商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4]。教师状态研究以邓高胜、赵文平等为代表,认为大学活力课堂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思维等多向交互、进而产生有效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力[5][6]。教学方式研究以薄萌萌、吴伟斌等为代表,认为活力课堂教学应融合当前的教育热点内容和新式教学手段,如将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等教育新理念融入课程设计、运用智慧平台创新教学方式等[7][8]。课堂目标研究以邱葭菲、郑宁为代表,认为大学活力课堂应结合以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能力成长导向[9][10]。   根据当前国内研究现状,活力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师生共愉体验。其活力特指一种让课堂内外均焕发生命力的活力,既是对课堂氛围的描述,更是对课堂价值的最高追求,在师生情感的愉悦中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活力课堂改革依然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安排,都是按照“先学习,后运用”模式进行,即前三年半校内理论学习,毕业前再进行产业实践。但这对于没有企业工作体验的本科生而言,校内理论学习期间,单纯的企业管理理论学习是抽象甚至是空洞的,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如何让企业管理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契合实际、易于理解和掌握,实现“学以致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考察活力课堂建设,探讨如何紧紧围绕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系统性、多维度、多渠道、实战性、全方位、阶段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吸引力的活力课堂,培育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熟悉程度和理论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二、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的障碍分析 
(一)断层式“课堂教学”理念,缺乏系统性的融合方法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许多高校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一是通过建立校内实验室,开设企业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开展校内实验教学。二是进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服务企业专门人才需求。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但仅仅是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仍是两张皮,并未实现深度融合。这种断层式“课堂教学”理念,难以实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有效无缝对接。由此,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涵盖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系统性融合教学活力课堂改革思路。 
(二)单一性“课堂教学”场景,缺乏多维度的体验情景 
  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存在单一性的“课堂教学”场景,即在固定教室,由院校老师,讲授规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认知非常模糊,导致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感知度差,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元素的植入至关重要,应该打造实战
性的体验学习场景。从教学场所(教室+企业实景)、教学形式(教师讲授+学生参与)、教学人员(院校教师+企业讲师)、教学内容(教材+企业实际)等方面推进“+企业”的系统性融合教学活力课堂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从单一教学场景到多维度的体验情景教学转变。 
(三)理论性“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多渠道的协同实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是采用企业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软件操作等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丰富化,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如果所选案例非当地企业,熟悉度不高,具有不可接触性、感知程度差的特点,导致这些教学手段只让学生停留在表象分析阶段,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的建设应进行“当地企业元素植入”的教学内容创新,向学生提供多渠道的高度参与、实现自我的协同实战型教学项目。同时应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创业训练和创业实战,打造更具价值获得感和实战性的活力课堂。 
(四)分散化“课堂教学”资源,缺乏高共享的智慧平台 
  课堂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智慧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当前已经建成许多优质的在线课程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智慧树网、学银在线、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和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很多高校引进智慧教学软件,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教室,提供智慧教学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多样性的智慧课堂教学。新颖的教学形式、智能化的学情分析、多元化的师生交互、精准化的教学服务,开启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教学,为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创造了优质的条件。然而这些在线课程平台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容易造成数据“鸿沟”和信息“孤岛”,无法形成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在智慧平台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顶层建设规划和整体性布局安排,极易导致在线平台多而杂,降低智慧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由此,为了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的智能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教学辅助作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高共享的智慧教育服务平台。  
三、应用型大学活力课程建设应处理好四个转变 
(一)企业不再只当“接盘侠”,而是从出口往回捋的“掌舵人”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以企业为载体的知识传授。因此,要想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高校不再唱“独角戏”,企业不再只当“接盘侠”,而是“从出口往回捋”,重新定位“+企业”的角色。让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材编写、实习基地建设、产业实践实习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内容。明确高校“+企业”的具体方式,开展深度融合,将其贯穿应用型本科四年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创业实践与校企合作为“两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学生不再只当“知识人”,而是善思考能创新的“智慧者” 
  活力课堂的“活”不是表象上的满堂问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彰显活力的本质,旺盛生命力的课堂。活力源泉是一种生命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具有高度内生性。在智慧教学新时代,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要充分利用智慧技术,加大金课建设和智慧教学改革,让智慧唤醒课堂。从培养只懂理论知识的“知识人”转为培养重应用、善思考和能创新的“智慧者”。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翻转课堂师生角色,建立尊重、分享、平等、对话、愉悦和自主的课程教学新秩序。
(三)创业教育不再只是“独行者”,而是专业教育的“亲密伙伴” 
  创业教育是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两种方式开展教学。一是作为全校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低年级所有学生开设。因班级人数众多,师资不足,在课程设置时倾向减少课程内容和缩减课程学时。创业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大学生普及了创业基础知识,但是对学生创业实操能力的锻造是非常有限的。二是作为创业苗子的精英课程,面向少数具有创业意愿、创业理想的学生开设。通过开展各项创新创业竞赛,挑选创业苗子,组建创业精英班,开展全方位、系统化创业教育。创业精英化教育实现精准孵化创业人才的目标,但是接受精准创业教育学生数偏少。两种创业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应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和思维。通过创业实战项目提升理论运用能力,打造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力课堂。 
(四)智慧平台不应只是“教学工具”,而是多方共享的“智慧学习生态圈” 
  随着大数据、智能技术、物联网等在教育领域的拓展运用,各种智能教学平台的涌现为当前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课堂学体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动能。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高效化聚合与系统化展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与实施,集点名、交流、展示、测验、评价为一体的智能化教学服务等应用场景。然而现阶段智慧教学平台仅是作为教学工具运用,停留在智慧学习的物理空间运用层面,利益主体仅涉及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生态圈是一个泛概念,是近几年兴起的词语,如“健康生态圈”“企业生态圈”“产品生态圈”等。圈内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价值平台,通过平台内的资源共享、协同整合,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力求“共同进化”。当前的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不应该只是教学工具,更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泛在学习”的智慧教育生态。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专业等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整合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引入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利益共同体,走向虚实融合的无边界学习场域。充分融通交互信息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实现泛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智慧学习生态圈。使“教”和“学”更为灵活、多元、多样、便捷,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实现智慧育人功能。 
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的路径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 OBE)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斯帕蒂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OBE 理念是一种面向产业需求的、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其关注重点并不在于课程的教授内容,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效,即学生真正拥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活力课堂建设,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晰的定位,然后再改革课程体系,匹配适宜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
(一)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体系 
  为解决企业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融合问题,稳步实施以“+企业”为核心的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改革(如图 1 所示)。“认知-融合-驱动-实习”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是系统性的教学流程,通过良性循环输出理论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
“认知-融合-驱动-实习”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
第一阶段:产业认知。指的是在大学一年级完成学生对相关产业、行业、企业的认知。组织学生赴相关产业中的若干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关联单位参访。帮助学生熟悉产业业态整体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等情况。增加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服务对象“企业”的直观认知。 
第二阶段:课程融合。指的是在大学二、三年级期间合理配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时数,由企业讲师围绕某些教学知识点结合企业实际,进课堂讲解。课程融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企业实际运营中的具体应用。教学主体上通过改变以往“上课由学校教师负责,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的传统教学
形式,变为“多家企业同上一门课”的“学校教师+企业讲师”双教学主体模式,让各门专业课程都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任务驱动。指的是在大学二、三年级期间依据课程实践育人目标,将课堂搬出校园,延伸到企业,在多家合作企业开展校外实验教学。校外企业围绕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设计与理论内容高度吻合的小组任务,选派校内和校外双主体教师,让教学班级学生分小组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实训。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应用所学理论提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案。同时课外实践活动上通过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吸引天使基金或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工作坊等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竞赛和创业项目申报。 
第四阶段:企业实习。指的是在大学四年级期间,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 3 至 5 人,组成混合专业实习团队,共赴企业实践基地,完成连续 28 周的企业实习。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混合实习团队,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相互交流,融合应用,全面衡量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各个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认知(cognition)-融合(syncretic)-驱动(drive)-实习(practice)”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体系,简称为“CSDP”。将“+企业”的特征,贯穿应用型本科四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产业认知”了解企业,通过“课程融合”理解并掌握管理理论,通过“任务驱动”探索理论的实际运用问题,通过“企业实习”完成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考评。 
(二)采取“六位一体”的“+企业”活力课堂改革方法 
  企业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融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共同作用,方可实现。采取“自编教材+企业”“师资建设+企业”“课堂教学+企业”“实验教学+企业”“课外实践+企业”等“六位一体”的“+企业”活力课堂改革方法,给学生创建多维度的体验情景,助推活力课堂的创建。 “自编教材+企业”是指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教材的实践应用性。具体方式:一是结合企业的工作任务情境,邀请企业讲师,一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材内容及结构的编排;二是与合作企业经理联合编写应用型特色教材。 “师资建设+企业”是指通过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方式:一是组建企业讲师团,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成为高校各专业讲师团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讲授、教材编写等;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工作进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企业”是指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具体方式:一是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减少理论篇幅,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采用企业情境式案例或真实任务教学,增加贴近企业的应用性知识;二是安排适当的课时,特别是将课堂搬出校园,延伸到企业,在多家合作企业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让企业经理以真实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问题。此外,“笔试+口试”“企业评分”等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让学生自主走进课堂,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 “实验教学+企业”是指通过企业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度。具体方式:一是在校内企业经营实验室、供应链沙盘实验室、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强化实验教学企业场景应用;二是在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处设立企业实验室,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实现协会搭桥、校企协力、共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课外实践+企业”是指通过以企业实际为依据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赛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邀请合作企业经理担任合作导师,实行双导师模式;二是在比赛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展真实案例实战性竞赛。 “六位一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形式和课外实践教学等领域的突破创新。在教学组织上,植入当地企业真实案例、选用校企合编的实践教材等方式,采取智慧化、多元化学习资源,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在教学主体上,改变“一个校内教师负责一门课”的传统形式,采取“高校教师+多家企业经理同上一门课”的双教学主体新形式,使师资力量更雄厚。在课堂形式上,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实景体验、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在课外实践上,采取顶岗实习、项目任务驱动、专业竞赛等方式,使得专业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三)创设项目库和卓越创业孵化班协同并进的实战性活力课堂 
  企业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融合必须依靠多渠道实战型项目的带动,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围绕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采取创设项目库和创业班协同并进的实战性活力课堂建设手段。 一是,建立“学校+企业”项目库,采取“一人两企多导师”的运作模式。即学生从大一入学时,就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与企业进行对接,每人选定两家企业,签订长效服务和实践合同,指派校内专业教师 1人、校外企业导师多人(1 企 1 人)帮扶四年的专业学习。在四年学习中需要不间断的与企业进行有效地接触,通过产业认知、课程实践、顶岗实习、暑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方式,与此同时,在每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联系选定的企业开展理论的运用实践。“学校+企业”项目库的关键点就是不论学生处在哪个学习阶段,都必须一直跟踪选定的企业,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帮助下对企业给出的真实的任务项目,结合理论所学知识,直接参与并完成企业给出的项目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助推活力课堂改革。 二是,建立“学校+企业”卓越创业孵化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广谱式"创业教育强力推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然而高质量、高成功率的创业项目却是比较少。因此,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除了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外,需要辅以更加精准创业教育。即将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创业意愿的优秀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创业培训,组建“卓越创业孵化班”,采取小班化、项目制、导师制、成果汇报制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每位同学主导一个创业项目,带领一个创业团队,实现以“一个教学班级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一个学生创业带动一批学生就业”的目标。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展开,涉及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创业团队打造、商业模式梳理、营销策略思考、财务与融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公司设立及运营等创业知识。教学主体上,打破“一师一门课”的传统模式,采用“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组织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助推活力课堂改革。 
(四)构建基于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多方共享智慧学习生态圈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集智慧教学服务、智慧教务服务、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等一体化的校园智慧综合服务平台。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一个子系统。针对当前智慧教学平台的分散化和综合效用差的应用现状,应该在智慧校园整体规划下统一建设或单独部署。基于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多方共享智慧学习生态圈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泛在化教育理念,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边界和同学边界。围绕善思考能创新的“智慧人”的培养为目标,协同构建一个满足政府、企业、学校、云服务商、资源供应商、教师、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价值平台。通过平台内的资源共享、协同整合,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整合智慧教学平台、教育云平台、资源平台、教师能力发展和智慧教室等形成开放的运用场景。智慧学习生态圈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共享、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三大特性,才能确保生态圈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开放包容性主要强调平台的开放应用场景。一是,打破教师边界,教师资源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的本领域专家共同组成,才能共享多领域名师智慧,共建优质课程。二是打破课堂边界和课程边界,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变为多样化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与国内外其他院校、企业等社会资源有效联动开发视频在线直播、校外名师课堂、企业经理访谈、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校内和校外资源。三是打破专业边界和同学边界。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在不同专业开放共享,形成跨专业的智慧学习社群,培养虚拟学习社区,提高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力。 其次,创新驱动性主要强调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使用频度、原创资源创作力和资源更新能力。只有各利益方在平台上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属个人空间,对平台的应用达到常态化,才能大量自主上传个人优质学习资源,持续更新有价值的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聚合,共建海量共享智慧教育资源库,使得平台“更智能”。 再次,合作共赢主要强调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共建基础,强调平台应打破学校边界,拓展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供应商等多方利益主体,分析各用户的需求开发建设平台资源。智能平台通过技术分析、个体诊断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使得教师主体实现精准的“教”,学习主体能自动精益的“学”,教学管理主体能更精细的“管”,企业人才需求主体能更精确的“用”。平台资源相互开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智慧学习的有机生态链,共同助推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 
 五、研究局限与不足 
  本研究所提出的路径紧紧围绕成果导向教育,致力于解决活力课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教学理念的断层性、教学场景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资源的分散性,是对当前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新形态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的积极思考,通过教学改革焕发课堂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学习革命,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本研究成果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是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但还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一是,要发挥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体系的系统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共建共享理念指导下各项产教融合培养制度的建设,包括企业师资队伍组建制度、企业师资进课堂的管理制度、校外企业课堂的建设制度、产业实践与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真正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掌舵人”。二是,要发挥六类“+企业”教学场景的多维体验作用,其核心要点是要充分调动校内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建立校内教师的激励机制。任何“+企业”的环节,都是要通过校内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是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打造出实景体验、任务驱动、多家企业同上一门课等多样性的活力课堂,从而培养重应用、善思考和能创新的“智慧者”。三是,要发挥项目制和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实战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式为:与多家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或者与企业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或者围绕当前人才培养独特技能需求开展特色班和精英班教育,如通过开展精准帮扶学生创业的精英班教育,让创业教育成为提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战能力的“亲密伙伴”。四是,要发挥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高共享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泛在化教育理念,拓展智慧教育的利益共同体,多方协同打造智慧教育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等新形态的活力课堂,建设多方共享的“智慧学习生态圈”资源。 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的研究,有助于引领教师聚焦教学创新,从内在驱动力自觉行动追求卓越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 
[2] 曾健坤.大学活力课堂的多维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1):126. 
[3] 李玮.浅谈“活力课堂”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刺激与改进[J].北方音乐, 2020(7):161. 
[4] 陈鹏.情境·对话·协商——让职业教育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江苏教育, 2018(20):15-17. 
[5] 赵文平,陈金国,徐鸿洲,姜华东.课堂活力从哪儿来[J].江苏教育,2018(20):6-15. 
[6]  邓 高 胜 , 朱 政 鑫 . 活 力 课 堂 视 角 下 “ 教 学 翻 译 ” 在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J]. 文 山 学 院 学报,2019(5):107-109. 
[7] 薄萌萌.文化自信融入活力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6):190-196. 
[8] 吴伟斌.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活力课堂的对策研究[J].海峡科学,2019(6):61-63. 
[9]  邱葭菲 .“活力”课堂:基于“学做一体”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5-18. 
[10] 郑宁.学生能力成长导向的管理学活力课堂建设[J].文教资料,2017(24):176.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路径——基于“智慧教育”背景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