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融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共同作用,方可实现。采取“自编教材+企业”“师资建设+企业”“课堂教学+企业”“实验教学+企业”“课外实践+企业”等“六位一体”的“+企业”活力课堂改革方法,给学生创建多维度的体验情景,助推活力课堂的创建。 “自编教材+企业”是指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教材的实践应用性。具体方式:一是结合企业的工作任务情境,邀请企业讲师,一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材内容及结构的编排;二是与合作企业经理联合编写应用型特色教材。 “师资建设+企业”是指通过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方式:一是组建企业讲师团,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成为高校各专业讲师团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讲授、教材编写等;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工作进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企业”是指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具体方式:一是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减少理论篇幅,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采用企业情境式案例或真实任务教学,增加贴近企业的应用性知识;二是安排适当的课时,特别是将课堂搬出校园,延伸到企业,在多家合作企业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让企业经理以真实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问题。此外,“笔试+口试”“企业评分”等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让学生自主走进课堂,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 “实验教学+企业”是指通过企业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度。具体方式:一是在校内企业经营实验室、供应链沙盘实验室、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强化实验教学企业场景应用;二是在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处设立企业实验室,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实现协会搭桥、校企协力、共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课外实践+企业”是指通过以企业实际为依据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赛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邀请合作企业经理担任合作导师,实行双导师模式;二是在比赛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展真实案例实战性竞赛。 “六位一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形式和课外实践教学等领域的突破创新。在教学组织上,植入当地企业真实案例、选用校企合编的实践教材等方式,采取智慧化、多元化学习资源,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在教学主体上,改变“一个校内教师负责一门课”的传统形式,采取“高校教师+多家企业经理同上一门课”的双教学主体新形式,使师资力量更雄厚。在课堂形式上,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实景体验、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在课外实践上,采取顶岗实习、项目任务驱动、专业竞赛等方式,使得专业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企业管理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融合必须依靠多渠道实战型项目的带动,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围绕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采取创设项目库和创业班协同并进的实战性活力课堂建设手段。 一是,建立“学校+企业”项目库,采取“一人两企多导师”的运作模式。即学生从大一入学时,就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与企业进行对接,每人选定两家企业,签订长效服务和实践合同,指派校内专业教师 1人、校外企业导师多人(1 企 1 人)帮扶四年的专业学习。在四年学习中需要不间断的与企业进行有效地接触,通过产业认知、课程实践、顶岗实习、暑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方式,与此同时,在每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联系选定的企业开展理论的运用实践。“学校+企业”项目库的关键点就是不论学生处在哪个学习阶段,都必须一直跟踪选定的企业,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帮助下对企业给出的真实的任务项目,结合理论所学知识,直接参与并完成企业给出的项目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助推活力课堂改革。 二是,建立“学校+企业”卓越创业孵化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广谱式"创业教育强力推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然而高质量、高成功率的创业项目却是比较少。因此,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除了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外,需要辅以更加精准创业教育。即将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创业意愿的优秀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创业培训,组建“卓越创业孵化班”,采取小班化、项目制、导师制、成果汇报制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每位同学主导一个创业项目,带领一个创业团队,实现以“一个教学班级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一个学生创业带动一批学生就业”的目标。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展开,涉及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创业团队打造、商业模式梳理、营销策略思考、财务与融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公司设立及运营等创业知识。教学主体上,打破“一师一门课”的传统模式,采用“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组织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助推活力课堂改革。
(四)构建基于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多方共享智慧学习生态圈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集智慧教学服务、智慧教务服务、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等一体化的校园智慧综合服务平台。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一个子系统。针对当前智慧教学平台的分散化和综合效用差的应用现状,应该在智慧校园整体规划下统一建设或单独部署。基于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多方共享智慧学习生态圈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泛在化教育理念,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边界和同学边界。围绕善思考能创新的“智慧人”的培养为目标,协同构建一个满足政府、企业、学校、云服务商、资源供应商、教师、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价值平台。通过平台内的资源共享、协同整合,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整合智慧教学平台、教育云平台、资源平台、教师能力发展和智慧教室等形成开放的运用场景。智慧学习生态圈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共享、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三大特性,才能确保生态圈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开放包容性主要强调平台的开放应用场景。一是,打破教师边界,教师资源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的本领域专家共同组成,才能共享多领域名师智慧,共建优质课程。二是打破课堂边界和课程边界,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变为多样化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与国内外其他院校、企业等社会资源有效联动开发视频在线直播、校外名师课堂、企业经理访谈、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校内和校外资源。三是打破专业边界和同学边界。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在不同专业开放共享,形成跨专业的智慧学习社群,培养虚拟学习社区,提高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力。 其次,创新驱动性主要强调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使用频度、原创资源创作力和资源更新能力。只有各利益方在平台上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属个人空间,对平台的应用达到常态化,才能大量自主上传个人优质学习资源,持续更新有价值的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聚合,共建海量共享智慧教育资源库,使得平台“更智能”。 再次,合作共赢主要强调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共建基础,强调平台应打破学校边界,拓展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供应商等多方利益主体,分析各用户的需求开发建设平台资源。智能平台通过技术分析、个体诊断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使得教师主体实现精准的“教”,学习主体能自动精益的“学”,教学管理主体能更精细的“管”,企业人才需求主体能更精确的“用”。平台资源相互开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智慧学习的有机生态链,共同助推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
五、研究局限与不足
本研究所提出的路径紧紧围绕成果导向教育,致力于解决活力课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教学理念的断层性、教学场景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资源的分散性,是对当前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新形态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的积极思考,通过教学改革焕发课堂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学习革命,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本研究成果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是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但还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一是,要发挥四阶段融合活力课堂体系的系统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共建共享理念指导下各项产教融合培养制度的建设,包括企业师资队伍组建制度、企业师资进课堂的管理制度、校外企业课堂的建设制度、产业实践与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真正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掌舵人”。二是,要发挥六类“+企业”教学场景的多维体验作用,其核心要点是要充分调动校内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建立校内教师的激励机制。任何“+企业”的环节,都是要通过校内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是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打造出实景体验、任务驱动、多家企业同上一门课等多样性的活力课堂,从而培养重应用、善思考和能创新的“智慧者”。三是,要发挥项目制和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实战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式为:与多家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或者与企业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或者围绕当前人才培养独特技能需求开展特色班和精英班教育,如通过开展精准帮扶学生创业的精英班教育,让创业教育成为提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战能力的“亲密伙伴”。四是,要发挥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的高共享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泛在化教育理念,拓展智慧教育的利益共同体,多方协同打造智慧教育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等新形态的活力课堂,建设多方共享的“智慧学习生态圈”资源。 应用型高等院校活力课堂建设的研究,有助于引领教师聚焦教学创新,从内在驱动力自觉行动追求卓越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
[2] 曾健坤.大学活力课堂的多维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1):126.
[3] 李玮.浅谈“活力课堂”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刺激与改进[J].北方音乐, 2020(7):161.
[4] 陈鹏.情境·对话·协商——让职业教育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江苏教育, 2018(20):15-17.
[5] 赵文平,陈金国,徐鸿洲,姜华东.课堂活力从哪儿来[J].江苏教育,2018(20):6-15.
[6] 邓 高 胜 , 朱 政 鑫 . 活 力 课 堂 视 角 下 “ 教 学 翻 译 ” 在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J]. 文 山 学 院 学报,2019(5):107-109.
[7] 薄萌萌.文化自信融入活力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6):190-196.
[8] 吴伟斌.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活力课堂的对策研究[J].海峡科学,2019(6):61-63.
[9] 邱葭菲 .“活力”课堂:基于“学做一体”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5-18.
[10] 郑宁.学生能力成长导向的管理学活力课堂建设[J].文教资料,2017(2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