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实习论文 >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1-07-15 13:52 | 栏目:软件工程实习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1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软件工程实习论文文章《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以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为同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体系;双能型;实践教育
 

  引 言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不断翻新的背景下,软件开发与软件维护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热门就业领域,社会需求非常庞大,目前相关从业人员 400 多万人,每年还在以 80 万人的需求递增。虽然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的 IT 相关专业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不适应企业的工作,从而形成了高校培养的技术滞后与企业技术需求超前的矛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多高校仍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当前软件技术的发展。每年虽然有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但真正从事软件服务相关领域的毕业生却不多,这是中国软件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国软件领域的发展。如何将软件工程专业办得有特色,将学生培养成为软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1 确立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省内及国内市场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校内外实践和实训基地,按照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服务管理等几个方向,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重新制订教学大纲,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软件类人才为导向,设置相关课程,突出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全方位的软件服务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突出、应用性强,可针对其制定“2+1+1”的人才培养方案:2年时间完成基础理论教育,1 年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能力培养,1 年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岗位实习。培养方案以“开发软件类的工程师、系统分析与编程工程师、系统测试和软件维护员”等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群设置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服务外包”“校内基地实训”和“校外实习”等,在“校内基地实训模块”分别设置“微软 IT 学院 .NET 模块”和“Sun 在线中国的 Java模块”,在强调行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行业素养的培训(如行业认证、行业规范等),以期达到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吻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从业务实践、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产品工程出发,围绕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专家层等 4 个能力层级,根据软件基础、软件工程、工程实践、职业素质、商务办公、外语等 6 个能力纬度,构建软件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案涵盖系统性、工程性和实用性 3 大特色,为学生设计本科 4 年全周期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应用方向不同,其又分为软件开发与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两大方向,分别包含有两大类不同的应用模块。其中,软件方向含有 Java、C++、嵌入式、.NET 等相关领域的软件开发与系统测试;数字媒体方向含有游戏、动漫、多媒体、网站、BPO 等领域的设计。该培养方案结合以往的课程实训案例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的真实案例,采用通用的 CMMI 项目管理模式,按照模块化、项目化的分工,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感受国际规范的开发流程和评估标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企业的工作节奏,养成良好的敬业素质,实现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 1 所示。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本专业教学尝试采用螺旋式的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为中心,以理论及企业实践项目为手段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能力随着时间螺旋上升。如 C 语言课程教学,这是软件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可始学习。在初始阶段,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形式上的小螺旋方式,如定义、条件、循环、过程等章节,都是在讲下一章时,把上一章内容应用到下一章,使之相互结合,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等到课程结束时,刚好将整个课程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训阶段,则是将理论内容以解决不同问题的案例方式,按照语句—模块—集成模块—模块—再集成—完整程序,再进行螺旋式的实验。到了大三、大四的工程应用研究阶段,还会以一个工程案例的方式(如 XXX 管理系统),将这门语言的各知识点进行实践上的大螺旋。从理论教学到实训再到工程应用,每次均是螺旋式的学习,不断地上升。这种教学方法涵盖了学生素质培养、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培养多个方面。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爱学校爱专业的敬业精神;理论知识培养注重将所学知识归类,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理论、巩固理论;工程应用培养注重让学生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应用研究领域,从而融入企业的应用开发中。螺旋式的教学方法把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细化为软件工程、素质教育、软件技术、应用实训等体系。这种划分突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相对比较合理和科学,同时该教学体系已不再是针对某单一课程的设计,而是按照课程群、实践需求、应用需求、学科需求等进行设计,教学计划可以围绕人才培养主线依据不同需求随时变更,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满足了应用需求的灵活性。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采用如下几点方法:(1)通过引入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校内实训辅导以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工作方法,包括程序代码的记忆能力、评估能力、优化能力、识别能力、修改能力等,通过增加实训时间,强化训练学生的编写速度和编写量,并使其掌握软件企业的行业术语,适应企业项目化的管理,将企业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2)引入软件企业的编程模式,规范学生的编程习惯。按照软件企业的编程思想,在软件分析、编码、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包括语句格式、代码标准、编程周期、成员配合等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训中学会规范性的编程风格,并尽快融入行业的“标准化”。(3)突出软件外包的行业背景,让学生参与企业制订的实训实习项目,积累项目经验。软件服务外包是检验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因为软件服务外包对软件的编程规格、测试手段、开发周期和可维护性均有严格的规定,这完全不同于学生平时的自由练习。让学生提早接受软件服务外包所带来的压力,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对于学生实践技能、应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均有其他实训模式不可取代的意义。(4)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理念,使其做到敬业爱岗;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帮互学,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聘请企业经理人来校讲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

  3 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建设

  按照“2+1+1”教学改革模式,软件工程专业把 4 年一贯制的大学学制调整为 2 年基础理论学习 + 专业理论、1 年项目实训和 1 年校外顶岗实习,这已经为专家学者和广大软件业内同行所认可。“2+1+1”教学改革模式将“实践、实习、实训”3 个环节融为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适用于信息技术类各个专业。该体系已不再是单纯的专业训练,而是从行为规范、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工作实践4 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一就业就能顶岗 。

  4 开放共享的优质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为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便于师生互动,实现对学生校内外实习的过程化管理,学校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还要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这些基地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开发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优质实践教育平台及学生校内外一体化实训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互通,同时还可以将这一平台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区其他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届时协同基地企业发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实训项目及实习岗位信息,做到与地区内以及省内其他高校资源共享、信息共存。

  5 以“双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由于采用的是“2+1+1”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后两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双能型”本领。为激励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加教学与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系列人才激励政策。例如,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环境;为教师与企业牵桥搭线,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一方面帮助企业与教师申报科研课题与横向课题;鼓励教师带薪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对在职教师定期安排职业培训;奖励对专业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师等。通过系列培训与政策激励,将本专业的教师训练成为一支可以参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使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与实训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可. 大规模工程实践基础上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9): 264-264.
[2]熊伟, 洪玫. 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1): 59-61.
[3]朱青, 沈琦, 俞敏, 等. 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0 (17): 1-3

作者:杨爱民,邓 芳,高 飞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软件工程实习论文栏目。